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桂芳

馮桂芳

南京僅剩的刷馬桶老太,一乾就是61年。南京人,1931年出生。有五個子女,三個子女已經去世,現只剩下一個兒子(癱瘓)和一個女兒(也有病)。八旬的馮桂芳每天刷完馬桶後,還要爬到七樓回家照顧自己的子女。

基本信息

相關事件

從18歲挑起馬桶的時候,馮桂芳沒想到自己一乾就是61年,從亭亭玉立的少婦成了如今佝僂著腰的老嫗。刷馬桶從每月3角漲到了30元,顧客越來越少,小松濤巷最後7家使用的人家,成為馮桂芳每月主要的收入來源。  

理解

馬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漢朝,當時的馬桶叫虎子,是皇帝專用的,傳說是玉制的。由專門服侍皇帝的太監抱著,以備皇帝隨時方便之用。後來到了唐朝,因為皇帝家族中有個人叫李虎,為了避諱,就把虎子改名為獸子或者馬子。再之後,在流傳中,就演化成了馬桶的稱呼。

馬桶的發明被稱為一項偉大的發明,它解決了人自身吃喝拉撒的進出問題。後來又演變為利用虹吸、螺旋虹吸,現在最新的噴射虹吸式和超旋虹吸式等原理的抽水馬桶。也有人認為抽水馬桶是萬惡之源,因為它消耗了大量的生活用水。

延伸

《西京雜記》上說,漢朝宮廷用玉製成“虎子”,由皇帝的侍從人員拿著,以備皇上隨時方便。這種“虎子”,就是後人稱作便器、便壺的專門用具,也是馬桶的前身。據說這種“虎子”也是受高祖劉邦以儒生之冠當溺器而受到啟發才發明出來的。

關於“虎子”的發明還有另外一種說法,也與皇帝有關。相傳西漢時“飛將軍”李廣射死臥虎,讓人鑄成虎形的銅質溺具,把小便解在裡面,表示對猛虎的蔑視,這就是“虎子“得名的由來。唐朝皇帝因先人中有叫“李虎”的,便將這大不敬的名詞改為“獸子”或“馬子”,再往後俗稱“馬桶”和“尿盆”。

她今年79歲,倒馬桶已經倒了61年。

她因為網友拍了她一張照片,無心之中成為微博紅人。

她年輕時一天能倒百十個馬桶,每家每月收費3毛;如今只剩下7家主顧,一個月掙200元。

有愛心人士提出每個月資助她200元,前提是:要她不再倒馬桶。

她拒絕了,理由是,放不下最後7位比她年長的老主顧。

粗茶淡飯,馮老太甘之如飴。 粗茶淡飯,馮老太甘之如飴。
1月7日報導“刷馬桶老太”。 1月7日報導“刷馬桶老太”。
生活拮据,可是馮老太依然樂觀開朗。 生活拮据,可是馮老太依然樂觀開朗。

社會評價

近日,網友“福庚”在西祠上發帖,《文昌巷驚現馬桶老太》。“福庚”對刷馬桶老太的工作感到好奇,“刷馬桶在上世紀60年代經常能見到,如今是現代化新時代,還能見到一位彎腰的老太,推著馬桶穿梭在大街小巷。她這么一把年紀,為什麼還要幹這么辛苦的活呢?”

提起“馬桶老太”,在楊公井、五老村一帶生活的居民並不陌生。“老太太每天都推著個小車從這路過,家就住白菜園附近。”在東白菜園的一幢居民樓前,記者向市民打聽老太太,“老太太姓馮,紅花地的馬桶都是她倒。”市民霍女士告訴記者,“我小時候她就開始倒馬桶了,我現在都60多了。”收入:刷1個月馬桶只有200元。

下午三點,在東白菜園路口,一位老嫗佝僂著腰、推著輛小推車出現了。從路口到居民樓前不過百米的距離,馮老太推著小車在車流中不急不慢地走著,顫顫巍巍、小心翼翼。

一個高不過一米的小推車、兩個木馬桶、一個鐵桶,小推車的車檔子上堆著馬桶刷和抹布,這就是馮桂芳勞動的全部工具。老人告訴記者,自己從1949年就開始刷馬桶了。60多年前,馮老太給人刷馬桶,每家每月收費三角錢,那時候每天能刷百十個馬桶。到了90年代,刷馬桶漲到了十幾元錢一個月,用馬桶的人越來越少了。小松濤巷如今還未搬遷的7戶人家,每月刷馬桶費打包200元,成為馮老太收入的主要來源。“我知道城南有個老太刷馬桶一直刷到90多歲。”馮桂芳說,年齡大了,刷馬桶力不從心。年輕的時候一天能刷幾十個馬桶,如今刷一個馬桶也得半個多小時,不曉得還能幹到什麼時候。

“我母親就是跟她一起刷馬桶的人。”老人的鄰居王先生告訴記者,以前平房多,家裡用馬桶的多。白菜園是南京第一批改造過的老小區,1996年回遷的時候,王先生還用過一陣馬桶。“現在老房子都改造了,用馬桶的人少了,我們這一片就她一個刷馬桶的人了。”——王亞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