高陵墓

高陵墓

三國魏武帝曹操陵寢,位於河南省安陽縣,與2008發現。是一座帶斜坡墓道的雙室磚券墓。

高陵

高陵,三國魏武帝曹操陵寢。高陵的具體位置,唐朝以後爭議頗多,宋代以來有七十二疑冢之說。

2009年12月,河南省文物局公布,高陵於河南省安陽縣安豐鄉西高穴村,經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發掘確認。此外,高陵作為地名,亦指陝西省西安市高陵縣。

高陵介紹

高陵,三國魏武帝曹操陵寢,文獻記載於《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謚曰武王。二月丁卯,葬高陵”。關於高陵,宋代以來,有七十二疑冢之說,有許昌城外說,有漳河水底說,有銅雀台下說等。

2009年12月27日,河南省文物局公布,高陵經考古發掘得到確認,其位於河南省安陽縣安豐鄉西高穴村南,但存爭議。

陵墓結構

高穴村高陵墓平面為甲字形,坐西向東,是一座帶斜坡墓道的雙室磚券墓,規模宏大,結構複雜,主要由墓道、前後室和四個側室構成。斜坡墓道長39.5米,寬9.8米,最深處距地表約15米;墓壙平面略呈梯形,東邊寬22米,西邊寬19.5米,東西長18米;大墓占地面積約740.78平方米。

發現過程

2008年,河南省文物局擬對安陽縣境內一東漢大墓進行搶救性發掘。2008年12月,經報國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局組織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開始進行發掘工作。  這座東漢大墓,曾多次被盜掘,但仍倖存一些重要的隨葬品。

據統計,出土器物250餘件,包括金、銀、銅、鐵、玉、石、古、漆、陶、雲母等多種質地。器類主要有銅帶鉤、鐵甲、鐵劍、鐵鏃、玉珠、水晶珠、瑪瑙珠、石圭、石壁、石枕、刻名石牌、陶俑等。其中刻銘石牌共出土59件,有長方形、圭形等,銘文記錄了隨葬物品的名稱和數量。

極為珍貴的有8件,分別刻有“魏武王常用挌虎大戟”、“魏武王常用挌虎短矛”等銘文。在追繳該墓被盜出土的一件石枕上刻有“魏武王常用慰項石”銘文,這些出土的文字材料為研究確定墓主身份提供了重要的、最直接的歷史依據。

同時,該墓還出土有大量畫像石殘塊。這批畫像石畫工精細嫻熟,雕刻精美,內容豐富,有“神獸”、“七女復仇”等圖案,並刻有“主薄車”、“鹹陽令”、“紀梁”、“侍郎”、“宋王車”、“文王十子”、“飲酒人”等文字,為漢畫像石中罕有的精品。

在墓室清理當中發現有人頭骨、肢骨等部分遺骨,專家初步鑑定為一男兩女三個個體,其中墓主人為男性,專家認定年齡在60歲左右,與曹操終年66歲有出入,推測是曹操的遺骨。  後經河南省專家論證,確認此東漢大墓即為史籍記載中的高陵,但存爭議。

社科院證據

第一,墓葬的年代。此墓葬為多墓室磚室大墓,主墓室為四角攢尖頂,和洛陽發現的曹魏正始八年大墓墓頂形狀相同,其墓磚為特製的大型墓磚,和洛陽邙山上發掘的東漢大墓的墓磚相同,甚至比它更大,結合出土陶器、東漢五銖錢、畫像石內容等多方面證據,專家們一致認定其為東漢晚期大墓。

第二,墓葬規模與其身份相符。此墓葬與同期墓葬相比,規模宏大,氣勢不凡,結構複雜,埋葬較深,僅其墓道都可略見一半,其墓道長近40米上口寬近10米最深處達15米。從寬度上說是已被認定為北齊開國皇帝高洋的灣漳大葬的兩倍還多,長度也多出10米,為王侯級的,與其身份相符,整個墓室深達15米,符合曹植在其詩中的描寫。

第三,墓葬地面情況符合《終制》。建安23年(公元218年)六月,定下《終制》曰,因高為基,不封不樹。此墓葬所處位置海拔107-103米,比三公里之外的固岸北朝墓地海拔高出整整10米,符合其因高為基的要求。此次發掘墓室上面未見封土,更沒有找到其立碑跡象。完全符合其《終制》上不封不樹的要求。

