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里歷史
正文
馬利共和國是西非內陸國家。位於撒哈拉沙漠南部。東與尼日、布吉納法索相連,南與幾內亞和象牙海岸為鄰,西與茅利塔尼亞和塞內加爾接壤,北與阿爾及利亞交界。面積1240192平方公里。人口772萬(1984)。主要居民為班巴拉人、頗爾人、索寧克人、馬林克人等。近70%的人信奉伊斯蘭教。官方語言為法語。首都巴馬科。早期歷史 早在石器時代,馬里就有了原始居民。進入鐵器時代,部落興起,並逐漸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國家。主要有位於今馬里西部的加納王國和上尼日河地區的馬里帝國。馬里原名蘇丹,歷史上曾是加納王國、馬里帝國、桑海帝國的中心地區。1591年,摩洛哥軍隊越過撒哈拉沙漠入侵,消滅了桑海帝國,在尼日河谷建立統治。在抗擊摩洛哥總督統治的鬥爭中,班巴拉人崛起,成為馬里中部地區的主人。1852年伊斯蘭教蒂賈尼耶教派領袖、西蘇丹哈里發哈吉·奧馬爾逐步征服了塞內加爾河及尼日河上游地區,建立起強大的圖庫洛爾帝國。
殖民者入侵 19 世紀 50年代法國殖民者開始入侵。80年代,哈吉·奧馬爾和阿赫馬杜·塞古父子領導馬里人民進行抗法戰爭,狙擊沿塞內加爾河向內地侵略的法國殖民軍。90年代法國殖民軍相繼攻占巴馬科(1883)、塞古(1890)、傑內(1893)、廷巴克圖等地。20世紀初馬里全境被法軍占領,但北方的抗法鬥爭一直持續到1916年才結束。
殖民統治時期,馬里稱為蘇丹,曾是法屬上塞內加爾-尼日領地、法屬西非聯邦的一個組成部分。20世紀30年代,法國為使馬里成為原料的供應地,設立了尼日局,大力推廣棉花和花生種植。
民族獨立鬥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法屬西非民族解放運動興起。1946年10月,法國國民議會中非洲籍議員在巴馬科聚會,決定建立非洲民主聯盟,為在法蘭西聯邦內爭取政治、經濟和社會權利而鬥爭。它的支部──蘇丹聯盟黨成為馬里人民爭取獨立解放的領導力量。1947年,莫迪博·凱塔任黨的總書記。1951年,法屬非洲各領地工會代表在巴馬科舉行會議,決定開展爭取民主勞動立法的鬥爭。1957年,非洲民主聯盟在巴馬科舉行第3次代表大會,提出獨立的要求。1958年9月,馬里成為法蘭西共同體內的自治共和國。1959年 4月,蘇丹和塞內加爾組成馬里聯邦,L.S.桑戈爾當選聯邦總統,M.凱塔出任聯邦總理。1960年 6月,馬里聯邦在法蘭西共同體內獨立。因兩國在社會改革、經濟聯繫等問題上出現分歧,聯邦在1960年8月破裂。9月22日,蘇丹聯盟黨特別代表大會正式宣告蘇丹獨立,定名馬利共和國,凱塔出任國家元首。
獨立後的馬里 凱塔執政時期,對外實行積極中立和不結盟政策,維護非洲團結,堅持反對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的立場,退出西非貨幣聯盟。1960年12月,與幾內亞、加納組成非洲國家聯盟。參加卡薩布蘭卡集團。在經濟政策上,宣布實行社會主義,對外國資本實行國有化,發展國營經濟,壟斷對外貿易,推行工業化計畫和農業合作化運動。
因長期的殖民統治和掠奪,馬里經濟基礎十分薄弱,操之過急的發展計畫和激進的社會變革導致嚴重的經濟和財政困難,特別是糧食供應不足引起民眾不滿,發生政治動亂。1968年11月19日,一批青年軍官發動政變,推翻凱塔政府,建立了全國解放軍事委員會,由M.特拉奧雷任國家元首。
軍政府時期,軍委會宣布廢止憲法,停止政黨活動,同時在經濟上強調發展有計畫的、獨立的民族經濟,允許國營、私營和公私合營 3種經濟形態並存,放寬對外資和私人資本的限制,並提出全國和解、復興經濟等口號。1974年 6月,公民投票批准了軍委會提出的一黨制共和國新憲法。1979年3月,成立“馬里人民民主聯盟”,6月,舉行總統和立法議會選舉,特拉奧雷當選總統。1980年以來,政府大力調整經濟政策,優先發展農業,整頓國營企業,實施對外開放和自由化的經濟政策。1985年6月9日,特拉奧雷蟬聯總統。1960年10月25日馬里與中國建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