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發展
馮屯鎮毗鄰茌平縣城,鎮政府駐地距縣城6公里,轄77個行政村。總面積104.2平方公里,人口4.6萬人,是聊城市“經濟十五強鄉鎮”之一。
工業經濟突飛猛進。擁有食品、鋁業、紡織、木材加工、蔬菜儲藏加工等8大門類600多個品種,鋁加工、紡織製造、冷藏加工產業鏈條已初步形成。全鎮民營企業183家,從業人員12000人,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12家。目前過億元投產運行的項目2個,過千萬元的項目8個,2006年工商稅收6425萬元。 農業優勢突出。馮屯鎮地處平原地帶,地勢平坦,光照資源充足,土質之好,歷史上素有“茌平縣地心”之說。四新河、茌中河、管氏河流經境內。全鎮耕地面積8.9萬畝,糧食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等,經濟作物主要有大蒜、西瓜、棉花等。建有恆溫庫80座,總貯量5000萬斤,脫水廠36家,年加工能力達3800萬斤;積極探索了“訂單農業”的路子,主導產業實現了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產加銷一條龍、農工貿一體化的產業化經模式。2001年馮屯鎮大蒜註冊了“太平”牌商標,並取得了國家“無公害農產品標誌證書”,2006年馮屯鎮被評為“中國大蒜產業十強鄉鎮”。物主要有大蒜、西瓜、棉花等。建有恆溫庫80座,總貯量5000萬斤,脫水廠36家,年加工能力達3800萬斤;積極探索了“訂單農業”的路子,主導產業實現了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產加銷一條龍、農工貿一體化的產業化經模式。2001年馮屯鎮大蒜註冊了“太平”牌商標,並取得了國家“無公害農產品標誌證書”,2006年馮屯鎮被評為“中國大蒜產業十強鄉鎮”。
地理環境
馮屯鎮屬黃河下游沖積平原,地勢平坦,海拔38米,土質屬典型的砂質壤土,PH值在6-7左右,有機質含量0.85%左右,適宜各種農作物生長和培育。
氣候:馮屯鎮屬北溫帶半濕潤氣候,光照充足,熱量資源豐富,光、熱、水資源時序變化與作物生長期區配良好,熱同期,有利於農業生產。
光照
本區光照資源豐富,日照時數長,光照充足且輻射強度大,年積溫4954攝氏度,太陽總輻射量127.1瓦/平方厘米。有利於作物光合作用。
溫度
本區年平均氣溫13.3攝氏度≥0≤10攝氏度。每年7月份氣溫最高達38攝氏度左右,2月份最低在-13攝氏度左右。
降水
本區降雨偏少,且多集中在盛夏季節,年際變化大,全年除7、8月份降水大於蒸發屬濕潤外,其他月份均處於半乾旱期,平均年降水量為589毫米。
灌溉
馮屯鎮境內各種引黃溝渠成網路分布:鎮內有機井1440多眼,無任何污染和污染湖,機電配套,平均70畝地一眼井,可井黃並用,排灌配套,旱澇保豐。
種植加工
1995年至今,馮屯鎮已連續七年種植大蒜5萬畝,每年9月下旬種植,第二年5月中旬收穫蒜苔,6月上旬收穫大蒜。
2000年秋季起全過程實施“大蒜無公害種植技術規程”,2001年10月,在國家工商局為本鎮大蒜(苔)註冊了“太平”牌商標。經山東省農業廳嚴格檢測,於2002年1月份取得了“無公害農產品標誌”使用證書。
1998年至2000年,本鎮圍繞大蒜(苔)生產,相繼興建了蒜苔保鮮庫36座,每年總容量2000萬斤,蒜片加工廠20家,每年加工能力2500噸。初步實現了產加銷一條龍,農工貿一體化的產業化經營模式。
產業特色
“三大主角”唱活發展戲
茌平縣馮屯鎮抓大帶小,狠抓農業結構調整、民營經濟和小城鎮建設,拉動全鎮經濟快速發展。1-3月份,全鎮實現工商稅收2650萬元,同比增長62%。
抓農業結構調整,在規模上求突破。該鎮立足資源優勢和農民的種植習慣,引導農民重點發展大蒜、西瓜、養鴨等主導產業。同時,依託76家大蒜儲藏加工企業和小楊屯鴨業集團等龍頭企業,推行“公司+基地+農戶”的訂單農業模式,帶動加快全鎮農業結構調整。目前,全鎮大蒜基地達到3.8萬畝、西瓜1萬畝,填鴨存欄2000多萬隻。去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4500元。
抓民營經濟,在總量上求發展。把民營經濟作為主要增長點來培植,積極實施“大戶帶動、政策驅動、效益拉動”戰略,引導民營經濟向規模化、集約化方向發展,形成了紡織、果菜加工、密度板等5大支柱產業。全鎮民營企業達到350多家,其中投資500萬元以上的企業有22家。
