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變革
據有關史書記載:馬溝清真寺創建於明朝正統年間(約1445年)是馬氏先人馬克太等人創建,至今已有五百六十多年了。清真寺由武台高井遷至馬溝村,最初在現清真寺西南角的幾孔土窯洞裡進行教門活動,約1660年在現清真寺所在地盤上蓋了一個有大殿、水房等磚瓦結構房的清真寺。當時規模甚小,也很簡陋。其後在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進行了擴建。鹹豐九年(1859年),由馬振彪、馬振魁、馬振生、馬瑞龍、把際午、馬曰章、馬倫等主持,重蓋了清真寺。這一次,規模最大,設計最好,至今整個寺院仍基本保持著那時的樣子。其後在光緒十四年(1888年)、民國十七年(1928年)、1980年、2001年等多次重修。2001年為較大的一次,集資數十萬元將大殿往後加深由兩進擴為四進,擴大面積200平方米。其它部分給予加固,外形未變。
建築布局
馬溝清真寺古色古香,呈中國古典式“四合院”,但裝飾方面又處處突出阿拉伯風格,共有房屋50餘間。寺院以大殿中大門為軸線,南北對稱,各建有七間明廊立柱廂房。教長室、講堂屋、沐浴室和學生宿舍、辦公倉儲,分列南北,井然有序。牆體和房頂:大藍磚小藍瓦;屋檐:綠漆紅字;大殿五間寬四進,二十間,面積四百多平米。屋脊高十三米,粗梁、圓檁、方椽,雕樑畫棟,古樸典雅,寬敞明亮,可同時供數百人作禮拜。殿脊裝飾著寶瓶、五脊六獸、龍鳳呈祥、典蘊寬深。大殿前卷棚五間,六根青石方柱高4.5米,截面0.4米x0.4米,頂立梁檁,風格獨特,雄偉壯觀,明柱正面刻有《古蘭經》經文,每段都是一個伊斯蘭經典,卷棚前檐下面寫著“勸、化、普、世、淫、禍、善、惡”教化人生的字樣,這在各清真寺中實屬少見。大殿後望月樓高二十多米,星月雲聳,巍峨壯觀。寺院內:古柏聳天,石碑靜立,圃樹影斜,盆花錦簇,幽靜肅穆,實為贊主敬聖禮拜之聖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