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高陵扎花”是一種刺繡和布藝相結合的獨特的工藝形式,它的一些品種和技法在全省範圍內極為罕見。從研究其現存的實物外形和內涵來斷定,最早可溯源到西漢。由於高陵所處的獨特的歷史地理位置,高陵扎花形成了具有典型關中特色的民間流派和宮廷流派兩大派別。
解放前,高陵扎花藝人遍布各村鎮,扎花內容題材廣泛、品種繁多,留下許多傳世佳作。文革時期,高陵扎花被作為“四舊”內容受到衝擊,扎花藝人受到打擊,扎花隊伍逐漸縮小,一些傳統的扎製品種也退出了人們的生活範圍。由於社會的不斷發展,現代化的工業技術逐而取代傳統的手工勞作,加之現代人生活節奏加快,無人再願學既費時又費力的手工扎花技藝,導致當今僅存的一些民間流派和宮廷流派的代表老藝人的技藝無法傳承下去,高陵扎花瀕臨滅絕。
基本內容
扎花要先設計好圖案花樣,準備好面料,花繃(繡繃)、扎花針和花線,先將花樣描摹或貼在面料上(技藝嫻熟的只需打腹稿而不需描花樣),最後運用相應針法扎制而成。
高陵扎花工藝基本流程
1、選擇布料質地及大小2、選擇圖樣花型
3、考慮絲線色彩搭配
4、選擇相應針法
5、扎制過程
6、成品
7、處理邊角
8、熨平
高陵扎花的幾種基本針法
1、平針:是以平針為基礎的扎花法,作品平整,線跡精細,色彩鮮明,針法豐富。包括齊針、挽針、搶針、套針、施針、旋針、接針等多種針法。
2、鎖針:是用花線一圈圈鎖套而成,形如鎖鏈,故名“鎖針”,由於鎖針的紋飾很像編結的辮子,故又稱“辮子股”,高陵俗稱鎖針為單悠或雙悠。
3、打籽:施針時將花線在針上繞一圈,然後在近根處刺下,形成環狀小結。打籽
以點組構紋樣,技法上有“滿地”、“露地”之分,有“粗打籽”、“細打籽”之別,常用於表現花卉、果實等。
4、十字針:十字針又稱十字挑花。挑花也要抽紗,在織物經緯的相交處運針,使紗格內的線跡呈斜向交叉十字形,以十字線跡的等距排列組構圖案。這種製品十分耐用。
5、釘金:是將絲線或某種纖維盤組成圖形,再用花線將其釘固於面料的針法。針法又分明線、暗線之分,明線針跡外露,暗線針跡隱藏。
6、網針:施針時,線跡規律性地交織組構成網狀紋理,以此填充紋樣。網針有獨特的紋理效果,常用於表現魚、鳥的羽毛,石榴開光部分。
7、貼花:是先將花布剪成所需圖案,然後將其貼附於面料上,也可在貼花布與面料間襯墊軟纖維,然後鎖邊釘固,貼花方法簡單,造型豐富,色彩明快,有很強的觀賞性。
8、墩花:施針時,先用墩花針沿構好的圖案邊沿墩下,繃子的反面為正面,墩時在繃子的反面線遺留需長,全部墩完後將繃子取下,將正面遺留花線剪裁整齊即可,墩繡的主要特點是色彩艷麗,結實耐用。
宮廷流派的7種特殊針法
1、包線鎖:同時用兩個繡花針、一個針穿粗線在布料上繡作梗,另一針負責包住梗和衣物鞋的邊沿(具體需用處)。這種繡法有雙層、立棱的立體感。
2、纏針:分平纏和凸纏,平纏先將穿好線的扎花針從布料正面挑出(針頭、針尾都在正面,針腹在反面),然後將線從針頭部繞圈,謂之纏,繞圈數自定,纏好後把針從布面拔出,接著刺下即可。凸纏時,在平纏基礎上,再作纏針,纏時在凸處要纏的圈數多,高於平纏部,可用不同顏色絲線纏,也可用不同粗細的線纏,凸纏的效果是花型飽滿,色彩多變,層次分明,有立體感,纏針圖案立體感特強,方法簡單易學。
3、包繡:用於表現凸出部位,如人的臉部,動物眼睛等,施針時,在要表現的部位用棉花、蠶繭、布等墊底層,繡時用平繡或網繡上下不露針腳包嚴實即可。
4、漆針:用於做花或衣袖、帽沿、裹肚、馬甲的邊沿,三平一字針連或兩平一字針連,中間間距開,如三平一字針在上,二平一字針即在下(位置在前後三平一字針中間)。
