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丁再獻,字章甫,號北海,書法家、作家、詩人。著名東夷文化學者,由於系統破譯出東夷骨刻文而被譽為中國骨刻文字破譯第一人、骨刻文書法藝術第一人。1952年出生於沂南縣。中共黨員,黨校本科,高級經濟師,研究員。自幼酷愛詩詞、書法,受教於孫軼青、歐陽中石、蔣維崧、魏啟後諸先生。現為:山東社會科學院旅遊研究中心研究員,山東外事翻譯學院、山東旅遊學院、濰坊科技學院、齊魯理工學院等客座教授。
丁先生現任:中國骨刻文書法藝術研究院院長,山東原古東夷文化與骨刻文字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東夷文化研究會會長,中國龍山文化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古文字學會副會長,中國孔子書畫家協會副主席,中國國際旅遊文化藝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旅遊未來研究會副會長,國際休閒產業協會休閒鄉村委員會副主任,山東省文史書畫研究會副會長,山東省文化旅遊聯誼會副會長,山東省旅遊行業協會專職副會長等。還擔任山東省青年作家協會顧問,中國孔子書畫院名譽院長,山東省名牌戰略推進委員會專家組成員、山東省服務標準化委員會專家組成員、山東省社會科學人才庫成員,山東省書法家協會會員、山東省作家協會會員、山東詩詞學會理事等諸多社會職務。
丁先生專著頗豐,2006年出版的《山水平仄》是我國第一部以旅遊為題材的格律詩詞、書法、攝影專著,兼具山東導遊書籍功能;同年出版的(第一作者王志東)《泱泱山東旅遊大省》是全面介紹山東旅遊的專著,得到省委宣傳部的高度評價;2009年與女兒丁蕾合著的《旅遊禮儀》是一部全方位論述旅遊禮儀的力作,被專家譽為中國第一部旅遊禮儀實戰大全,對旅遊服務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2010年出版的《旅遊小百科》囊括了旅遊方方面面,不僅是我國旅遊行業第一部旅遊科學普及專著,也是第一部旅遊百科全書。
2012年由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90多萬字的《東夷文化與山東·骨刻文釋讀》(文稿總編審:丁再斌)專著是我國第一部全面論述東夷文化是中華文化源頭的的力作,對深入挖掘齊魯文化、追溯中華文明發展脈絡將發揮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東夷文化的重要遺存——骨刻文的系統破譯和解讀方面更是獨具創新、史無前例。為此,山東社會科學院、山東省旅遊局和山東省文史書畫研究會等單位為其舉行了研討會,被與會專家稱為“劃時代的文化巨著”、“東夷文化百科全書”、“東夷文化和骨刻文研究不可缺少的引領者和導航儀”。
山東大學劉鳳君教授發現和命名的骨刻文,比甲骨文早了1000多年。到目前為止,丁再獻在其兄丁再斌的幫助下從劉教授已收集到的200多件骨刻中破譯了350多個字,並用骨刻文、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五種字型書寫成骨刻文演變。為使讀者更加直觀,每字均附有骨刻原圖。一些甲骨文中未被破譯、一些解釋有誤或欠準確的文字在丁再獻的《骨刻文釋讀》“骨刻文解讀(執筆:丁再斌)”一節中一一解讀。新華社、大眾日報、中國旅遊報、美國華星報、濟南時報、文化月刊、山東電視台,新華網、人民網、中國經濟網、大眾網、山東網等各大媒體長篇報導,人民網、中國經濟網、大眾網及山東網專門為其開設了東夷文化和骨刻文研究專欄,轉載了部分有關東夷文化和骨刻文研究的論文以及所破譯的骨刻文字,廣受世人關注。正因為丁再獻東夷文化研究和系統破譯骨刻文的重大成果,而被譽為著名東夷文化學者,中國骨刻文字破譯第一人。
丁先生自幼酷愛詩詞、書法,受教於孫軼青、歐陽中石、蔣維崧、魏啟後諸先生,專著《山水平仄》格律詩詞集被專家稱為詩、書、攝影三絕。其書法藝術追求“二王”、“米芾”,多臨名帖,喜修漢隸,尤擅行草,創造出了代表自己嚴謹而瀟灑、豪放特點的藝術風格。其諸多書法作品被中外友人收藏,並被收入中國書法家協會主編的《當代中國書法名人辭典》和山東省書法家協會主編的《當代山東書法家辭典》。獨家創立的東夷骨刻文書法藝術自成一派,高古、典雅的藝術風格充分體現了東夷民族創造文字的智慧和文化領先地位,為此被譽為“中國骨刻文書法藝術第一人”。
