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立山

馬立山

馬立山,男,“開心園”里,鮮花綠草、巨幅浮雕、書畫長廊交相輝映,錯落有致,小小的院落浸滿濃濃書香,儼然一個豐富多采、趣味橫生的公園。而這一草一木,都凝聚了主人無限的心血。

退休幹部馬立山

馬立山馬立山
如果不是親眼所見,你很難想像,在偏居一隅的溫縣祥雲鎮東南王村,會有這么一個占地僅250多平方卻內容如此豐富、環境如此清新雅靜的“開心園”。
門口牆壁上懸掛著的“溫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溫縣關心下一代教育基地”、“溫縣雲賢老年大學”、“溫縣農民健康教育學校”等標牌,顯示了“開心園”的與眾不同。
“開心園”里,鮮花綠草、巨幅浮雕、書畫長廊交相輝映,錯落有致,小小的院落浸滿濃濃書香,儼然一個豐富多采、趣味橫生的公園。而這一草一木,都凝聚了主人無限的心血。
“開心園”的主人叫馬立山,今年80歲,祖籍溫縣祥雲鎮東南王村。退休前,馬立山在許昌市衛生防疫站工作。
一個諾小的院落,怎能容納如此多的內涵?一位年屆八旬的獨身老人,何以能承載如此沉重的教育負擔?
走進“開心園”,走進馬立山的心裡,我們看到的是一個不甘寂寞、熱愛生活,願做“開心鎖”的熱心老人;一個無私奉獻、艱苦奮鬥、勤奮學習、勇於創新,變廢(廢人、廢知識、廢錢、廢物)為寶,化腐朽為神奇的執著老人;一個獨在鄉野,卻生活在濃濃親情當中的幸福老人回鄉創業

馬立山將自己的生命分為三個部分,20歲以前是顛沛流離、艱苦生存階段,1950年參加工作到1991年退休是快樂工作階段,退休後直到現在是體現價值階段。
前半生奉獻在外地,後半生要為家鄉做點事,這是馬立山樸素的想法。
受在北平藝術大學擔任美術教師的父親的影響,馬立山從小在繪畫上有一技之長,退休前一直在許昌市衛生防疫站從事宣傳工作,退休後參加了許昌市老年詩書畫研究會。1994年回溫縣老家時,馬立山發現這裡的農民精神生活非常貧乏,農村娃娃與城裡娃娃在教育水平上存在很大差距,缺乏正確的人生觀和愛國主義教育,社會教育、親職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法制教育都跟不上,學習缺乏動力。因此,他萌發了回老家“教書育人”的想法。
苦口婆心作通了兒女們的工作,馬立山毅然放棄城市的安逸生活,隻身一人回到了家鄉。
人生地疏,先要安家,他拿出多年積蓄,在村東頭蓋起了兩間房。看著院落里空空蕩蕩的,他就到黃河灘里揀來些枯樹枝在院子裡插上,再找些塑膠泡沫剪成“梅花”貼上上,院子裡頓時顯露了生機。隨後,他又買來些花草樹木合理栽種,再以“梅花”點綴,並給院子起名“梅花園”。
“梅花園”成了村裡的一道風景,深受村民們歡迎,尤其是孩子們,都喜歡來這裡賞“梅花”,聽馬立山講故事、評作文。看到孩子們在這裡玩得開心,馬立山便將自家院子改為“開心園”。他說:“希望人們,特別是孩子們在這裡開心地學習。”其實,將“梅花園”改為“開心園”,馬立山還有一個長遠的計畫:用自己這把“開心鎖”,開啟孩子們的心靈之門。

言傳身教

馬立山除了在“開心園”里為孩子們講授課外知識、革命故事、做人道理,教他們學繪畫、練書法,還經常到學校給學生們作報告。他給孩子們講人與國家的關係,告訴孩子們要熱愛祖國;講人與社會的關係,個人利益要服從社會利益;講做什麼樣的人,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為解決學校教育與社會、親職教育脫節的問題,馬立山探索出了一條學校+社會+家庭新型育人模式。馬立山老人經常到周邊的中國小校去講課,主動和學校校長、老師結合,了解孩子們的特點、喜好和學習情況,同校領導、老師談學校教育。他把自己編寫的《如何抓好國小四年級學生的道德教育》、《學校老師課外管理一席談》等輔導材料,印成資料免費送給各個學校。
“三位一體”的未成年人教育模式,提高了孩子們的綜合素質。過去一些頑皮搗蛋、不愛學習,一放假就去上網的孩子,走進“開心園”,變得聽話了,愛學習了,成績上去了。

愛心傳遞

馬立山有本厚厚的記賬本,上面整齊地記載著16年來他用於創辦“開心園”、舉辦展覽、資助貧困學生、印刷教育資料以及向災區捐款的所有賬目,數字竟達10多萬元。而這位老人的臥室卻不足8平方米,春夏秋冬就一床被褥,一件20多元的中山裝一穿就是6年,一雙棉鞋縫縫補補穿了三年。
今年元月初,從許昌來看望他的孫女要給爺爺洗衣服,竟找不到一件能替換的,孩子傷心地哭了。回到許昌,她用積攢的壓歲錢給爺爺買了一件新中山裝,作為新年禮物送給了爺爺。而就是這樣一位一年四季穿著舊布鞋、多年捨不得添一件新衣服的老人,聞訊哪個來過的孩子考上高中或大學,他都獎勵100元到500元。曾經來過“開心園”的在縣城上學的女孩很有藝術天賦,他不僅無償供應筆墨紙硯,還將價值600多元的電子琴送給了她,並每月資助她20元生活費。
去年四川汶川大地震發生後,災區人們的疾苦牽掛著老人的心,他當天就騎腳踏車趕到縣民政局捐了2500元。5月18日,他打開收音機,聽到災區的一位母親在生命垂危之際把奶頭塞進孩子嘴裡的訊息後,深受感動,他決定再次捐款。可打開存摺一看,僅剩2700元錢,他沒有猶豫,依然趕了20多里路,取出2500元捐給了災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