抓小城鎮建設,搞好配套服務。該鎮先後投資200多萬元改善鎮駐地基礎設施,鋪設了總長2800米的中心大街兩條主幹排水管道,安裝了路燈,實施了亮化、美化工程。對茌禹路兩側和鎮駐地南北大街的房屋進行改造,共拆遷房屋532間,新建商住樓房187座,新建商品房300多間,形成了精品專賣一條街、農資一條街,1000多人從事第三產業。
社會事業
茌平縣馮屯鎮小楊屯村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總體要求,強班子、抓經濟、促文明、保穩定,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加強班子建設,夯實新農村建設的政治基礎
村黨總支堅持從組織、思想和作風等方面加強班子建設,充分發揮村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和共產黨員的模範帶頭作用,團結帶領民眾積極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一是最佳化組織設定,增強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今年一月份,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際需要出發,科學合理地調整最佳化了黨組織設定,建立了黨總支,下設小楊屯農業開發、小楊屯駐茌辦事處、長城油脂有限公司、小楊屯填鴨廠加工車間和填鴨廠養殖基地等5個黨支部,把支部建在了產業鏈上,將村集體企業內的l5名外來務工黨員納入村黨總支統一管理,擴大了黨組織的覆蓋面。
二是發揮遠程教育的作用,紮實搞好黨員教育培訓。堅持理論學習與掌握實用技術相結合,堅持利用網路資源與製作鄉土教材相結合,通過收看遠程教育節目,對黨員幹部進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基本知識教育,為民眾提供農業實用技術和致富信息。在先進性教育活動中,張國忠同志應邀參加了山東省委組織部黨員幹部遠程教育中心與山東電視台聯合主辦的第三批保持先進性教育活動“強村富民"專題訪談節目,通過網路向全省農村黨員幹部闡釋了小楊屯的“吃虧經"、“發展經”。同時,村里自己錄製電教片23部,從新農民、新生活、新風尚、新環境、新風貌“五個新”來展現小楊屯村的新形象,從而增強了黨員幹部民眾的自豪感和榮譽感,激發了黨員幹部民眾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熱情和活力,堅定了黨員幹部民眾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信心和決心。
三是學好用好“吃虧"精神,加強班子作風建設。村黨總支書記、全國勞動模範張國忠同志,任職六十多年來,堅持奉行“吃虧在前,無私奉獻”,是帶頭“吃虧”、敢於“吃虧”的典範。在村里組織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學習討論會上,張國忠同志欣然賦詩:學好“吃虧經”,保持先進性;拼搏闖新路,黨員打先鋒;發展講科學,經濟爭頭名;建設新農村,才能有保證。在張國忠同志的感召下,小楊屯村黨總支一班人,人人肯吃虧,個個講奉獻。村黨總支副書記劉長城,前幾年承包了16畝土地,年純收入2萬多元,但為了村辦企業,他毅然退掉了承包地,在鴨場負責抓生產經營。為了企業發展,他上河北、下浙江,購鴨苗、銷填鴨,找貸款、跑項目,從不計個人得失,為鴨業集團的發展付出了很大心血,被評為山東省勞動模範。在小楊屯,已經形成一條不成文的規定:凡是要求民眾做到的事,黨員幹部必須首先做到;凡是風險大的項目,黨員幹部都要帶頭試驗;搞計畫生育,最先上手術台的是幹部或幹部家屬;劃分宅基地,排在最後的總是幹部。
大力發展經濟,奠定新農村建設物質基礎
小楊屯村以農民增收為目標,以現代農業為方向,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不斷壯大集體經濟,全村公共積累達5200多萬元,人均純收入突破一萬多元。一是加大科學技術套用,發展高產高效農業。在