5、上三針鎖針:先把5個豎1字針等距排隊,以第三針為中,向下隔距離作一豎一字針,在該針中間位置取點,連線5個豎1字針的1、2、4、5針的尾部即可。
6、鏈子鎖邊:做平八針然後在第八針頂部做和平八針長短相同平八針,平八針在 要鎖邊包沿下,上八針負責包邊沿,重複即可,鏈子鎖邊成型後如城牆垛口樣。這種方法用於鎖衣服內衣兜、邊沿等。
7、盤金:即用攙針一針針把花型、圖案的邊沿盤紮起來(裡面再用各種針法扎繡),攙針要求不露針腳象一條線樣效果。
高陵扎花的4類基本圖案
1、動物類:有龍、鳳、畫眉、喜鵲、蝴蝶、蜜蜂、蜘蛛、蜈蚣、蟾蜍、蛇等。
2、植物類:有梅花、牡丹、菊花、荷花、蘭花、桃花、石榴花、佛手等。
3、人物類:有兒童、神人(如五子獻、壽星等)等。
4、器物等:有琴、棋、書、畫、果籃、花瓶、古錢、劍等。
5、幾何類:有三角紋、波紋、雲頭紋、十字紋等。
高陵扎花品類
服飾用品有:裹肚、背夾、圍裙、鞋墊、繡鞋、圍涎、虎頭帽、摸額、繡衣、繡裙。
日用用品有:信插、枕頂、枕鸞、針扎、幔帳、門帘、菸袋、床單、錢袋、香包。
喜慶節令用品有:壽帳、五毒鞋、百花帳、新娘嫁衣等。
特殊用品有:護門劍、雞枕等。
基本特徵
高陵扎花的七點基本特徵
1、高陵扎花是刺繡與布藝相結合的一種特殊的工藝形式。她承載著厚重的傳統文化與民族精神,是當地農耕文化的產物。
2、實用性與觀賞性相結合,高陵民間扎花是觀賞與實用並舉的工藝形式。作品不僅圖案精美,流光溢彩,具有較高的裝飾價值,其反覆扎綴還能增加衣物的耐用性。
3、廣泛使用的特徵。高陵扎花一般在嫁娶、滿月、祝壽、時令節氣民間往來等日常生活中作為禮物送給家人或親戚朋友,具有廣泛使用的特徵。
4、扎花題材與品類極為豐富,題材既有老鼠吃葡萄,多子多福萬代傳,雙牛抱錢享福在眼前,虎叼蠍子後代出英豪,兔子百財美麗如畫,二龍戲珠樣樣如意,蛇抱南瓜瓜蝶飛舞慶豐年,馬折桂花金榜題名首一個,羊抱柿子樣樣如意,猴抱桃子長壽平安,雞抱牡丹富貴又功名,狗抱佛手糧滿倉,豬嘴掀石榴享福在後頭,魚戲蓮等,又有人物花鳥。品種大多為花鞋、裹肚、馬甲、信插等。現已發掘出4類25個品種,在題材、品類上具有豐富性、典型性特徵。
5、高陵扎花在風格上既寫實、又寫意,既有黃河流域的豪邁,又有南方地區的清新秀麗,她隨地取材,因材而制,作品既有民間扎花的質樸,又有宮廷刺繡的華麗,表現出北方刺繡和南方刺繡相結合,民間扎花和宮廷刺繡相結合的特徵。
6、高陵扎花大多是自用,用心扎制業餘創作,不計成本、時間,具自產自用非商業性的特徵。
7、高陵手工扎花藝人是從沒接受到藝術薰陶的普通人,他們創作的主題、選材、表現方式,沒有受到任何流行藝術的干擾,具有民間藝術的神秘性、任意性的特點。
宮廷流派扎花的基本特徵
宮廷流派扎花在選擇材料上用蠶絲線,粗細根據花型考慮,細的如髮絲,面料上選擇一般用絲緞,環境要求繡房清潔、明亮。主觀要求心靜如水。在顏色搭配上要求艷而不俗,典雅富貴。花式搭配很講究,龍型只能配火珠和雲紋、紅底色配黃龍、青黃龍,黃底色上扎繡綠龍和青龍。宮廷流派所繡物品上花飾很講究,哪種動物配哪種花型很嚴謹,如牛配牽牛花,龍配火珠和雲,蛇和蝴蝶南瓜配,豬和石榴配,猴和桃子配等,絕不能亂搭配,每種構圖都有說法和根據。宮廷流派所扎繡品種涉及面很廣,基本沒有偏重。所繡各種花型和實物要基本吻合,如佛手瓜、蓮花圖案較正規、古老。在男性服飾中可有龍、獅、虎、鷹、大鵬等動物飛禽圖案,花草只能選用菊花和蘭花。
女性服飾可選用鳳、牡丹、喜鵲、畫眉等。
童子服飾可有童子戲蓮,童子戲錢,童子騎牛、騎魚、騎騏驎等。
蓮花帽是宮廷流派中獨特物品,小孩帽蓮花瓣朝下,大人蓮花瓣朝上。
民間流派扎花的基本特徵
