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內蒙古巴彥淖爾市五原縣返回天津的600名老知青重回第二故鄉。記者隨他們來到河套大地五原縣。近百名紮根五原縣的天津老知青和鄉親們一起湧向火車站迎接。一位戴著眼鏡、操著純正五原口音、皮膚黝黑的“老漢”,跑上前來與大家擁抱。他就是當年天津18中學初三畢業生高崇毅。高崇毅15歲離家,距今已整整40年,他將青春和才智全部獻給了五原。他在五原當了33年教師,已經離不開那裡的娃娃,他的事跡感動著河套大地。
事跡
當上農村“娃娃王”
南市的高家大院,就是高崇毅在天津的家,家中幾代人都是大官僚。高崇毅生在新社會,1965年,年僅15歲的他給學校黨支部寫了血書,要求到最艱苦的農村去。那一年,他來到了內蒙古巴彥淖爾盟五原縣白銀刀西公社紅豐二隊,是年齡最小的知青。
農村的艱苦生活將高崇毅磨練成一個性格堅強的人。幾年的工夫,他什麼農活都會幹了,連農民都不願乾的淘大糞的活兒他都乾過。農村生活鍛鍊了他的體魄,鑄造了他的性格。同時,他也把新的文明和文化帶給了農村。那時候,他每天早晨起來刷牙時,農民總會問:“高崇毅,你口吐白沫幹啥了?”一種文明開始時常常被人誤解和恥笑,然而又會慢慢地被接受。村里逐漸有許多年輕農民也模仿著刷牙,現在幾乎沒有農民不刷牙了。
1972年,許多從天津來的知青都調到了包頭市參加了工業建設。而高崇毅仍然在地里幹活,田間休息的時候,就躺在地頭拚命讀書。他渴望知識,每天收工後,都要多走幾里地,到生產大隊抄讀報紙。有一天,他正捧著屠格涅夫的《獵人日記》津津有味地讀著,村黨支部書記鄔子云來了,請他當民辦教師。他卻說,我寧可種地也不當“娃娃王”。村裡的國小校長先後來了三次,高崇毅才了解到農村缺少師資的情況。
村辦國小的民辦教師太苦了,每個月只掙7元錢,一個人要教一群不同年級的孩子。在一個破爛不堪的教室里,農村娃娃坐在自帶的小板凳上讀書。給一年級的學生講課時,二、三年級的學生就趴在膝蓋上寫作業。孩子們同在一個教室,上課紀律卻非常好。高崇毅越來越喜愛這些農村娃,帶著他們利用暑期砌起了泥桌椅,一點點兒改善學習條件。
他也是村辦國小第一個會教音樂的老師,因為從幼兒時代開始,父母就請人教他拉小提琴、二胡,吹笛子,想培養他成為交響樂團的大提琴手。沒想到這些技藝在農村國小派上了用場。學校第一次舉行升國旗儀式時,就是高崇毅用笛子吹奏的國歌。孩子們向國旗敬禮時,他激動得流下了眼淚。
讀書不倦 紮根熱土
不僅村裡的孩子們喜歡高崇毅,就連大人們也都願意與他相處。農村有文化的人更受到姑娘的傾慕。村里幾位最漂亮的“小芳”,用河套平原姑娘的大膽追求方式,向他表達愛慕之情。鎮裡的醫院有位藥劑師叫於秀珍,兩人相識相愛最終結合。於秀珍每月掙三十多元錢,高崇毅月工資7元錢。
高崇毅當時是國中文化水平,在教學中感到了知識的匱乏。他渴望繼續上學深造。1977年,他考上了巴彥淖爾盟師範學校。當時大批知青開始返城,人們都忙著回家的時候,高崇毅卻忙著上學。他覺得好容易有一次上學的機會,怎么能放棄呢?他謝絕了眾多人的勸說,沒有返回故鄉天津。妻子靠每月32元的工資養育剛出世的孩子,供著老高到盟里念書。從五原火車站附近的居住地到學校所在地的臨河縣,有五十多公里的路程。乘坐火車需要3元錢,每次往返就得6元錢。高崇毅沒有錢買票,每月回家都到鐵路線扒乘貨車。有一次,貨車啟動後沒有在五原停站,開過50公里才停。他又爬上了返回的貨車,結果路過五原又沒停,又把他拉回臨河縣。他趕忙又爬上了另一輛開往五原方向的貨車,沒想貨車岔道到了四分灘車站。四分灘離家還有幾十里路,他步行了半天才到家。
高崇毅畢業後被分配到縣裡的中學教書,也是就現在的五原縣六中。高崇毅如饑似渴地讀書,又以優異的成績考上內蒙古師範大學本科。讀書使他在教學上如虎添翼,他的學生中考上大學者居多,為此在巴彥淖爾盟都出了名。巴彥淖爾市的許多老百姓都知道五原縣六中有個天津知青教書特棒。巴彥淖爾市不少重點中學要用高薪來挖他,天津市一所重點中學也請他返回故鄉教書,可高崇毅就是捨不得縣裡的這所中學,捨不得他喜愛的這群農村學生。