2013年6月,《東夷骨刻文字研發與利用》(文化專項類度山東省藝術科學重點課題立項)通過山東省立項。此項重點課題組成員已於2012年2月完成了90多萬字的《東夷文化與山東·骨刻文釋讀》(中國文史出版社2012年2月出版)科研論證任務,這部專著的主要觀點為:東夷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源頭,東夷骨刻文是漢字的源頭。2014年1月,山東省決定“實施東夷文化溯源工程”。
履歷
曾任山東建設兵團一師師部收發員,
山東省級機關行政管理局辦公室職員,
齊魯賓館籌建處秘書,
山東省旅遊局辦公室秘書、副科長、科長,
山東省旅遊發展總公司總經理、書記,
山東省旅遊監察總隊副總隊長,
山東省旅遊協會專職秘書長。
山東省旅遊行業協會專職副會長等職
成就
1.丁再獻同志被收入中國書法家協會主編的《當代中國書法名人辭典》和山東省書法家協會主編的《當代山東書法家辭典》。
2.2006年出版的《山水平仄》是我國第一部以旅遊為題材的格律詩詞、書法、攝影專著,被專家稱為詩、書、攝影三絕,兼具山東導遊書籍功能;
3.與女兒丁蕾合著的《旅遊禮儀》是一部全方位論述旅遊禮儀的專著,被專家譽為中國第一部旅遊禮儀實戰大全,對旅遊服務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4.與王志東合著的《泱泱山東旅遊大省》全面介紹了山東旅遊狀況,是山東歷史文化叢書中關於旅遊方面的重要作品,得到了中共山東省委宣傳部的讚揚;
5.新著《旅遊小百科》囊括了旅遊方方面面,不僅是我國旅遊行業第一部旅遊科學普及專著,也是第一部旅遊百科全書;
6.《東夷文化與山·骨刻文釋讀東》(文稿總編審:丁再斌)是我國第一部全面論述東夷民族與山東歷史文化淵源的的力作,對深入挖掘齊魯文化、追溯中華文明發展脈絡將發揮重要的作用。
7.工作之餘創作格律詩詞千餘首,部分被收錄在《齊魯百年詩詞選》中;還撰寫了不少遊記、論文,多在報刊登載;
8.應中國社會科學院旅遊研究中心邀請,撰寫的“好客山東旅遊品牌行銷策略”和“中國高爾夫旅遊發展現狀與相關建議”分別收錄在具有“權威·前沿·原創”著稱的社會科學文獻---2010年《中國旅遊綠皮書》和《中國休閒綠皮書》中;另有不少書法作品被中外友人所收藏。
9..山東大學劉鳳君教授發現和命名的骨刻文,比甲骨文早了1000多年。丁再獻從劉教授已收集到的130件骨刻中破譯了190多個字,並用骨刻文、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五種字型書寫成文。為使讀者更加直觀,每字均附有骨刻原圖,丁再獻的《骨刻文釋讀》即將撰寫完稿,一些甲骨文中未被譯、一些解釋有誤或欠準確的文字將在書中一一解讀。 新華社、《人民日報》、《經濟日報》、大眾日報、中國旅遊報、濟南時報、旅遊商報、華星日報、文化月刊、東嶽論叢、旅遊發展研究、山東人、時代地理、山東衛視、山東齊魯台、山東公共頻道、各大網站等媒體長篇報導,中國經濟網、人民網山東頻道、大眾網和山東網專門為其開設了東夷文化研究專欄,轉載了部分有關東夷文化研究和骨刻文破譯的論文、記者專訪,以及所破譯的骨刻文字。正因為丁再獻東夷文化研究和破譯骨刻文的重要成果,而被專家稱為東夷文化學者,破譯骨刻文字第一人。
《山水平仄》
2006年新世界出版社出版,是中國第一部融旅遊、詩詞、書法、攝影為一爐的開拓著作,在使讀者領略到了齊魯大地自然景色美和人文藝術美的同時,也一同了解了山東旅遊業發展的現狀和歷程。如果讀者深為本書所感染的話,那么相信在未來的日子裡,當會暢遊齊魯大地,徜徉在山水聖人之間,漫步於黃金海岸之畔,行吟於美麗的湖泉田野中,把山東半島的奇山神水、聖人麗景,生命的頓悟感受,心靈的呢喃妙語,精神的驚喜感動,帶給世界上所有熱愛旅遊的人們。
作者以旅遊為題材,配以書法、攝影,用格律詩詞的方式,比較全面的介紹了山東旅遊的資源、產品及其產業發展。該書該書為“齊魯卷”,共18篇,從作者1000多首格律詩詞中選擇收錄了謳歌山東旅遊的詩詞396首、書法60幅、攝影460餘幅,1至17篇分別對山東17個城市的旅遊概況進行了介紹,描寫景區(點)260多處,詩詞357首,書法60幅,攝影413幅;第18篇,為紀念原國家旅遊局局長韓克華等同志關心、支持山東旅遊的詩詞41首,攝影46幅。作者遵循格律,勤於書法,喜愛攝影,並將三者融於260多處景區(點)之中,而還對每首詩的注釋中景區(點)的地址、特點等均有說明。讀詩、品書、賞景,令讀者耳目一新,是我國第一部以旅遊為題材的格律詩詞、書法、攝影專著,受到了旅遊業界及專家學者的高度肯定和稱讚,被業內專家稱為中國詩、書、攝影三絕。
《泱泱山東旅遊大省》
2006年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為《山東當代文化叢書》之一),與王志東(第一作者)合著的《泱泱山東旅遊大省》全面介紹了山東旅遊狀況,是山東歷史文化叢書中關於旅遊方面的重要作品,中共山東省委宣傳部的評價為:《泱泱山東旅遊大省》介紹山東悠久歷史、河山壯美、人傑地靈、物產富饒以及鄉風民俗,更是充滿自豪和激情,使外地人讀後大有“恨不生為齊魯人”之憾。