民間流派在扎花上選料較隨意,緞子、布匹都可,用線方面用蠶絲線、棉線等均可,環境選擇上能清潔、明亮、安靜最好,在院落、聊天場合中也可。花色搭配較艷,花型隨意畫,貌似即可,不很講究,花型圖案使用上有講究,如魚戲蓮只能在枕頂等新婚嫁妝和內衣上用。葡萄在已婚婦女生活範圍內用。葡萄、螃蟹、魚、佛手、櫻桃、五毒等是高陵民間扎花最常見的題材。 男子服飾上扎制蘭花、菊花,也可用虎,除蓮花、牡丹、梅花外一般花草都可用。男女服飾不能用龍或鳳圖案。民間扎花品種上以虎頭鞋最具特色,裹肚、信插、百花帳、枕頂等扎花題材最為豐富。相關器具及製品
扎花一般需如下工具:各色絲線、扎花針、墩花針、布料、花繃、纏線板等。傳承譜系
宮廷流派
1、代表人物牟玉娥牟玉娥,女,1916年生,張卜鄉塬陶村農民。宮廷流派可考歷史在140年以上,牟玉娥回憶,她的老姑牟茹,清末時在紫禁城裡的尚衣監作領班,專侍皇家繡品。技藝高超,繡活出眾。後來八國聯軍進犯,慈禧逃至西安時念牟茹年邁,賜以財物,準其回鄉。牟茹無子女,後把這門手藝悉數傳給娘家侄女牟巧。
牟巧18歲左右,牟家舉家從眉縣遷至高陵牟家塬(今張卜鄉賈蔡村附近,牟家塬系後人起名),時牟家家道殷實,有很多屋子,幾口井,地也相當多,牟巧多有時間研習扎花。牟巧嫁至張卜鄉韓家村,韓家是大家財東,牟巧的繡房從不輕易讓人進,專心扎花。衣服全扎花,無花不穿,甚至扎腿帶上都有著精美的圖案。牟巧終生無子女,很喜歡娘家侄女牟玉娥,牟玉娥八歲起就對扎花很感興趣,13歲即能隨姑姑扎出很多花樣。牟玉娥從牟家塬嫁到塬陶村一直扎花不斷,家裡人從不反對,她在高陵東鄉扎花很有名,又因個子小、白淨、漂亮,別名“一枝花”,牟玉娥的扎花圖案和普通扎品有很大差別,針法比較複雜有一定理論,圖案、配色細緻,一絲不苟。要求比較嚴謹,一般配色較淡雅,圖案有工筆畫般的效果。牟玉娥已90歲高齡,至今扎花手不抖,穿針引線全憑感覺,她製作的十二生肖鞋可謂傳世傑作。
從古到今在高陵流傳著一句話“孔雀開屏纏綿牡丹花兒艷”。據說有這樣一種鞋,誰也沒見過,2005年牟玉娥將之做出,鞋面部有一個栩栩如生開屏的孔雀,鞋幫兩邊一側為蟬,一側為牡丹,她並為大家講出了這種鞋的來歷,在李隆基時,他的一個娘娘死了,他心情很沉悶,一個臣子對他說,有一個女子很漂亮讓召來看看,這個人就是他兒媳楊玉環,兩人一見鍾情,經常去驪山遊玩,當時驪山有很多孔雀,楊玉環很喜歡,宮裡人就給楊玉環做了這種鞋。後來這種漂亮的鞋子就傳出了宮。大家聽了都很驚訝。
牟玉娥沒有文化,活動範圍極小,但她做的八瓣蓮花帽、三寸金蓮鞋、善帽、龍鳳馬甲、黃馬褂等在工藝上與清宮用物幾無差異。
2003年縣文化館舉辦的民間藝術沙龍上,牟玉娥被推到公眾面前,隨後《西安晚報》、《西北航空雜誌》(中日文)多次對其進行詳細報導,2006年西安電視台《關注》欄目、四川電視台等媒體相繼進行詳細報導。
2、傳承譜系
代別 | 姓名 | 性別 | 出生年月 | 文化程度 | 傳承方式 | 學藝時間 | 居住地址 |
第一代 | 牟茹 | 女 | 不祥 | 不祥 | 不祥 | 不祥 | 不祥 |
第二代 | 牟巧 | 女 | 1870年 | 不祥 | 家族傳承 | 1880年左右 | 眉縣遷高陵 |
第三代 | 牟玉娥 | 女 | 1916年 | 文盲 | 家族傳承 | 1924年 | 張卜鄉塬陶村 |
第四代 | 劉淑賢 | 女 | 1946年 | 國中 | 母女傳承 | 1959年 | 鹿苑鎮 |
劉淑霞 | 女 | 1949年 | 國中 | 母女傳承 | 1957年 | 張卜鄉塬鄭村 |
民間流派
高陵民間流派扎花藝人遍布全縣八個鄉鎮,88個行政自然村,村村有扎花能人,多以母子、鄰里相傳,近年最有影響力的扎花藝人是榆楚鄉商家村的許芳賢。許芳賢,女,1944年生,國中文化,榆楚鄉商家七組人。許芳賢的母親馬彩雲花活做的很好,許芳賢從小就對扎花產生濃厚興趣,13歲學校手工課教扎花,她已能做的很像樣,稍長,即給親戚朋友做嫁妝,扎花手藝得到很高評價。