第四,文獻資料記載高陵的位置。據《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記載,建安23年,六月,令曰,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規西門豹祠的祠西原上為壽陵。”  西門豹祠位於鄴城故城西,漳河南岸,今天的漳河大橋南行一公里處,地屬河南省安陽縣安豐鄉豐樂鎮。其故址尚存,現為一高台地,高出地面約2到3米,其上為一東漢至南北朝時期的遺址。在這裡的地面上至今還散落著不少東漢、東魏、背棄時期的建築,比如廟宇、宮殿等等。  據《水經注》濁漳水條記載:漳水由東經武城南,漳水由東北經西門豹祠前,此東側有碑隱起,為字祠堂,東頭石柱了明曰:“趙建武中所修也”。這是目前我們所知西門豹祠中較早的一個,它的建造年代是在趙建武年間,也就是在公元335年至348年。此勒柱現在存放在臨漳縣文物保管所。  唐代《元和郡縣誌》的相州鄴縣條中明確記載:魏武帝西陵在縣西30里,同書還記載有,西門豹祠在縣西十五里,現在大墓所處的位置,西高穴距鄴城14.5公里,因此,其位置相符。這是我們根據衛星圖片進行地圖測量,是直線距離。這是西門豹祠遺址,是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上面有宋代、清代、明代的石刻。這是西高穴大墓的位置。

第五,附近出土文物的旁證。1998年4月,西高穴村村民徐玉超在村西的小方池地里起土地時,挖出了建武11年,公元345年,大仆卿駙馬都尉——魯潛墓誌,墓誌上記載的墓主人去世的年代距曹操去世時僅125年,唐代時魏武帝曹操高陵的陵園還是十分清楚的,那么和它相距100多年的魯潛墓誌所記載的資料應該是非常可靠的。  六、稱謂相符。據《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記載,建安18年,五月丙申,天子策命(曹)公為魏公。建安11年夏四月,天子冊封曹操為魏王,“邑三萬戶,位在諸侯王上”他病死後,曹丕襲魏王位,因為曹操封國為魏,故稱魏武王應該是順理成章的事。  同年十月,曹丕代漢自立,建立魏朝,追尊其父為武皇帝,廟號太祖,此後曹操的稱謂為魏武帝,因此曹操的爵位先為魏公,再為魏王、再為魏武王,後為武帝,是一個脈絡十分清晰的過程。魏武王是短暫時期的稱謂。

七、我們在發掘過程中出土的銘牌,其中刻有“魏武王”三個字的名牌共有7塊,以刻有“魏武王常用挌虎大戟”的石牌最為完整,出土於墓的前室,但是由於其斷開為兩節,分兩次出土,一節距南壁1.40米,距西壁3.75米,另一節距西壁2.70米,南壁1.15米,距墓底0.50米,位置明確,為我們考古隊員親手發掘出來,信息準確,是其身份認定的直接證據。  另外的50多塊石牌均出土於後室的南北兩個側室,其中除一塊出土於北側室外,余者全部出土於南側室,位置集中,有的直接壓在漆木,我們挖的位置都沒有變。專家指其具有遣冊的性質。  八、遺骨。  九、出土物與其遺令薄葬相符。此墓葬雖規模宏大,但是所出土的陶器都是素麵陶,器型偏小,做工粗糙,符合曹植在書中所說的鳴器無飾,陶素是嘉的記載。其隨葬的金器都是生前衣物上所用之物,並未有為其入葬而特製的金玉器,只有器圭和璧等禮器,均為石質,符合其在遺令中所規定的。

發現意義

據《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記載,曹操於公元218年(建安二十三年)6月,頒布《終令》:“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規西門豹祠西原上為壽陵,因高為基,不封不樹。”  高陵的發現印證了文獻中對曹操高陵的位置、曹操的諡號,他所倡導的薄葬制度等有關記載是確鑿可信的。高陵發掘成果為漢魏考古樹立了標準的年代標尺。

各方回應

在河南省文物局確認高陵的訊息公布後,引發各界高度關注。一些學者表示目前證據還難以支持“新說”,亦有專家認為此次發現的該東漢大墓確是高陵無疑。  專門從事魏晉南北朝文學研究的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副院長袁濟喜表示,有關方面公布的“曹操墓在安陽”證據並非第一手材料,都不是很有力的證明。在還沒有直接證據的情況下公布相關訊息,有悖學術研究的嚴肅精神。廈門大學教授易中天、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方北辰、上海博物館考古部主任宋建等知名三國文化學者和考古專家持冷靜態度,稱在沒有更有說服力的出土文物前提下,這一“新說”還有待進一步證明。香港文匯報2009年12月29日刊出的一篇署名“張敬偉”的文章則指出,從墓誌形式、出土文物、墓中骨骼看,已經形成了相對嚴密的邏輯鏈,此次發現的曹操高陵無疑。  1月11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專家團一行12人趕赴河南省安陽市考察了西高穴“曹魏大墓”。並於14日召開“社科院2009年公共考古論壇”,正式公開對河南安陽曹操墓考察分析後的結果報告。  在社科院1月14日同時第9屆“中國社科院考古學論壇”在京舉行,曹操墓入選2009年中國六大考古新發現。  1月28日,國家文物局表示,“曹操高陵的考古發掘、學術認定和研究成果公布等程式,符合考古工作規程”。  6月14日,中國考古界權威、原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80多歲的徐苹芳斷定,西高穴大墓不可能是曹操墓,“和我差不多歲數的老考古學家都認為不是曹操墓,考古最重要的是講證據,盜過的墓是絕不可以列入重大考古發現的。”