《旅遊禮儀》
(丁再獻、丁蕾著),中國旅遊出版社出版發行,是中國第一部旅遊禮儀實戰大全。該書深入淺出,通俗易懂,便於操作,涉及廣泛,內容豐富。
旅遊禮儀是指旅遊行業中人與人之間相互聯繫的一種表現形式,是旅遊工作者在長期的工作實踐中和社會生活實踐中形成的,是旅遊行業內人們交流、交往時所共同遵循的行為規範和準則。旅遊禮儀是衡量一個旅遊工作者的素質、教養、道德水準高低的尺子,也是衡量一個國家旅遊者精神文明素質的重要標誌。旅遊禮儀是在我國禮儀的基礎上,通過旅遊工作和生活中的實踐,結合我國行、游、住、食、購、娛旅遊六大要素的實際,經過認真總結而成,是我國禮儀的重要組成部分。旅遊禮儀不僅是旅遊工作者為旅遊者提供服務的行為規則,也是旅行遊覽過程中,旅遊工作者與旅遊工作者、旅遊工作者與旅遊者、旅遊者與旅遊者之間在交往交流中的行為規則。傳統意義上的禮儀涵蓋了法律、制度、道德和社會行為規範。
旅遊禮儀也是一種文化。自古就以“禮儀之邦”而著稱的中國,形成的倫理道德、行為規範,實際上是一種文化。這種約定俗成的文化始終貫穿於整個旅遊之中,並在旅遊行業得到了升華,因此形成了獨特的旅遊禮儀文化,特別是孔子家鄉山東旅遊推廣的“好客山東”,更具有代表性。“好客山東”不僅是一個文化旅遊品牌,也是一種禮儀的象徵,而且豐富了旅遊禮儀的文化內涵。
《旅遊小百科》
2010年中國旅遊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該書由丁再獻研究員等編著而成,是一部詞條精選、表述清晰、定義準確、內容豐富的旅遊百科全書,很多詞條和定義都是作者首創。中國旅遊出版社高度重視,組織專家一絲不苟,反覆論證,歷時九月,七校其稿,終於成書,這在該社歷史上尚屬首次。該書囊括了旅遊方方面面,不僅是我國旅遊行業第一部旅遊科學普及專著,也是第一部旅遊百科全書。
《 旅遊小百科》名字小,其實容量不小,洋洋灑灑,1000多個詞條、60餘萬言,囊括了旅遊的方方面面。旅遊業是一個朝陽產業,旅遊學是一門新興的學科,旅遊知識需要人們廣泛的了解。該書深入淺出,通俗易懂,不僅是一部旅遊從業人員的工具書,也是普通民眾學習和了解旅遊知識的典籍。《旅遊小百科》的出版,填補了全國旅遊科學普及的空白,是旅遊科普的一個突破,為旅遊文化事業發展做出了新的貢獻。
《旅遊小百科》發行儀式暨丁再獻旅遊作品座談會於2010年10月14日在山東大廈舉行
。儀式由山東旅遊職業學院黨委書記狄保榮主持,省政協原副主席王宗廉出席發行儀式並講話,省旅遊局副局長於鳳貴致辭,省旅行社分會會長趙學義宣讀中國旅遊出版社黃金山總編輯賀電,省旅遊局局長於沖、省社科聯黨組書記劉德龍、省文化廳常務副廳長邢玉斗、山東詩詞學會常務副會長郝鐵柱、省作協常務副主席王兆山、省文史書畫研究會執行會長崔宏讓等領導及各界代表參加了發行儀式。
《東夷文化與山東・骨刻文釋讀》
《東夷文化與山東・骨刻文釋讀》一書共十九章,約90萬字,以公元前三十世紀大汶口文化中後期父權制的出現和等級社會的產生為文明社會的起點,並從東夷的文化代表人物集中出現於古東夷地區,根據一夫一妻制首先在這裡出現,亦工亦農的農民工首先在這裡產生,以家庭為單位的自給自足的生產方式首先在這裡形成,論證東夷地區就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歷史的源頭。木製棺槨的出現,證明鐵器首先在這裡使用,城市的出現,則進一步說明東夷地區經濟政治中心的規模。
東夷骨刻文的破譯,則進一步說明東夷地區在大汶口文化向龍山文化過渡時期的文明高度。優秀文化的土壤必然率先結出豐碩成果。與東夷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及岳石文化相銜接的齊魯文化,便率先產生了姜尚、管仲等大政治家,孔子、墨子、荀子、孟子等大思想家教育家,孫武、孫臏、等大軍事家。他們的思想匯入中華民族的主流文化,並成為主流文化的核心部分。這些都充分說明東夷這一源頭文明良好的傳承性。本書依據大量文化遺存和豐富的史料,以獨到的觀察,從政治、經濟、科學、軍事、文字、文學、藝術、教育、禮儀、旅遊、民俗等諸多方面論證了5000年文明從東夷開始,突出了東夷文化的所在地山東在創造中華文明進程中的歷史地位,也為當代尋根問祖的古文化旅遊提供了充分依據。
山東省旅遊行業協會專職副會長、山東省文史書畫研究會副會長、山東社會科學院旅遊研究中心研究員丁再獻是東夷文化追隨者、研究學者,在齊魯大地已很知名。近幾年,他一直在潛心研究東夷文化與旅遊,而且對骨刻文研究和破譯有了重大突破。考古學家、山東大學美術考古研究所所長劉鳳君教授發現和命名的骨刻文,比甲骨文早了1000多年。丁再獻從劉教授已收集到的130件骨刻中破譯了近200個字,並用骨刻文、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五種字型書寫成文,為使讀者更加直觀,每字均附有骨刻原圖。丁再獻的《東夷文化與山東・骨刻文釋讀》即將出版,一些甲骨文中未被譯、一些解釋有誤或欠準確的文字將在書中一一解讀。