曾任縣9屆、10屆、12屆人大代表。1978年進村支部班子,多年擔任村黨支部副書記,1994年退休後,專心致力於扎花,其作品被親戚朋友作為禮品送至新加坡、台灣、法國、美國等地區及國內各地,她帶領村民手工扎制的香包被《西安晚報》於2005年、2006年相繼報導。
傳承譜系
代別 | 姓名 | 性別 | 出生年月 | 文化程度 | 傳承方式 | 學藝時間 | 居住地址 |
第一代 | 馬彩雲 | 女 | 1922年 | 國小 | 母女傳承 | 1932年 | 榆楚鄉吊北村鄒家莊 |
第二代 | 許芳賢 | 女 | 1944年 | 高中 | 母女傳承 | 1953年 | 榆楚鄉商家七組 |
第三代 | 王比利 | 女 | 1968年 | 國中 | 鄰里傳承 | 1988年 | 榆楚鄉商家七組 |
宋 瑞 | 女 | 1966年 | 國中 | 鄰里傳承 | 1982年 | 榆楚鄉商家七組 | |
白聯珠 | 女 | 1960年 | 國中 | 鄰里傳承 | 1980年 | 榆楚鄉商家七組 | |
段 雪 | 女 | 1969年 | 國中 | 鄰里傳承 | 1979年 | 榆楚鄉商家七組 | |
王 數 | 女 | 1956年 | 國小 | 鄰里傳承 | 1973年 | 榆楚鄉商家七組 | |
李小迎 | 女 | 1969年 | 國中 | 鄰里傳承 | 1987年 | 榆楚鄉商家七組 | |
王小迎 | 女 | 1966年 | 國中 | 鄰里傳承 | 1987年 | 榆楚鄉商家七組 | |
曹愛英 | 女 | 1968年 | 國中 | 鄰里傳承 | 1987年 | 榆楚鄉商家七組 |
歷史淵源
高陵縣在四、五千年前已有人類活動,二千三百多年前秦孝公即在此置縣,是一個在民風民俗方面最典型的陝西關中傳統縣,剌繡是古代勞動婦女女紅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婦女從小就要學習紡紗織布,裁衣刺繡,由此造就了一代又一代不知名的刺繡高手。高陵人稱刺繡為扎花,高陵扎花是一種刺繡和布藝相結合的獨特的工藝形式,作為中國最古老的縣份之一,其扎花發生、發展的歷史理應與中國刺繡的發展歷史同步,但因為其製品的不易保存性,和沒有足夠的文獻或其他依據不能妄下斷語。因此,對高陵扎花的歷史淵源,只能從研究其現存的實物外形內涵來斷定其發展的歷史。如扎花製品十二生肖鞋之鼠鞋上的“老鼠吃葡萄,多子多福圖”,最早可溯源到西漢。民國時期,高陵扎花藝人遍布全縣各鄉鎮,扎花題材很廣,主要有老鼠吃葡萄、魚戲蓮、獨占鰲頭、喜鵲登門等,品種也比較多,有虎頭鞋、裹肚、衣裳之類,文革時期,扎花作為破四舊的對象遭到批判,扎花藝人受到打擊,文革後,一些傑出老藝人相繼過世,現存老藝人已很少,藝人傳承方面出現青黃不接。另外,由於社會處於傳統社會走向現代社會的過渡時期,一些扎花品種如信插、錢包,菸袋等實物已快走出人們生活範圍。
分布區域
高陵縣在四五千年以前就有人類活動,二千三百多年前秦孝公即在此置縣,是一個在民風民俗方面最典型的陝西關中傳統縣。刺繡是古代勞動婦女女紅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高陵人稱之為“扎花”。“高陵扎花”是一種刺繡和布藝相結合的獨特的工藝形式,它的一些品種和技法在全省範圍內極為罕見。從研究其現存的實物外形和內涵來斷定,最早可溯源到西漢。由於高陵所處的獨特的歷史地理位置,高陵扎花形成了具有典型關中特色的民間流派和宮廷流派兩大派別。