撐起校園那片綠葉
1985年,高崇毅擔任學校團委書記,在學校中辦起了小記者站。1992年3月,擔任學校政教處主任的高崇毅決定為學生們搭起一座發表作品的平台。他和學校語文組的老師們共同創辦了綠葉文學社。沒有經費,高崇毅自己借錢墊上;沒有辦公場所,就把編輯部搬到自己的家裡。老高的妻子於秀珍在1990年患上了乳腺癌,醫生斷言她最多只能活半年。高崇毅結婚多年來,與妻子相敬如賓,又是妻子供他完成的學業。老高聽了醫生的宣判如天塌一般。在這種情況下要辦校園刊物《綠葉》,困難重重。每天晚上,照看妻子熟睡後,他再編稿、審稿,不知度過了多少個不眠之夜。
1992年4月11日,五原縣六中學生自己的文學刊物《綠葉》終於問世。辛勤的工作收到了豐碩的成果,參加綠葉文學社的學生從30人增加到300人。13年間出了50多期《綠葉》雜誌,刊登學生習作1500多篇,全國及省級刊物轉載了其中的200多篇作品。一個不知名的小縣城,這裡的校園刊物卻在全國出了名。綠葉文學社從1993年起,連續10年被評為全國優秀文學社團,《綠葉》雜誌多次被評為全國中學文學社團報刊一等獎。語文報主編陶本一、著名兒童文學作家楊嘯、中央電視台主持人鞠萍,作家浩然、葉辛、賈平凹……許許多多名人為小小的《綠葉》寫來寄語或題詞。
高崇毅撐起了校園中的綠葉,眾多的農村孩子從綠陰中走出,成為大學生、研究生和博士生。一位大學畢業在北京工作的學生,寄給高老師一張賀年卡,畫面是一頭負重拉車的老黃牛面對夕陽西下昂首挺立。賀卡上寫道:“我跑遍所有賣賀卡的地方,選上這一張。這是您默默無聞,辛勤工作,身負重任的寫照。”
河套大地上的“心語”熱線
黃河岸邊的五原縣,被貧窮和落後困擾了多年,可教育教學成果卻全國領先。村村都有考上大學的農村娃,平均幾家就出一個大學生。高崇毅1999年創辦的學生心理諮詢室,在內蒙古地區是第一家,在全國當時也是領先一步。他在學校開設的“心語”服務熱線,引起了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結果成為全縣和全市的青少年心理諮詢熱線。
高崇毅擔任學校政教主任和團委書記多年,發現學生心理健康是個大問題。他從上個世紀末開始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那時候,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國農村還是盲區,高崇毅的心理諮詢室成了學生們的“陽光小屋”。有個學生曾被學校開除,在高老師的幫助下轉變人生軌跡,考入全國重點大學。
得知老高辦了“心語”服務熱線,各學校的學生和家長常常打來電話進行心理諮詢,老高每天忙得團團轉,回到家熱線電話就追到家。老伴是患癌症晚期的病人,十幾年做過四次大手術,竟奇蹟般地活下來。老伴非常支持高崇毅的事業。“心語”諮詢熱線是免費的,可老高和老伴從沒嫌過煩。今年5月,臨河縣一所中學的學生家長從醫院急救室打來電話說,自己的孩子與同學發生矛盾後自殺,正在醫院搶救。老高覺得手中的電話沉甸甸的,一方面感到百里外的學生家長對自己的信任,另一方面感到自己責任的重大。他用電話與那名學生交談了整整五個小時,終於將對方說通。可老高還是放心不下,幾天后又去了一趟臨河,親眼看到這個孩子已經安然無恙,才放下心來。
在教育戰線上,老高以淵博的知識哺育學生,以寬廣的胸懷關愛學生,以高尚的人格薰陶學生,以文明的舉止引導學生,以現代教師的風采感染學生,是深受學生喜愛的好教師。高崇毅現任五原縣政協委員、縣文聯副主席、五原縣六中黨支部副書記,可他一直沒有離開教學一線,他的先進事跡在河套平原廣為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