骨刻文破譯了,人們對用骨刻文、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五種字型書寫出的表達形式表示認可,一讀便知中國漢字的演變過程,這僅是對骨刻文直觀感覺的開端。如何使讀者深入、詳盡了解每個字的出處,在骨刻中什麼意思,在同一件骨刻中與其他字有什麼聯繫,甲骨文和金文等與骨刻文的傳承關係等,就需要逐字逐件進行詮釋,這無疑又是一大難題。
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攻讀甲骨文,查閱史書籍,研究說文解字……,經過艱苦努力,終於將破譯出的骨刻文字逐一解出了答案。然而,沒能得到家兄丁再斌的全部通過,經過家兄的重新修訂,對這些文字的解讀更有深度,更加確切,更符合漢字發展規律,使骨刻文的解讀達到了新的高度。
《骨刻文解讀》(文稿執筆:丁再斌)一節每個字的解讀,採用了每字下方附有“漢字演變過程”書寫五體方式,其後是該字出於何處、何種意境、與同一件骨刻其他字的聯繫,甲骨文、金文等與骨刻文的傳承關係。
第十九章初定取名為《骨刻文舉要》,但骨刻文的發現和命名者劉鳳君教授認為:如果是僅破譯了幾十個字,將其進行解釋,可以稱“舉要”。在第一期發現的130件骨刻文中就破譯出了這么多字,而甲骨文已發現近20萬片,4000多個文字元號,到目前為止僅破譯了三分之一,骨刻文的破譯比率如此之高令人驚嘆,因此應叫《骨刻文釋讀》,遂改定其名。
(一) 、骨刻文的發現過程
東夷骨刻文為山東大學美術考古研究所所長、考古學家劉鳳君教授於2005年春在濟南首先發現是文字,開始被稱為“早期文字”、“東夷文字”,最後被命名為“骨刻文”。隨著昌樂骨刻文、壽光骨刻文的相繼發現,劉鳳君教授先後出版了《骨刻文發現與研究叢書》-《昌樂骨刻文》和《壽光骨刻文》等。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山東省中部地區濰坊至濟南一帶和關中地區以及內蒙古赤峰地區的古文化遺址經常出土刻劃文字的骨頭、石器、陶器和陶片等,其中骨頭約占百分之九十五以上。2005年劉鳳君教授在濟南見到一片刻字的骨頭,認為是早期的文字。特別是2007年7月劉鳳君教授又見到了昌樂縣肖廣德等收藏的一批刻字骨頭(講述肖廣德發現刻字動物骨頭和劉鳳君對此做出鑑定的經歷以及甲骨文鑑定知識。“中央電視台<百科探秘> 2009年 第82期”),經過認真分析研究,他首先公布了這是山東龍山文化時期產生和使用的一種早期文字,是甲骨文的主要源頭,並初步得到了學術界隊可。劉鳳君教授經過進一步田野調查和深入分析研究,認為骨刻文的年代距今3300~4600年,確立了陶器符號與骨刻文、甲骨文、金文一脈相承的發展關係。
2008年7月30日,來自北京和山東的考古專家對這些符號進行專門研討,與會專家一致認為:劉鳳君教授發現並定名的“骨刻文”是龍山文化時期流行的文字。
(二)、骨刻文的破譯
丁再獻認為,劉鳳君教授是不僅是骨刻文發現者,也是骨刻文破譯的啟蒙者。當年王懿榮發現甲骨文時只不過破解了雨、日、月、山、水等幾個字,但為後人打開了破譯甲骨文的大門,因而公認為 “甲骨文之父”。遺憾的是王懿榮沒有留下關於甲骨文研究的文章,而劉鳳君教授不僅將發現的八個字分別與甲骨文及金文作出比對,還撰寫了多部關於骨刻文的發現與研究專著。而且還首先發現了八個象漢字中堯、舜、龍、鳳、鹿、豕、犬、人的象形字。雖然當時這八個字沒能寫出,但劉鳳君教授已經給後人破譯骨刻文以重要的啟發,打開了破譯骨刻文的大門。正如丁再獻的戲言:自己雖然不是專業考古人員,但卻是東夷文化研究的忠實“冬粉”,加上對古文字書法藝術多少有一些了解,以及對劉教授的敬慕,有幸也有興加入到這場“猜謎”遊戲中來。
《東夷文化與山東》一書是丁再獻原定2010年底完成的計畫,當了解到山東大學劉鳳君教授發現了骨刻文後,認為骨刻文應是東夷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遂產生了將骨刻文內容寫進書中的念頭。2010年9月5日,丁再獻登門造訪劉教授後,開始更深入的研究破譯,並查找出諸多實物佐證。丁再獻對文字研究資料情有獨鍾。當他接觸到山東大學劉鳳君教授的骨刻文研究時,對骨刻文中一組一組的形象圖案產生了濃厚興趣,憑其多年來對書法和書法理論的研究知識,不僅從130件骨刻上一口氣破譯了200多個象形字和會意字,還大膽提出了自己的主張:山東是東夷文化的發源地,東夷人首先創造了骨刻文字,很可能是漢文字的源頭!