曹操簡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瞞、吉利,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詩人。在政治軍事方面,曹操消滅了眾多割據勢力,統一了中國北方大部分區域,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文學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動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為代表的建安文學,史稱“建安風骨”,他的詩以慷慨悲壯見稱,在文學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筆。逝世後葬於高陵(今河南省安陽縣安豐鄉西高穴村南,於2009年12月27日得到考古確認,但是至今還是備受爭議,最終結論仍待探討)。曹魏建立後,曹操被其子曹丕追尊為“武皇帝”,廟號“太祖”,史稱魏武帝。

七十二疑冢說

說起“七十二疑冢說”的來歷,許作民說,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可能是預感到自己壽數將盡,曹操特地頒布了一道《終令》,安排身後之事,因曹操對鄴城(今河北臨漳縣附近)有著特殊的感情,敬仰西門豹在鄴地投巫開渠的英明果決,他希望自己的墓地與西門豹祠比鄰。 兩年後,這位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病逝於洛陽,臨終前他留下《遺令》:“殮以時服,葬於鄴之西岡,與西門豹祠相近。無藏金玉珍寶。” 魏文帝曹丕遵照曹操的遺囑,將其遺體運回鄴地安葬。從現存的史料看,曹操對自己墓葬的安排得到了認真的落實。 曹操七十二疑冢,自此起始傳天下。但這個傳說能讓人相信,更是因為確實有眾多墓冢小山似的羅列於漳河兩岸,即所謂“漳河累累漳水頭,如山七十二高丘”。 曹操墓七十二疑冢的說法在宋代以後進一步強化。宋代後期,宋金對峙,宋朝出於政治需要,以蜀漢自居,謾罵金朝為奪權竊國的曹魏。金朝乾脆就以曹魏為正統,推崇曹操,每年到陵上祭祀曹操。但因曹操陵在地面上已經難以辨認,於是,金人也就將錯就錯,就以七十二冢為曹操的墓葬祭奠之。 到了元代,人們對軟弱慘遭滅亡的宋王朝既同情又懷念,同時對元朝異族統治極度不滿,於是借古諷今,更加醜化曹操的形象。元末羅貫中寫《三國志通俗演義》時,也是秉承了這種思想。 清代毛宗崗根據陶宗儀的《輟耕錄》等數據,在《三國志通俗演義》中加入了“又遺命於彰德府講武城外,設立疑冢七十二:‘勿令後人知吾葬處,恐為人所發掘故也’”的句子來。從此以後,漳河岸邊的北朝墓地也就被傳成了曹操的七十二疑冢了。

6月12日挖掘

自今年1月曹操高陵發掘暫停以來,通過近半年對1號墓地進行發掘前的加固工作後,前天,記者從有關部門獲悉:河南省文物部門和安陽市政府,已定於6 月12日恢復對1號墓地考古發掘工作。屆時,中央電視台還要對考古發掘工作進行現場直播,訊息傳開後,曹操高陵再次成為世人矚目的熱點。  “如何給曹操高陵1號墓的發掘做好準備工作,已成為鄉黨委、政府目前工作重中之重。”安陽縣安豐鄉副鄉長柏智濤說,近日,安陽供電公司組織50餘名員工,對安豐鄉境內6條10千伏線路保護區內3300餘棵樹木進行了修剪和砍伐,有效提高了線路運行可靠性,為發掘用電打下堅實基礎。  “你看我身上穿的這身衣服,這是鄉政府發的工作裝。”柏智濤說,為方便工作,該鄉政府還專門為全體鄉機關幹部、村官、巡防隊員發了兩身工作裝,以區別普通圍觀百姓,幫助維持秩序,加強保護等方面工作。此外,鄉派出所專門成立曹操高陵警務室,安陽市公安局也派出一個中隊的特保,持槍保護文物的安全。