解放前,高陵扎花藝人遍布各村鎮,扎花內容題材廣泛、品種繁多,留下許多傳世佳作。文革時期,高陵扎花被作為“四舊”內容受到衝擊,扎花藝人受到打擊,扎花隊伍逐漸縮小,一些傳統的扎製品種也退出了人們的生活範圍。由於社會的不斷發展,現代化的工業技術逐而取代傳統的手工勞作,加之現代人生活節奏加快,無人再願學既費時又費力的手工扎花技藝,導致當今僅存的一些民間流派和宮廷流派的代表老藝人的技藝無法傳承下去,高陵扎花瀕臨滅絕。
由於高陵扎花是集工藝美術、繪畫藝術和實用價值於一身的一個獨特工藝形式,經過漫長歲月的洗禮,形成了凡圖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文化特徵,它的核心內容是祈壽、祈祿、祈財、納吉和倫理教化,是表達親情、友情、愛情的一條不可缺少的紐帶。它對於增強社會凝聚力,增強地區民眾文化認同感和增強民族自信心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同時它工藝精美,粗獷豪邁而又與委婉細膩並存的典型關中地域特色的構圖特點,對於工藝美術和繪畫藝術將產生重大影響。其民間流派的技藝對於研究陝西關中地區民眾的思維方式、價值取向、倫理觀念、民風民俗、審美情趣方面具重要意義。宮廷流派的技藝對於研究我國宮繡也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傳承高陵扎花,對增加農村民眾收入,倡導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摒棄生活陋習,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都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高陵扎花分布於高陵縣轄88個行政自然村。
主要價值
高陵扎花在整個關中地區甚至全國都占有重要位置,由於高陵所處於人類文明的發祥地黃河流域,自秦孝公置縣,置縣史已逾2300餘年,高陵人的語言、生活方式等與古代秦人一脈相承,高陵文化是陝西關中文化的代表,陝西關中文化又是陝西文化的代表,高陵歷屬京畿之地,所以高陵扎花中不難發現民間和宮廷刺繡品種,搶救、保護高陵扎花,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內涵,在現代化日益發展,傳統文化日漸式微的今天顯得尤為重要。1、藝術價值:高陵扎花構圖精美,配色協調,寓意豐富,既有北方繡品粗獷豪邁的特徵,也有在古都文化影響下委婉細膩的一面,既寫實,又寫意,發掘搶救、保護、研究高陵扎花獨特的藝術價值,將對工藝美術和繪畫藝術產生重大影響。
2、學術價值:高陵扎花經過漫長歲月的發展,形成“凡圖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文化特徵,她的一些品種和技法在全省甚或全國範圍內極為罕見。高陵扎花文化的核心內容是祈壽、祈喜、祈財、納吉和倫理教化。保護挖掘高陵扎花藝術,對於研究陝西關中民眾的思維方式、價值取向、倫理觀念、審美情趣具重要意義。宮廷流派的技藝對於研究我國宮繡也具重要意義。
3、實用價值:由於高陵扎花是實用與觀賞相結合的工藝形式,在日常生活中受到民眾的普遍歡迎。傳承、保護高陵扎花對豐富民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有重大意義。
4、通過加工扎製作品,對增加農村民眾收入,倡導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摒棄生活陋習、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具有積極推動作用。