東夷自伏羲時代起就已經進入了文明社會,黃帝時代文字的創造與使用當然是要闡述的重要內容。但是,由於這些骨刻圖形文字無法辨認,使得《東夷文化與山東・骨刻文釋讀》第四章關於圖形文字的論述無法展開,丁再獻的家兄(丁再斌)在修改時不得不忍痛割掉了部分內容。由於其家兄對骨刻文的認知僅僅停留在“龍”、“鳳”幾個符號上,而對骨刻文是漢字的源頭之說將信將疑。儘管丁再獻多次向其家兄詳盡介紹東夷骨刻文的研究情況,但家兄始終對其表示冷漠。丁再斌認為這無疑是文字元號,但文字元號早在6000年以前就已經客觀存在了,例如東夷陶文、陝西臨潼姜寨村陶文就都屬於文字元號。而且郭沫若先生早就認為甲骨文是“經過了至少兩三千年的發展的”,要證明這些骨刻符號的重要價值,除非發現其與東夷陶刻符號有什麼不同,有什麼進步,與殷墟甲骨文有什麼內在聯繫。與幾位學者探討過,也均與其家兄觀點類似,未得到有力支持。但是這並未讓丁再獻失望,反倒激起了解開這些神秘符號的熱情。好在平日喜歡“舞文弄墨”,對隸、篆乃至金文、甲骨文有一定的了解,沿著隸、篆、金文、甲骨文演變的逆行軌跡來研讀這些圖形文字,也就等於獲得了一把解開神秘符號的金鑰匙。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當破譯的第一批骨刻文以骨刻文、甲骨文、金文、篆、隸的順序書寫成書法作品從網上傳給其家兄丁再斌時,丁再斌為之一振,一改對骨刻文的漠視,第一個認可。因此丁再獻信心大增,再傳給劉鳳君教授等學者,也都不無肯定。東夷骨刻文的批量破譯,首先讓其兄長看到了“文明”曙光。當作者把劉鳳君教授編著的《骨刻文發現與研究叢書》寄給其家兄丁再斌之後,丁再斌對骨刻文也產生了濃厚興趣,在作者所破譯一百幾十個象形字和指事字的基礎上,他竟然一口氣破譯了共、比、萬、眾、解、夢、煮等幾十個會意字與部分假借字。這樣,東夷骨刻文“六書”的家族赫然壯大,所譯骨刻文就有了200餘字之多。東夷骨刻文的破譯使“草根腐蝕”之說不攻自破。
骨刻文破譯了,人們對用骨刻文、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五種字型書寫出的表達形式表示認可,一讀便知中國漢字的演變過程,這僅是對骨刻文直觀感覺的開端。如何使讀者深入、詳盡了解每個字的出處,在骨刻中什麼意思,在同一件骨刻中與其他字有什麼聯繫,甲骨文和金文等與骨刻文的傳承關係等,就需要逐字逐件進行詮釋,這無疑又是一大難題。
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攻讀甲骨文,查閱史書籍,研究說文解字……,經過艱苦努力,終於將破譯出的骨刻文字逐一解出了答案。然而,沒能得到家兄丁再斌的全部通過,經過家兄的重新修訂,對這些文字的解讀更有深度,更加確切,更符合漢字發展規律,使骨刻文的解讀達到了新的高度。
《骨刻文解讀》(丁再斌執筆)一節每個字的解讀,丁再獻採用了每字下方附有“漢字演變過程”書寫五體方式,其後是該字出於何處、何種意境、與同一件骨刻其他字的聯繫,甲骨文、金文等與骨刻文的傳承關係。
(三)、骨刻文的意義
骨刻文是東夷民族所創造。骨刻文是東夷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某種意義上講,也可稱為“東夷文字”。丁再獻就是在劉鳳君教授發現堯、舜、龍、鳳、鹿、犬、豕、人、象八個漢字的啟發和引導下,進入了東夷骨刻文字的寶庫,用兩年多時間就從劉教授收集的200多件骨刻文中,相繼破譯了近300個。
通過骨刻文的破譯研究和東夷始祖圖文的發現證明:漢字起源於黃帝的史官倉頡造字,倉頡根據日月形狀、鳥獸足印創造了漢字的記載有了可靠依據。正如《荀子・解蔽》中記載:“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一也”。說明長期跟隨黃帝生活在東夷的倉頡在始創骨刻文字的蒐集、整理、統一上做出了突出貢獻。
甲骨文的發現,將我國始創文字的歷史又往前推進了數百年。甲骨文不僅為研究考定古代史、語言史和文字史提供了新的珍貴文獻,也為古文字書法藝術和書法發展史提供了豐富的真跡資料。而骨刻文的發現和解讀不僅證明比甲骨文早了1000多年,改寫了中國文字史,也為甲骨文已釋字和未釋字的進一步解釋和修正提供了直接的依據;為司馬遷《史記》的真實性提供了可靠的新依據;為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和人類文明發展史提供了有力的新佐證;為陶刻圖像(文)、岩畫圖像(文)研究和遠古文化研究奠定了堅實基礎。
丁再獻認為,甲骨文的發現,一般認為是100多年前的王懿榮,但也有一些爭議,因為在王懿榮發現之前就已經有了一些關於甲骨文的記載了。幾百年前就有農民在殷墟遺址上挖出甲骨到藥鋪賣錢的,也有拿到京城去賣錢的,但是他們都沒有發現甲骨文的真正價值,因而他們都不是甲骨文的真正發現者。就如同人人都知道蘋果熟了就要落地,而萬有引力定律的發現者卻只能歸功於牛頓一樣,骨刻文也有類似的經歷,其發現者是劉鳳君教授。劉鳳君教授骨刻文的發現是繼100多年前王懿榮發現甲骨文以來,中國文字發展史上的又一次重大發現,是中國文字研究史上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是對我國歷史文化研究的重大貢獻。因此,劉鳳君教授可以稱得上當代王懿榮了。
(四).《東夷文化與山東·骨刻文釋讀》出版發行
