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公村

高公村位於山西省洪洞縣汾河西岸丘陵區的東低段區域,是萬安鎮的東大門,東距縣城10華里,西離萬安鎮5華里。“七一渠”由北向南從村中部流過,洪三公路自東向西穿村北端而過。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因興修水利,水位上移,村址下濕,村民在政府的統一規劃下整個村子西遷,原舊村址蕩然無存,只剩下原村西堡子樊姓一家人。

基本信息

概況

高公村位於山西省洪洞縣汾河西岸丘陵區的東低段區域,是萬安鎮的東大門,東距縣城10華里,西離萬安鎮5華里。“七一渠”由北向南從村中部流過,洪三公路自東向西穿村北端而過。

歷史

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因興修水利,水位上移,村址下濕,村民在政府的統一規劃下整個村子西遷,原舊村址蕩然無存,只剩下原村西堡子樊姓一家人。

七十年前,高公村是個只有200戶人家的小村,村落呈甲字型,頭東尾西,築有六道門;東西各有一道門即東門、西門;南北建成各兩道門即南門、小南門、北門、小北門。圍牆高大,氣勢雄偉,城門頂端部都蓋有村門樓。西門外50米路南北都是土窯洞,盡頭稍南有一高高聳立的堡子,地勢西高東低,位居其上,四周一覽無餘。

1937年11月25日.由朱德總司令率領的八路軍總部東渡黃河,來到洪洞,第三站選址駐紮在高公村,大多是出於軍事方面的考慮。

高公村當時有四家財主,靠東門路北有一李姓人家,村里人俗稱“東院裡”;小北門處有三家,按居住方位分別稱:“前院”、“中院”、“後院”。朱德總司令選擇住在“東院裡”。

村小、村窮,多年來添口不建房,部隊的突然到來,村中住房一時就顯得十分緊張。第一天晚上,朱德總司令與長工樊福有住在一起,警衛人員則擠住在“東院裡”的閣樓上。

“東院裡”的房主名叫李景山,有文化、明事禮、教過私塾,是村中的開明鄉紳,第二天就主動騰出主房,讓部隊占用,朱德總司令在高公期聞,就在李景山家辦公處理軍務。

經過短暫的相交相處,朱德總司令與長工交上了朋友。有一天,樊福有對朱德總司令說:“閣樓上存放著房東的棉花,戰士們抽菸打火的很不安全……”。朱德總司令立即命令戰士們撤下來,就近安排住處。朱德總司令的坐騎原來在騎兵住處餵養,樊福有提出由他代養,方便朱總出行,朱德總司令說這樣更好,那就有勞了。

來自南方的戰士,冬天燒不了暖炕,樊福有又是砌煙囪,又是糊爐子,極盡主人的責任。一時間,朱德總司令和福有成了親密無間的朋友。凡有要見朱德總司令的人,樊福有總要盤問清楚後才允許見面。

出了高公村南門往西走約50米,住有幾戶村民。家家都是住的座西向東的土窯洞,圍牆是乾打壘的土牆。李三喜的家也在這裡,但他家的院落構築與眾不同,與其他家戶連片的地面上挖了一個圪窩小院子,四面都是窯洞,東窯的一孔做大門出行,窯頂上種著莊稼。李三喜的院落自然就顯得非常隱蔽。

1937年12月6日,中央軍委華北軍分會會議就是在李三喜家的窯洞裡召開的。朱德、彭德懷、任弼時、張浩、林彪、聶榮臻、賀龍、劉伯承、關向應等人出席參加了會議。事後人們才知道會上討論了華北抗戰形勢,部署敵後游擊戰爭事宜。

駐高公期間,丁玲率領的西北戰地服務團在本村三官廟戲台演出抗戰內容的文藝節目,時至今日高公村80歲以上的老人還記得清清楚楚。

八路軍在高公村駐紮僅一個多月,和高公村人民相處的親如一家。部隊紀律嚴明,不但對老百姓秋毫未犯,還為老百姓辦了許多好事實事,擔水、掃院、劈柴、磨麵什麼的,天天都做,人人都乾。村裡的小娃娃都吃過部隊的大米飯,一些貧困戶還得到過部隊的接濟。

朱德總司令的夫康克清住的和王東梅家是鄰居,她經常替王東梅照看孩子,王東梅家為康克清備了柴煤,互相照應,多以姐妹相稱,解放後曾有書信來往。

部隊移防前,朱德總司令贈給樊福有一頂軍帽作紀念。多少年後,朱德總司令還能記起這個老實巴交的長工,1958年,中央軍委曾經派人接樊福有赴京與朱德總司令敘舊,遺憾的是樊福有已患病未能成行。

部隊要離開了,村民們自發地半夜起床歡送。戰士們依依不捨,鄉親們苦苦挽留,場面十分感人。村公所送給部隊一面“軍民一家親”的大匾,表達了老百姓對部隊的愛戴和擁護。戰士們都走了,許多熱血青年跟到馬牧村,要求參軍抗日,李來成、王吉華、樊登娃等就是1937年入伍抗日。

七十年過去了,高公人民一直沒有忘記朱德總司令率領的八路軍總部和高公人民結下的革命情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