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高憲崗(1910年——1990年),字雪樵,原國民黨76軍少將軍參謀長,曾任甘肅省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專職委員,甘肅省政協五屆、六屆委員、甘肅省黃埔同學會理事,廳局級待遇。2006年,中央人民政府向抗戰有功人員頒發了由國家主席胡錦濤親筆題寫的“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金質紀念章,高憲崗榮膺此章。
人物生平
央軍校第9期步科、陸軍大學第16期畢業。抗戰期間曾任第34集團軍總部作戰參謀,第76軍24師參謀處長,1944年任第76軍24師參謀長,抗戰勝利後曾任整編第76師24旅72團團長,1948年6月任第76軍少將參謀長,11月25日在陝西澄縣被俘。後任解放軍第1野戰軍司令部4科科長,甘肅省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專職委員,甘肅省黃埔同學會理事。甘肅省政協五屆、六屆委員。1990年年逝世。
文章
懷念我的外祖父高憲崗今年元旦休假,我與妹妹從日本回到呼和浩特老家,在一家喜慶團圓之際,父母親拿出一枚精緻的紀念章並鄭重地告訴我們,這就是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頒發給外祖父的抗日紀念章。這枚紀念章上雕鑄著國家主席胡錦濤道勁有力的親筆題詞“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 我的外祖父高憲崗(字雪樵)是作為抗日將領獲此殊榮的。他原是國民黨76軍少將參謀長,於1990年12月30日去世。曾任職於甘肅省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歷任甘肅省政協五屆、六屆委員、甘肅省黃埔同學會理事。最終享受到廳局級待遇的離休幹部。 外祖父榮膺此紀念章可謂當之無愧。當年,甘肅省政協在為他舉行的追悼會上,領導和摯友們為其敬獻了不少感人肺腑的輓聯:“一世為國劬勞,兩年力疾到班,盡瘁總因革命死;半生戎馬賓士,晚歲究心史料,忠勤堪作吾輩師”、“愛民愛國,盧溝橋橫戈,當陽受降,勇作抗日馬前卒;亦將亦兵,金城關解甲,甘寧建業,樂為大眾孺子牛”等,對他作出了非常中肯的評價。而其中我印象最深的當屬外祖父的摯友隰可莊先生(抗日將領,黃埔10期)所填的西江月詞:“虎踞龍蟠習武,盧溝曉月當鋒;八年抗戰竟全功,敵寇當陽手拱;千里行軍西進,九條路口紮營,馬家山上大鏖兵,遂教金城底定”。這首詩詞在外祖父和外祖母合葬時,由我父親岳志東以行草書寫,被刻在墓碑上。 今年是“七七事變”爆發70周年,1937年7月7日,在北京郊外盧溝橋傳來第一聲槍響時,外祖父作為29軍值班少校參謀立即與上級聯絡,並奉命加強了對前沿陣地的防禦。其後在長達八年的戰爭中,他轉戰南北,並最終以中國軍隊代表的身份,在湖北當陽出席了對日軍的受降簽字儀式。其後在國共內戰中,他又審時度勢,接受彭德懷總司令發出的和平呼籲,加入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受到彭總的高度信賴,委任為一野戰軍司令部參謀,共產黨充分發揮其軍事才能,為和平解放大西北和鞏固祖國西部邊陲及統一戰線,作出了不可磨滅的重大貢獻。彭德懷總司令對外祖父有過高度評價:“蘇聯十月革命成功後,紅軍使用了白軍的軍事力量。我們解放軍參謀本部也培養和使用了高憲崗這樣的典範,他勤勤懇懇,雖然沒有加入中國共產黨,但他從不計較個人得失……”。西北野戰軍聯絡部部長。後任陝西省政協副主席的范明將軍說:“高憲崗同志是個愛國軍人,純軍人,是軍事科學家,是解放軍官第一個在一野司令部任要職的同志。40多年來,一直忠心耿耿,積極努力,為黨、為人民做了許多有益的工作”。 (一)虎踞龍蟠習武 外祖父1910年7月6日出生於內蒙古土默特左旗只梁鄉高泉營村一個貧苦家庭,自幼敏而好學,志存高遠,在村裡的私塾念了幾年書後又自學民間醫術,無師自通。