《東夷文化與山東·骨刻文釋讀》2012年2月由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發行,該書體系規模宏巨,共分19章,93節,約90萬字。作者依據中華民族史前文化的遺存、考古的成果和史籍的記載,涵蓋了文明起點、文化史祖、文化融合、和諧社會、政治、經濟影響、軍事兵學、文學藝術、教育傳承、醫學科技、禮儀旅遊、經史宗教、文字釋讀等諸多領域。特別是在東夷文化的重要遺存----骨刻文的系統破譯和讀解方面獨具創新,史無前例,為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和人類文明發展史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新佐證,堪稱一部劃時代的文化巨著和東夷文化的百科全書。該書由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是我國第一部全面論述東夷文化是中華文化源頭的力作,對深入挖掘齊魯文化、追溯中華文化文明發展脈絡將發揮重要的作用,被專家稱為東夷文研究和骨刻文破譯“不可缺少的引領者和導航儀”。
六 . 探尋丁再獻骨刻文研究
2012年01月04日09:40 人民網記者:王小會
山東省旅遊行業協會專職副會長、山東省文史書畫研究會副會長、山東社會科學院旅遊研究中心研究員丁再獻是東夷文化追隨者、研究學者,在齊魯大地已很知名。近幾年,他一直在潛心研究東夷文化與旅遊,而且對骨刻文研究和破譯有了重大突破。著名考古學家、山東大學美術考古研究所所長劉鳳君教授於2005年發現和命名的骨刻文,比甲骨文早了1000多年。丁再獻與其家兄丁再斌從劉教授已收集到的130件骨刻中破譯了近200個字,並用骨刻文、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五種字型書寫成文,為使讀者更加直觀,每字均附有骨刻原圖。丁再獻的《東夷文化與山東·骨刻文釋讀》(文稿總編審:丁再斌)由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一些甲骨文中未被譯、一些解釋有誤或欠準確的文字將在書中一一解讀。
1. 概述:
骨刻文破譯了,人們對用骨刻文、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五種字型書寫出的表達形式表示認可,一讀便知漢字的演變過程,這僅是對骨刻文直觀感覺的開端。如何使讀者深入、詳盡了解每個字的出處,在骨刻中什麼意思,在同一件骨刻中與其他字有什麼聯繫,甲骨文和金文等與骨刻文的傳承關係等,就需要逐字逐件進行詮釋,這無疑又是一大難題。
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攻讀甲骨文,查閱史書籍,研究說文解字……經過艱苦努力,終於將破譯出的骨刻文字逐一解出了答案。然而,沒能得到家兄丁再斌的全部通過,經過家兄的重新修訂,對這些文字的解讀更有深度,更加確切,更符合漢字發展規律,使骨刻文的解讀達到了新的高度。
《骨刻文解讀》一節每個字的解讀,採用了每字下方附有“漢字演變過程”書寫五體方式,其後是該字出於何處、何種意境、與同一件骨刻其他字的聯繫,甲骨文、金文等與骨刻文的傳承關係。
第十九章初定取名為《骨刻文舉要》,但骨刻文的發現和命名者劉鳳君教授認為:如果是僅破譯了幾十個字,將其進行解釋,可以稱“舉要”。在第一期發現的130件骨刻文中就破譯出了這么多字,而甲骨文已發現近20萬片,4000多個文字元號,到目前為止僅破譯了1/3多,骨刻文的破譯比率如此之高令人驚嘆,因此應叫《骨刻文釋讀》,遂改定其名。
2. 骨刻文的發現過程
東夷骨刻文為山東大學美術考古研究所所長、考古學家劉鳳君教授於2005年春在濟南首先發現,開始被稱為“早期文字”、“東夷文字”,最後被命名為“骨刻文”。隨著昌樂骨刻文、壽光骨刻文的相繼發現,劉鳳君教授先後出版了《骨刻文發現與研究叢書·昌樂骨刻文》和《壽光骨刻文》等專著。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山東省中部地區濰坊至濟南一帶和關中地區以及內蒙古赤峰地區的古文化遺址經常出土刻劃文字的骨頭、石器、陶器和陶片等,其中骨頭約占90%以上。2005年劉鳳君教授在濟南見到一片刻字的骨頭,認為是早期的文字。特別是2007年7月劉鳳君教授又見到了昌樂縣收藏的一批刻字骨頭,經過認真分析研究,他首先認定這是山東龍山文化時期產生和使用的一種早期文字,是甲骨文的主要源頭,並得到了學術界認可。劉鳳君教授經過進一步田野調查和深入分析研究,認為骨刻文的年代距今4600~3300年,確立了陶器符號與骨刻文、甲骨文、金文一脈相承的發展關係。
2008年7月30日,來自北京和山東的考古專家對這些符號進行專門研討,與會專家一致同意:劉鳳君教授發現並定名的“骨刻文”是龍山文化時期流行的文字的認定。
3. 骨刻文的破譯
丁再獻認為,發現者是偉大的,啟蒙者同樣偉大。劉鳳君教授不僅是骨刻文發現者,也是骨刻文破譯的啟蒙者。當年王懿榮發現甲骨文時只不過發現了像金文中雨、日、月、山、水等幾個字,但為後人打開了破譯甲骨文的大門,因而公認為“甲骨文之父”。遺憾的是王懿榮沒有留下關於甲骨文研究的文字,而劉鳳君教授不僅將發現的八個像甲骨文中堯、舜、龍、鳳、鹿、豕、犬、人的象形字分別與甲骨文及金文作出比對,還撰寫了多部關於骨刻文的發現與研究專著。雖然當時這八個字沒能寫出,但劉鳳君教授已經給後人以重要的啟發,從此打開了破譯骨刻文寶庫的大門。正如丁再獻的戲言:自己雖然不是專業考古人員,但卻是東夷文化研究的忠實“冬粉”,加上對古文字書法藝術多少有一些了解,以及對劉教授的敬慕,有幸也有興加入到這場“猜謎”遊戲中來。
《東夷文化與山東・骨刻文釋讀》一書是丁再獻原定2010年底完成的計畫,當了解到山東大學劉鳳君教授發現了骨刻文後,認為骨刻文應是東夷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遂產生了將骨刻文內容寫進書中的念頭。2010年9月5日,丁再獻登門造訪劉教授後,開始更深入的研究破譯,並查找出諸多實物佐證。丁再獻對文字研究資料情有獨鍾。當他接觸到山東大學劉鳳君教授的骨刻文研究時,對骨刻文中一組一組的形象圖案產生了濃厚興趣,憑其多年來對書法和書法理論的研究知識,不僅從130件骨刻上一口氣破譯了200多個象形字和會意字,還大膽提出了自己的主張:山東是東夷文化的發源地,東夷人首先創造了骨刻文字,很可能是漢文字的源頭!
