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非洲的民族獨立運動不斷發展,1946年建立的“法蘭西聯邦”日趨瓦解。1958年 9月法國制訂的第五共和國憲法規定,把“法蘭西聯邦”改為“法蘭西共同體”。共同體各成員國在內政、經濟方面享有自主權,但外交、國防等仍由法國控制。1959年共同體成立時,成員國除法國本土、“海外省”、“海外領土”外,還有前法屬非洲的12個國家:達荷美(今貝寧)、象牙海岸(今象牙海岸)、蘇丹(今馬里)、茅利塔尼亞、尼日、上沃爾特、查德、剛果(布)(今剛果)、加彭、塞內加爾、馬達加斯加、烏班吉沙立(今中非)。
共同體主要機構有執行委員會、參議院和仲裁法庭。總部設在巴黎。1960年法國憲法修正案進一步規定,共同體成員國可通過協定變成獨立國家,但不因此脫離共同體。同年,上述12國先後宣告獨立。此後,達荷美、尼日、上沃爾特、象牙海岸、馬里、茅利塔尼亞先後退出共同體。其餘6國雖留在共同體內,但形式上已取消了法國的最高權力。共同體參議院於1961年宣布解體,仲裁法庭則從未開過庭。此後法國就以雙邊條約、貿易協定或“聯繫國”等形式與原共同體成員國保持較密切的雙邊關係。
相關詞條
-
法蘭西第四共和國
法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建立的資產階級共和國(1945.9--1957.10),史稱法蘭西第四共和國。1945年法國光復後,環繞政體問題,各派政治力量展開...
簡介 發展 外交 經濟狀況 解體原因 -
法蘭西第一帝國
法蘭西第一帝國(1804~1814)First Empire of France.法國拿破崙一世統治時期的君主專制國家。1804年5月18日,《共和十二...
帝國行政 霧月政變 大陸體系 戰事失利 強盛衰亡 -
萊茵聯邦
萊茵邦聯又稱萊茵聯盟(德語:Rheinbund;法語:Confédération du Rhin)注意與萊茵同盟區分,是俄國亞歷山大一世及奧地利弗朗茨二...
基本介紹 成員國 影響 -
法蘭西共同體
法蘭西共同體是指法國與原法屬非洲殖民地國家間關係演變而形成的一種特殊的國家結合體。
法蘭西共同體 正文 配圖 相關連線 -
印度支那聯邦
印度支那聯邦又稱之為法屬印度支那或法屬東洋,是法蘭西殖民地在東南亞的一部分,實行聯邦制,其組成包括今越南、寮國和高棉三國,兼領從滿清帝國手上獲得的廣州...
解釋 背景 越南的野心 中越戰爭原因 -
法蘭西[法蘭西共和國]
法蘭西共和國(法語:République française,英語:French Republic),簡稱“法國”(France),是一個本土位於西歐的...
歷史沿革 自然環境 自然資源 行政區劃 國家象徵 -
法蘭西斯·德瑞克
弗朗西斯·德雷克爵士(Sir Francis Drake,1540年-1596年1月28日),英國著名的私掠船長、探險家和航海家,據知他是第二位在麥哲倫...
早年 成名 為國盡忠 生平履歷 相關紀念 -
馬里聯邦
馬里聯邦(Mali Federation) 是1959年由法屬西非的兩個部分塞內加爾和法屬蘇丹組成,1960年分為塞內加爾和馬里。
簡介 -
法語[法蘭西民族語言]
法語是屬於歐洲印歐語系羅曼語族的獨立語言。羅曼語族包括中部羅曼語(法語、義大利語、薩丁島(Sardinia)方言、加泰羅尼亞(Catalunya)語等)...
歷史 分布 方言 地位 使用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