5、高陵扎花經過漫長歲月的發展,已成為表達親情、友情、愛情的一條不可缺少的紐帶,這條紐帶伴隨著人們從傳統社會走到現代社會,她對於增強社會凝聚力、增強地區民眾文化認同感和增強民族自信心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瀕危狀況
1、隨著社會發展和生活方式的改變,人們現代意識增強,傳統觀念淡化,民俗活動、日常生活所需扎花製品逐漸被機制繡品或其它現代工業材料所制物品替代,市場嚴重萎縮,套用範圍日益縮小。2、學習精湛扎花技藝需數年時間,這段時間靠扎花收入不足以養家餬口,一些想學扎花的人只能望而生畏。
3、扎花技藝主要靠母子相傳,兼鄰里相傳 ,由於一般作品不能帶來太多經濟效益,產業化和市場化進程緩慢,行業效益偏低,現扎花藝人後代大多不願學習,一些傳統繡法、構圖、配線等方面的技藝面臨失傳。
4、手工扎花較慢,扎一件精品往往需幾個月甚至好幾年時間,人們現代化生活節奏加快,很少有人能安心坐下來從事扎花工作,扎花隊伍不斷縮小。
5、優秀扎花藝人大多年齡偏大,一位92歲的老藝人去年已故,宮廷流派傳承人牟玉娥也已90歲高齡,隨時都有故去的危險,她的許多技藝還未能整理出來,另外還有一些老藝人也面臨著人亡藝絕的境地,許多老藝人沒有或少有傳承人。
6、近些年來扎花藝術氛圍不足,扎花藝術隊伍出現青黃不接,後繼乏人。
保護計畫
簡述
2004年,縣文化館共投入3.2萬餘元用於扎花藝術探討交流。相繼投入0.5萬元召開省內首家“民間藝術沙龍”;籌集0.5萬元資助成立縣民間傳統文化藝術協會;投入2萬元培訓扎花藝人1000餘人次;投入0.2萬元召開民間藝術研討會。2005年,投入資金0.2萬元召開民間藝術座談會,投入3萬餘元編輯印刷了《高陵民間工藝》。2004—2006年,投入資金0.3萬元摸底調查,為縣內民間藝人建檔200餘個。主要保護內容
為保護高陵扎花,特制定十年保護計畫,此計畫由高陵縣文化館負責組織實施,高陵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領導小組和文體廣電局負責管理督導、西安市文化局負責檢查、督促,保護計畫要點如下:
(一)靜態保護
1、進一步全面深入細緻地開展普查工作,結合考古成果徹底摸清高陵扎花的發生髮展歷史沿革以及傑出價值等狀況。
2、進一步全面整理高陵扎花資料,編輯出版《高陵扎花精品》、《高陵扎花圖樣》。
3、邀請國內民俗專家對高陵民間扎花藝術進行深入的理論研究。
(二)動態保護
1、在全縣中國小開展扎花藝術興趣班,定期在校內校外進行扎花藝術展,激發廣大青少年對扎花藝術的關注和熱愛。
2、定期在各鄉鎮、村組開辦扎花藝術學習班,邀請扎花能人講授技藝和構圖、壯大扎花隊伍。
3、積極尋找扎花製品銷路,使製品快速走向市場,為藝人們帶來經濟效益。
4、關心、關注扎花藝人生產、生活,努力解除他們的後顧之憂,推薦藝人參加各種有關扎花的活動,促進他們進行橫向縱向學習交流。
5、考察、命名一批“高陵扎花藝術家”,推薦赴市、省、國家級“民間傑出傳承人”評定,給藝人相應的肯定。
已採取的保護措施
1、2004年7月,高陵縣文化館在陝西省首家開辦“民間藝術沙龍”,邀請省、市民俗專家與縣民間扎花藝人座談、品評民間扎花藝術,縣域民間扎花藝人從鬆散開始走向相互交流。2、2004年6月,經高陵縣文化局批准,高陵縣傳統民間藝術協會成立,協會宗旨是開展民間傳統文化保護工作。
3、2004年8月,縣文化館搭橋,《西北航空》雜誌、《西安晚報》、《西安日報》對扎花藝人牟玉娥進行報導,高陵扎花得到社會廣泛關注。
4、2004年4—8月份,高陵縣文化館、縣傳統藝術協會先後到榆楚鄉、崇皇鄉等地培訓扎花藝人1000餘人次。
