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刻文發源地

骨刻文發源地
骨刻文發源地是指最初發現骨刻文字的核心地區。目前考古研究證實在山東集中發現(赤峰、關中等地區也有發現),主產地在山東。骨刻文字是我國最早的以記事為主、能夠系統識別、與現代漢字具有緊密傳承關係的文字。骨刻文自20世紀50年代初至21世紀初在山東地區、赤峰、關中等地相繼發現。2004年開始先後在山東昌樂、壽光、章丘等地多處集中發現,郝鳳亮、肖廣德等人認為這是一批具有重要價值的骨頭。2005年,山東大學劉鳳君教授發現後研究認定是中國早期的一種文字,比甲骨文還要早1000多年,應是甲骨文的源頭,並命名為“骨刻文”。2007年,劉鳳君教授進一步論證,認定骨刻文的刻畫工具為瑪瑙等銳角寶石。經過兩年多時間的研究,他認為:骨刻文從初創到成熟約在4600~3300年之間,是大汶口文化晚期到龍山文化時期流行的文字。
2010年年底,在劉教授研究的基礎上,丁再獻開始進一步破譯、研究、論證認為:骨刻文的源頭和主要產地在山東,並發表了“骨刻文是漢字源頭”的見解並出版了專著《東夷文化與山東・骨刻文釋讀》。到2013年1月為止,丁再獻和其家兄丁再斌一起破譯出了340多個字,並用骨刻文、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五種字型書寫成文。
根據發現雕刻圖文符號的獸骨研究,劉鳳君教授認為這些骨刻文是距今4600年~3600年前的中國早期文字,應當是龍山文化時期產生和流行的文字,而其晚期與甲骨文形成的早期是交叉使用的。因此,劉教授將其定名為“骨刻文”。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在殷墟發現的甲骨文,屬於當時比較成熟的文字,之前還有一個逐步的發展過程。郭沫若在研究了甲骨文以後,推測甲骨文從初創到成熟,起碼要經歷1500年以上。其後的一系列考古證明,郭沫若先生的推斷是有根據的。在山東昌樂、壽光、桓台、章丘、鄒平、淄博、青州和諸城以及內蒙古赤峰、關中等地多處也都有少量骨刻文的發現。在山東莒縣與陝西臨潼等多處還發現比骨刻文還早的陶刻文。岩石是古人最容易接觸到的天然載體,在岩石上作畫,也可以抽象表達一個完整意思,且能長期保存,因此,岩石畫的遺存分布地區更廣,其中有些岩畫的創作時間可能比陶文更早。可以說在東夷民族的活動中心山東,遍地皆有骨刻、陶刻和岩石畫。但是由於陶文和岩畫看不出與甲骨文之間的必然聯繫,而甲骨文是中國古代最成熟的文字,被認為是現代漢字的早期形式或書體之一,因此還不能把它們稱為漢字的源頭,它們與骨刻文是有很大區別的。(丁再獻著《東夷文化與山東・骨刻文釋讀》第十九章第一節第662頁,中國文史出版社2012年2月北京第1版第1次印刷)
著名考古學家、山東大學美術考古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劉鳳君教授在山東龍山文化遺址骨刻文考古發掘現場
劉鳳君教授在山東龍山文化遺址骨刻文現場
劉鳳君《骨刻文發現與研究.昌樂骨刻文》
自右向左骨刻文-甲骨文-金-篆-隸
著名東夷文化學者、山東省旅遊行業協會副會長丁再獻研究員破譯出的部分骨刻文字
自右向左骨刻文-甲骨文-金-篆-隸
旅遊中國,好客山東(硃砂書寫)
好客山東
家和萬事舜(硃砂書寫)
旅遊中國夢,好客山東人
中國旅遊(硃砂書寫)
中國夢(硃砂書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