東夷自伏羲時代起就已經進入了文明社會,黃帝時代文字的創造與使用當然是要闡述的重要內容。但是,由於這些骨刻圖形文字無法辨認,使得《東夷文化與山東》第四章關於圖形文字的論述無法展開,丁再獻的家兄丁再斌在修改時不得不忍痛割掉了部分內容。由於其家兄對骨刻文的認知僅僅停留在“龍”、“鳳”幾個符號上,而對骨刻文是漢字的源頭之說將信將疑。儘管丁再獻多次向其家兄詳盡介紹東夷骨刻文的研究情況,但家兄始終對其表示冷漠。家兄認為這無疑是文字元號,但文字元號早在6000年以前就已經客觀存在了,例如東夷陶文、陝西臨潼姜寨村陶文就都屬於文字元號。而且郭沫若先生早就認為甲骨文是“經過了至少兩三千年的發展”,要證明這些骨刻符號的重要價值,除非發現其與東夷陶刻符號有什麼不同,有什麼進步,與殷墟甲骨文有什麼內在聯繫。與幾位學者探討過,也均與其家兄觀點類似,未得到有力支持。但是這並未讓丁再獻失望,反倒激起了解開這些神秘符號的熱情。好在平日喜歡“舞文弄墨”,對隸、篆乃至金文、甲骨文有一定的了解,沿著隸、篆、金文、甲骨文演變的逆行軌跡來研讀這些圖形文字,也就等於獲得了一把解開神秘符號的金鑰匙。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當破譯的第一批骨刻文以骨刻文、甲骨文、金文、篆、隸的順序書寫成書法作品從網上傳給其家兄時,家兄為之一振,一改對骨刻文的漠視,第一個認可。因此丁再獻信心大增,再傳給劉鳳君教授等學者,也都不無肯定。東夷骨刻文的批量破譯,首先讓其兄長看到了“文明”曙光。當作者把劉鳳君教授編著的《骨刻文發現與研究叢書》寄給其家兄之後,家兄對骨刻文也產生了濃厚興趣,在作者所破譯一百幾十個象形字和指事字的基礎上,他竟然一口氣破譯了共、比、萬、眾、解、夢、煮等四五十個會意字與部分假借字。這樣,東夷骨刻文“六書”的家族赫然壯大,所譯骨刻文就有了200餘字之多。東夷骨刻文的破譯使“草根腐蝕”之說不攻自破。
骨刻文破譯了,人們對用骨刻文、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五種字型書寫出的表達形式表示認可,一讀便知中國文字的演變過程,這僅是對骨刻文直觀感覺的開端。如何使讀者深入、詳盡了解每個字的出處,在骨刻中什麼意思,在同一件骨刻中與其他字有什麼聯繫,甲骨文和金文等與骨刻文的傳承關係等,就需要逐字逐件進行詮釋,這無疑又是一大難題。
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攻讀甲骨文,查閱史書籍,研究說文解字……,經過艱苦努力,終於將破譯出的骨刻文字逐一解出了答案。然而,沒能得到家兄丁再斌的全部通過,經過家兄的重新修訂,對這些文字的解讀更有深度,更加確切,更符合漢字發展規律,使骨刻文的解讀達到了新的高度。
《骨刻文解讀》(文稿執筆:丁再斌)一節每個字的解讀,丁再獻採用了每字下方附有“漢字演變過程”書寫五體方式,其後是該字出於何處、何種意境、與同一件骨刻其他字的聯繫,甲骨文、金文等與骨刻文的傳承關係。
4 . 學者對破譯骨刻文的評價
丁再獻關於骨刻文的破譯,得到了諸多專家學者的關注與支持。骨刻文的發現和命名者、著名考古學家、山東大學美術考古研究所所長劉鳳君教授多次親臨指導,首先給予充分肯定、鼓勵和誠摯的幫助。著名民俗專家、山東大學趙申教授不僅經常現場研討,還對所破譯出的文字逐一點評,提出自己獨到的觀點,給骨刻文的破譯發揮了重要作用。史前文化研究著名學者、考古學家、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宋兆麟多次致函、致電給予肯定和鼓勵,並提出指導性意見,同時要求堅持不懈地將骨刻文字研究進行到底。著名學者、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終身教授路遙先生在85歲高齡的情況下親臨丁再獻辦公室,當目睹了丁再獻關於骨刻文破譯和研究成果後,當即給予充分肯定、鼓勵與支持,感人至深。著名學者、詩人、山東省文聯原副主席苗得雨先生多次熱情褒揚,同時風趣地指出:丁再獻骨刻文的破譯找到了漢字的源頭,為中國文字排順了輩分,其曾祖父就是骨刻文,祖父為甲骨文,依次是金文、篆書和隸書;就連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摩擦學會副主席薛群基也對東夷文化的研究表示了熱心關注,在解答丁再獻提出的骨刻圖文是如何形成問題時說:經對照實物詳細研究、分析認為:這些骨頭上的圖文頗有規律,不少圖案重複出現,人工刻畫痕跡明顯,不象蟲蛀或其他腐蝕而形成。因此,可以肯定這是人為有意雕畫而成。並說,劉鳳君教授發現骨刻文和丁再獻的破譯成就,都是對我國文字研究的重大貢獻,希望繼續努力,多出成果!