最新進展

2010年6月12日上午,正在進行的河南安陽曹操墓考古發掘現場:又一斷定墓主人為曹操的“鐵證”——“魏武王常所用”刻銘石牌出土。至此,曹操墓中出土的“魏武王常所用”刻銘石牌達到了9塊。  當日上午9點半左右,剛剛出土的一塊銘刻著“常所用長犀盾”字樣的石牌,通過電視鏡頭展示在公眾面前。這是曹操墓首次出現帶“盾”字的石牌,表明墓主人生前曾經使用過此種兵器。  遺憾的是,石牌殘缺了三分之一。考古人員根據此前的發掘經驗推測,殘缺部分應該刻有“魏武王”字樣,並希望在今後的發掘工作中能夠出土。  在此前的考古發掘中,曹操墓中共出土刻銘石牌約60件,有長方形、圭形等,上面的銘文記錄了隨葬物品的名稱和數量。其中8塊分別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格虎短矛”等字樣,十分珍貴,被專家認為是證明墓主為魏武王曹操的最為重要的、最直接的證據。  主持考古發掘工作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潘偉斌說,發現石牌的地點位於曹操墓前室、一塊被擾動的石質地板殘塊下面。此前該墓中出土的曹操頭蓋骨,以及8塊“魏武王常所用”刻銘石牌,均在此出土。  曹操墓還出現種種非正常現象:出土石牌凡帶有“魏武王”字樣的,均被打斷;曹操遺體被人從墓葬後室拖到前室,甚至連臉部都被砍去。專家推測,曹操墓曾遭人為破壞,甚至報復性毀墓。

權威表質疑

考古界權威斷定安陽西高穴大墓不可能是曹操墓河南安陽西高穴大墓自從去年底面世,一直備受關注並引發強烈爭議——先是河南有關方面宣稱其為曹操墓,一石激起千層浪;接著是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推出“認定為曹操墓的六大證據”,引起強烈質疑;再是入選國家文物局主辦的“2009年度國內十大考古新發現”,似乎官方已認定其為曹操墓;12日,當地更是將現場發掘情況請央視進行直播,引起萬眾矚目。爭議過程中,可以看出肯定的意見逐漸占了上風,但是,仍然不乏業界大家保持否定意見。中國考古界權威、原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80多歲的徐苹芳就斷定,西高穴大墓不可能是曹操墓,“和我差不多歲數的老考古學家都認為不是曹操墓,考古最重要的是講證據,盜過的墓是絕不可以列入重大考古發現的。”直播只是做做樣子?迄今為止,“曹操高陵”兩個大墓的發掘已接近尾聲——2號墓和1號墓。2號墓是被河南省文物局認定的曹操墓,1號墓是其陪葬墓。2號墓中出土文物300多件,包括專家估價千萬的一顆翡翠珠;而1號墓除了出土一柄銹跡斑斑的鐵劍,直到直播結束再未發現有價值的文物。在一些專家看來,1號墓出土不了文物並不奇怪,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專家說:“河南文物部門其實也應當知道1號墓不會有什麼收穫,直播更多還是做樣子,起宣傳效果。”曹操生前還養豬?12日的直播現場中,河南省文物部門公布了一些此前未公開的在2號墓中出土的文物,其中居然有陶豬圈。  陶豬圈是漢代的一種標誌性文物,一位考古專家表示,陶豬圈是家庭飼養的象徵,反映了漢代“事死如事生”的厚葬禮俗,但在魏武王的墓中出土陶豬圈可能嗎?越是帝王陵的墓葬,越不可能有這種東西!身為統帥何需盾牌?一位質疑者還表示:“2號墓之前說已經發掘完畢,但連擾土都未清理好,怎么可以說是發掘完畢?是不是怕挖下去會出現不利於斷定為曹操墓的證據?”  最先發掘的半塊石牌“常所用長犀盾”也被質疑是反證之一,因為曹操身為魏國最高統帥,並不可能需要盾牌防身,出土“(魏武王)常所用長犀盾”的最大可能就是:這不是曹操墓。(來源騰訊網2010年6月15日)

陝西高陵

高陵地處關中平原腹地,位於西安市轄域北部。始建於公元前350年(秦孝公十二年),境內有奉正塬,塬體高隆,稱塬為陵,故名高陵。公元4年(西漢平帝元始四年),王莽改名千春,東漢初復名高陵,公元220年(曹魏皇初元年)又改名高陸,公元606年(隋大業二年)復沿用高陵原名,屬中國建縣歷史最早的縣份之一。1949年,劃屬三原分區。1950年5月,劃屬鹹陽專區。1953年1月改屬渭南專區。1956年10月由省直轄,1961年改屬鹹陽專區。1983年10月5日劃歸西安市管轄區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