5、2004年10月20日,高陵縣文化館召開民間藝術研討會,30餘位扎花女能人參會,互相切磋研究。
6、2005年6月17日,高陵縣文化館召開民間文化座談會,50餘位扎花能人參會。
7、2004年—2006年,高陵縣文化館通過摸底調查為縣內民間藝人建檔200餘個。
8、2005年,高陵縣文化館編緝印刷了《高陵民間工藝》,指導影響藝人創作,鼓勵民俗學者對高陵扎花進行研究,擴大高陵扎花知名度。
十年保護目標
1、編輯出版《高陵扎花精品》、《高陵扎花圖樣》等扎花藝術成果集。2、建立完善的扎花藝人傳承制度。
3、建立完善的扎花藝術檔案。
4、擴大高陵扎花的知名度,使高陵扎花得到社會廣泛關注和肯定。
五年保護工作計畫
2006年進一步全面整理高陵扎花的基本針法、構圖、收集各種實物資料,做好資料整理工作;在社會形成扎花藝術事業發展的良好氛圍,健全資料檔案。2007年在學校開展扎花興趣班,進行扎花等非物質文化展覽,組織、培訓扎花藝人;壯大扎花藝術隊伍;編輯出版《高陵扎花圖樣》。
2008年建立起民間、宮廷流派扎花專業村、建立信息平台,促進扎花產業化、市場化;使廣大農村閒散人員(特別是婦女)找到一個致富門路。
2009——2010年扎花製作走向規範化、組織化、組織國家民俗專家對高陵扎花進行研究,在全國範圍內進行高陵扎花宣傳,確立高陵扎花的重要地位。在產業化、市場化前題下,保持扎花的原始風味,不媚俗。編輯出版《高陵扎花精品》;建立完善的傳承人制度。
五年主要保障措施
1、建立高陵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領導小組(已建立)2、成立縣文化館主管領導為責任人的文化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部,專職幹部負責民間扎花工作。
3、把民間扎花工作納入縣文體廣電局,縣文化館領導及專業分管幹部工作考評體系。
4、建立信息平台,發展高陵扎花產業。
5、縣政府每年核拔5萬元以上的保護經費,文化局籌集5萬元以上的保護費用。
建立機制
1、鞏固現有扎花藝人,發展新人,建立扎花隊伍協調發展機制。2、以發展宮廷扎花產品與民間產品齊頭並進,以宮廷產品帶動民間產品闖市場運作機制。
3、原生態保護與不斷創新的動態持續發展機制。
4、在發展藍圖上“定位”,領導班子內“定人”、幹部職責上“定責”的考核機制。
5、在保護資金上落實、定額資金保障機制。
經費預算及依據說明
本著高效節約的原則,2006—2010年經費預算及依據如下:1、2006—2008年擬投入10萬元用於民間扎花精品及與扎花藝術相關的民俗實物的徵集。籌備成立高陵扎花藝術展室,通過2004—2006年的摸底調查,結合市場行情這一預算具可行性。
2、2006年投入資金2萬元,用於扎花藝術推廣交流。其中用於開設網站、維護網站費用0.5萬元,開發扎花新品種費用1萬元。進學校宣傳,設立扎花興趣班0.2萬元。徵集民間扎花圖樣0.3萬元。
3、2007年擬投入資金3.5萬元用於培訓扎花藝人和為重點老藝人解決實際生活、生產難題,其中擬開辦培訓班10期,每期20天,聘請宮廷流派扎花傳人講課,每天需付工資150元,共需3萬元。交通、食宿費用共需0.5萬元。
4、2008—2010年擬投入10萬元,其中投入4萬元建立、培育民間、宮廷流派扎花專業村,保持原生態花型、配線、構圖的同時,不斷開發新品種。投入3萬元蒐集資料,編緝出版《高陵扎花圖樣》,投入3萬元邀請民俗專家對高陵扎花進行點評,策劃開展大型活動,擴大高陵扎花在全國的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