種植業上,張勞模帶領民眾制定科學的改造方案,動用土方50多萬方,修建橋涵50多座,打機井20多眼,將1400畝紅土窪地改造成了旱澇保豐的噸糧田,一年交售糧食l7萬斤;通過對農作物科學的進行多類型、多品種、多形式的間作、混作、輪作,創造了一年“三種三收"、“四種四收”的立體種植模式,每畝收入平均增加1000多元,受到了聯合國糧農組織的高度評價,創造了“平原農業立體開發的新模式”。在養殖業上,張勞模率先搞填鴨試養,經過42天的摸索,總結出一套養鴨經,通過科學孵化、養殖,鴨子存欄量由200隻發展到了100多萬隻,在此基礎上,弓|進了5000隻長白山肉食鵝和500隻法國“郎德鵝”,鴨鵝養殖逐步發展壯大,創造了集約化生態養殖的新模式。二是積極發展農副產品加工,實現農業產業化。小楊屯村按照“圍繞農業辦工業,辦好工業促農業”的思路,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優勢,深入進行市場考察,逐步建成養殖、生產、運輸、銷售為一體的小楊屯鴨業集團總公司,資產達3268萬元,年創利稅820萬元。同時,充分利用招商和閒置資金,建設了色拉油廠等一系列農副產品加工企業,年可實現利稅200多萬元。三是大力培育新型農民,注入經濟發展活力。小楊屯村依託養殖和農副產品加工業優勢,聘請農技人員、專家多次為農戶授課,通過發放資料、利用遠程網路觀看電教片等形式,進行大棚種植、養鴨等實用技術培訓,農民人人都成為發家致富的能手。
抓好文明創建,激發新農村建設精神動力
小楊屯村緊緊圍繞“改善農民家庭生活,提高農民思想覺悟,增強農民文明素質”的目標,以建設“精神文明一條街”為支點,大力加強精神文明建設。一是改善村容村貌,完善基礎設施。小楊屯村從
集體積累資金中拿出300多萬元,對村容村貌進行整體規劃和建設,加快路、水、電等公共事業發展,改變了以往“雨天水汪汪,旱天硬邦邦,晴天一塊銅,雨後一包膿”的落後面貌。目前,小楊屯村民眾的住房全部是標準瓦房或樓板房,人均住房面積65平方米,先後修建大街7條共4000多米,全部實現硬化、亮化、美化、綠化,鋪設環村柏油路15公里,家家通上了自來水,是全省“村鎮建設明星村”。二是加強道德建設,提高農民素質。小楊屯村始終堅持對民眾進行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愛集體的“四愛”教育不放鬆,利用村黨員活動室、村文化活動中心等陣地積極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宣傳教育活動,豐富了農民業餘文化生活。認真組織開展了以踐行“八榮八恥”為主題的辯論、演講、歌詠等比賽,提高了農民民眾的綜合素質,形成了團結互助、扶貧濟困、平等友善、融洽和諧的良好風尚。三是搞好文明創建,倡導文明新風。小楊屯村通過開展文明農戶、和諧家庭、和諧村組等形式多樣的創建活動,增強了民眾的發展意識、效率意識、競爭意識;通過開展“講文明、講科學、講衛生、樹新風”活動,引導和教育村民遵紀守法、崇尚科學,自覺遵守社會公德和家庭美德,尊老愛幼、團結鄰里、文明誠信、勤儉節約,提升了農村社會的文明程度。
維護社會穩定,創造新農村建設良好環境
小楊屯村著力加強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增強農民的主人翁意識,及時解決各種矛盾和糾
紛,積極營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一是強化民主監督約束體系。小楊屯村通過成立村民理財小組,召開村民代表議事會、民主聽證會等形式,充分運用公開欄、廣播、明白紙等各種公開方式,將村務公開由注重結果上的民主向決策、執行上的民主轉變、深化,讓民眾直接對村幹部和村務進行監督,促進了民主決策,密切了黨群幹群關係。二是加大農村治安協防力度。小楊屯村堅持“打防並舉、標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則,建立了農村治安協防巡邏隊,通過巡防員入家入戶宣傳法律法規及打擊違法行為的方法和措施,構築起農村治安協防體系,有力的維護了社會穩定。三是完善矛盾調處排查體系。小楊屯村推選出有威信、有責任感的人擔任綜治信息員,積極收集信息,及時排查化解各類矛盾,並成立專項獎勵基金,對有突出實績的進行獎勵,調動了農民參與調解矛盾、排查隱患的積極性,有效的化解了矛盾糾紛,防止了重大事件的發生。小楊屯村沒有發生過一起民事糾紛和刑事案件,沒有一人違反計畫生育政策,沒有發生打架鬥毆、賭博酗酒及從事封建迷信活動的現象,展現了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良好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