5. 媒體對破譯骨刻文的報導
丁再獻破譯骨刻文的成果很快被媒體發現,第一個採訪報導的是大眾日報記者劉英,她的採訪文章在2011年2月22日大眾日報發表以後,立即引發了社會重大反響。新華社、《人民日報》、《經濟日報》、《大眾日報》、《中國旅遊報》、《濟南時報》、《旅遊商報》、美國《華星報》,《文化月刊》、《旅遊發展研究》、《山東人》、《時代地理》,山東衛視、齊魯頻道、公共頻道、各大網站等媒體長篇報導,中國經濟網、人民網、大眾網和山東網專門為其開設了東夷文化研究專欄,轉載了部分有關東夷文化研究和骨刻文破譯的論文、記者專訪,以及所破譯的骨刻文字。正因為丁再獻東夷文化研究和破譯骨刻文的重要成果,而被稱為東夷文化學者,破譯骨刻文字第一人。
七 .由山東社會科學院和山東省旅遊局等單位聯合舉辦的
《東夷文化與山東·骨刻文釋讀》發行儀式
暨座談會在濟南舉行
2012.03.05 15:09 人民網 記者:蓋雙
人民網濟南3月5日電2012年3月3日,山東省旅遊行業協會專職副會長丁再獻新著《東夷文化與山東·骨刻文釋讀》發行儀式暨座談會在濟南舜耕山莊會見廳成功舉行。山東省原政協副主席、山東省文史書畫研究會會長王宗廉,考古學家、骨刻文發現者、骨刻文學科創始人、山東大學美術考古研究所所長劉鳳君教授等領導和學者50餘人參加會議。與會領導、學者對丁再獻取得的東夷文化研究和骨刻文破譯成果給與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
中國摩擦學最高成就獎和國際摩擦學領域最高獎獲得者、國際摩擦學會副主席、中國科學院研究員、薛群基院士,著名史前文化學者、考古學家、民族學家、中國國家博物館宋兆麟研究員向丁再獻發來賀電錶示祝賀。
該書由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是我國第一部全面論述東夷文化是中華文化源頭的力作,對深入挖掘齊魯文化、追溯中華文化文明發展脈絡將發揮重要的作用,被專家稱為東夷文研究和骨刻文破譯“不可缺少的引領者和導航儀”。
《東夷文化與山東·骨刻文釋讀》一書體系規模宏巨,共分19章,93節,約90萬字。作者依據中華民族史前文化的遺存、考古的成果和史籍的記載,涵蓋了文明起點、文化史祖、文化融合、和諧社會、政治、經濟影響、軍事兵學、文學藝術、教育傳承、醫學科技、禮儀旅遊、經史宗教、文字釋讀等諸多領域。特別是在東夷文化的重要遺存----骨刻文的系統破譯和讀解方面獨具創新,史無前例,為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和人類文明發展史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新佐證,堪稱一部劃時代的文化巨著和東夷文化的百科全書。
丁再獻從事旅遊工作30多年,工作之餘勤耕不輟,著作頗豐,著有《山水平仄》《旅遊禮儀》《旅遊小百科》,為我國旅遊研究做出了貢獻。他獨家創立的東夷骨刻文書法藝術自成一派,高古、典雅的藝術風格充分體現了東夷民族創造文字的智慧和文化領先地位,因此被稱為“中國骨刻文書法藝術第一人”。
山東省旅遊局通報東夷骨刻文字研發立項情況
中國第一旅遊網 2013年7月23日 中國文化傳媒網 2013年7月30日
記者從山東省旅遊局獲悉,山東省旅遊局舉行記者會,省旅遊局市場處處長王春生主持記者會並就《東夷骨刻文字研發與利用》重點課題正式立項情況進行了通報,該項課題負責人、山東省旅遊行業協會專職副會長丁再獻接受媒體採訪,隨後揮毫書寫了“中國夢”骨刻文書法,表達了一位旅遊工作者的中國夢。
2013年度山東省藝術科學重點課題立項工作已完成,其中《東夷骨刻文字研發與利用》(文化專項類)經山東省文化廳組織專家評審會評審並公示無異議已通過立項。此項重點課題組成員已於2012年2月完成了90多萬字的《東夷文化與山東·骨刻文釋讀》(中國文史出版社2012年2月出版)科研論證任務,這部專著的主要觀點為:東夷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源頭,東夷骨刻文是漢字的源頭。
據丁再獻介紹,東夷骨刻文是指在獸骨上刻畫的符號——象形文字或圖形文字,會意、指事皆有,在山東集中發現,是我國最早的以記人、記事為主目前可以系統識別的文字。據東夷骨刻文的發現和命名者、山東大學劉鳳君教授考證,骨刻文距今4600~3300年,比距今3300~3100年的甲骨文早1300年。丁再獻首先破譯出100多字之後,又與其兄丁再斌一起進行了系統的破譯並解讀,到目前為止已經破譯出300多字。
丁再獻成功臨摹之後用骨刻文、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五種字型書寫成文,為使讀者更加直觀,每字均附有骨刻原圖。為讓人們更容易辨認和欣賞這一古老的書法藝術,自2012年初開始,丁再獻在對骨刻文字臨摹的基礎上進行了再次創作,其創立的骨刻文書法藝術獨成一派,高古、典雅的藝術風格充分體現了東夷民族創造文字的智慧和文化領先地位。
丁再獻通過對骨刻文字破譯研究和臨摹,再現了這一古老的藝術風貌。憑其四十多年的書法藝術功底,再次創作的骨刻文書法達到了一個新的藝術高度,有力的推動了開發和運用,得到了業內專家的高度評價,認為:就臨摹和運用骨刻文進行書法及藝術創作來說,丁再獻是最早的成功實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