1930年冬,時值國民黨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即南京黃埔軍校)在綏遠省(今內蒙古)招考70名第九期入伍生,剛滿20歲的外祖父報名應試即被錄取。1931年1月與同鄉雲蔚(原內蒙古政府主席雲布龍之父)、陳應權等一批蒙、漢族熱血青年到南京參加複試。九期總共招生1000名,經過複試,這些來自內蒙草原的學生都被編入騎兵隊。他們每天所唱的黃埔校歌,唱出了青年們的壯志豪情:“怒潮澎湃,黨旗飛舞,這是革命的黃埔。主義須貫徹,紀律莫放鬆,預備做奮鬥的先鋒。打條血路,領導被壓迫民眾。攜著手,向前行,路不遠,莫要驚。親愛精誠,繼續永守,發揚吾校精神”。從那時起,外祖父和他的同學們開始立志成為一名“革命的軍人”。 (二)盧溝曉月當鋒 1934年6月,外祖父從軍校畢業,被軍訓部派駐張家口29軍宋哲元部第27師騎兵營見習,6個月期滿被調往軍指揮部任參謀。參謀的最小級另Ⅱ是中尉,他未經少尉即破格升為軍部參謀處第一科中尉參謀,負責管理軍用地圖並參與擬訂軍隊教育計畫。 據外祖父在<回憶七七事變前後的二十九軍>和<七七事變盧溝橋抗戰親歷記>的文中記載,1936年29軍奉調北平,軍長是宋哲元,副軍長是佟麟閣,參謀長是張維藩。外祖父於1937年已升為29軍少校參謀,主管軍隊調動及教育計畫。 日軍對29軍最害怕也最忌恨,蓋因1933年侵占熱河後在喜峰口遭遇29軍趙登禹旅大刀隊的頑強抵抗,在夜襲中損失甚眾,故屢思尋釁報復,為逼走駐防平津的29軍,終於在1937年7月7日藉故挑起了盧溝橋事件。7月6日,日軍一個聯隊在盧溝橋附近演習,傍晚揚言有一士兵失蹤,欲進宛平城內搜尋,當即遭到守城門衛拒絕,團長吉星文下令219團嚴加防守。日軍見無法得逞,遂於7月7日拂曉發動攻擊,我守軍堅決抵抗。日軍又增調豐臺駐軍前來圍城,戰事自此擴大。29軍與日本駐北平機關不停地交涉談判。日軍此時也源源不斷地由山海關外增兵直逼平津。 時為前線值班少校參謀的外祖父一邊指揮禦敵,一邊不斷地打電話詢問北平鐵路局有關日軍軍列情報,雖獲知開來的軍列數目,但對兵力等卻不知其詳。此時,通縣、廊坊、豐臺一帶日軍已全線駐紮,局勢日趨緊張。7月28日,日軍開始出動飛機轟炸守軍駐地,地面進攻全線展開。29軍軍長宋哲元不得不從北平撤至保定,並令37師、132師向永定河以南撤退。外祖父所在的219團堅守宛平,始終未使日寇侵入城內,這時也只好服從命令隨大部撤退。29軍撤退途中在南苑尚未站穩陣腳就突遭日軍空襲和伏擊,132師師長趙登禹和副軍長佟麟閣先後壯烈殉國。 29軍撤退到永定河以南,因得不到中央軍支援,遂決定在天津馬廠組織一次反擊。外祖父與軍參謀長張樾亭同車到達保定,軍部在保定曹錕花園重新整編,乘汽車經河間縣向滄州附近推進。八月間連日大雨,汽車中途陷入泥濘,只好丟棄輜重行李。包括12門剛剛從日本購來的野戰炮。即使如此,抵達馬廠的兩個師發動進攻重創日寇,日軍調來一個旅團在飛機、坦克掩護下向他們反撲。由於缺少重武器支援,29軍最終未能占據陣地,只得後撤。1937年底退至鄭州附近,29軍被擴編為第一集團軍,原所屬37師和132師被擴編為第77軍,以紀念七七抗戰。 外祖父曾說每個抗戰軍官的衣服口袋中都有個小本子,寫著:“黨員守則:一不怕死,二不貪錢,三愛國家,四愛百姓,五不拉夫,六服從命令,七盡忠職務,八嚴守紀律,九實行主義,十完成革命”。外祖父與戰友們作為黃埔軍校出身的職業軍人,在抗日戰爭中用自己的血肉盡到了守土之職責。 (三)陸大深造成將才 1936年9月南京國民黨陸軍大學在北京招考16期學員,時任29軍少校參謀的外祖父符合報考資格並初試成功。期待次年能去南京複試。但其後抗戰興起。1937年11月,29軍軍部也由河北撤到河南鄭州,適陸軍大學複試改在長沙,該次錄取160人,外祖父即在其內。陸軍大學作為最高軍事院校,以教育培養國民黨陸、海、空三軍的軍、師級以上指揮官和幕僚長為宗旨,畢業生多為參謀長,校長為蔣介石。 在陸大,葉劍英將軍曾給外祖父他們講過課,據說他那“敵進我退,敵退我追,敵疲我打,敵駐我擾”的十六字訣講得特別精彩生動,頗受師生歡迎。外祖父在陸大學習兩年,1939年10月畢業後分配到了西安胡宗南34集團軍總部。 (四)國難後方亦艱辛 在那個戰亂年代,外祖母李沂(字志芳)沒有過上一天安神的日子。生下大姨不久,北平淪於敵手,外祖父隨部隊緊急撤離,外祖母又驚又嚇,幸好有綏遠老鄉李維中、靳崇智等人安撫才安穩一點。他們都是地下共產黨員。解放後,他們均成為共產黨高級領導幹部。 華北難民的大批流亡是從1937年8月初開始的,由於回綏遠的鐵路中斷,外祖母與幾個同鄉加入了“平津學生流亡同學會”,從北京到天津,再搭船至煙臺、青島,又經陸路跋涉到了濟南。據外祖母講,在濟南,“同學會”組織劇團在劇場、街頭演出<放下你的鞭子>、<打鬼子去>、<烙痕>、<張家店>等劇目以宣傳抗日。在逃難中,隨時會遇到日本鬼子的追擊,同時也得感激老鄉們輪換著幫她背女兒。途中,大姨突然瀉肚不止,又無醫無藥,幸虧綏遠的一對逃難夫婦讓出藥來才以得救。 外祖母他們一路艱辛跋涉,歷經一年多才回到了朝思暮想的家鄉薩拉齊,但此時的家鄉也陷落敵手。據外祖母講,那時薩拉齊雖遭占領,但當地民風剽悍,游擊隊常常偷襲敵偽。直到抗戰快結束,外祖父才把分別多年的妻女接到了四川大後方。 (五)敵寇當陽手拱 1945年8月10日,是中華民族揚眉吐氣的日子。抗戰勝利了。9月9日,國民政府在南京接受日軍投降。此前的9月2日,時任76軍24師參謀長的外祖父在湖北當陽代表中國軍隊莊嚴出席了受降儀式。駐紮當陽的日軍為第132師團,約有兩萬人,裝備尚屬齊全。他們派師參謀長中森恆二大佐和外祖父洽談有關受降事宜。日本是無條件投降,有關投降事宜,理應由中方事先擬訂,但鑒於準備不足而且也無翻譯,他們臨時決定由日軍參謀處擬出條文,並找了一個會說中國話的日本軍曹作翻譯,由外祖父和中森恆二在上邊共同簽字。外祖父後來講,他當時並非以勝利者姿態向日軍發號施令,而是最終按照了日軍安排在受降條款上籤字,讓對方反客為主。為此他不只一次嘆息說,中國是付出了巨大代價的“慘勝”,日本雖敗但骨子裡不服氣,時時在看我們的笑話。想起當年張翼德當陽橋前一聲大喝使橋樑折斷、河水倒流的英雄氣概,我們確實愧對古人了。受降結束後,日軍全部開走,24師進駐城內。他們將日軍搶來的木器家俱全部歸還了老百姓。
(六)歷史重任我輩挑
作為後代子孫,每逢追思先人,往往會感慨萬千。我和妹妹在日本留學並已經在日本就職,常常以外祖父的親身經歷和諄諄教誨激勵著我們的民族自尊心,也激發著我們對歷史的使命感,深深懂得想要祖國不再被外族侵略,使那“弱國無外交”的歷史不再重演,就必須發奮圖強,埋首苦幹,謙虛好學才能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我曾接觸過不少致力於中日友好的日本老兵。聽他們回顧當年所經歷的盧溝橋和南京等一系列侵華大小戰役,也坦率交換過對那段歷史的看法。我從未隱瞞過自己的家世,也從未掩飾過作為戰勝國的民族自豪感,同時也很慶幸自幼喜好文史和對中國近代史博士課程的專攻使自己有了深厚的知識積澱。在需要挺身而出維護歷史真實的時候必須有大義凜然的態度,絕不能做出無原則的讓步。如在應邀參加日本市民團體舉辦的一個紀念盧溝橋事變討論會上,有日本人講在盧溝橋開第一槍的不是日本軍隊而是中國軍隊,故歷史需要改寫,我義憤填膺,當場舉手發言予以糾正,作為中國抗日戰爭親歷者的後代子孫,決不允許那段中華先人血寫的歷史遭到人為扭曲。會後,那個日本人主動找我表示道歉。
我在1994年廣島亞運會上擔任義務翻譯時,認識的一位姓三谷的先生,他一直把我當成自己的孩子。戰時他作為天皇敕選憲兵在北京大學受過中文特訓,受降儀式上擔任過翻譯。他常和我提起當時一個中國軍官曾對他講的話:“你們日軍固然有能力占領我們不少地方,但中國的土地你們拿得回去嗎”?這給他很大震撼。沒想到原以為不堪一擊的中國軍隊會抗戰到底,而且與士氣低沉、軍紀敗壞的侵華日軍相比,中國軍隊即使戰況不利仍然不屈不撓,是那樣充滿自信。
這枚金質紀念章所彰顯的外祖父那代先輩九死一生報效祖國的歷史,在不斷地激勵我們後輩子孫再接再厲、為中華之崛起勇挑歷史重任。
作者簡介:岳迅飛,男,1972年出生。系已故高憲崗同學(黃埔9期)外孫。內蒙古政府首批公助自費赴日留學生。日本國立廣島大學博士研究生。現就職於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