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初建
平涼旅平清真寺創建於公元1927年秋,時有老前輩丁宏義、買學廣、馬登雲、白光普、郭榮堂、巴義臣、張文秀等人牽頭率眾,在人地兩生,舉目無親的境況之中,四處奔波,八方求助,後經搬請吳九如(商會會長)先生出面調解,用2400顆銀元購買上寺台舊宅院一處,房屋17間,因陋就簡的成立了“者麻體”。
修繕重建
隨著生息繁衍,人口增加和人口流動變遷,1941年至1954年先後從旅平寺總坊分出共新建清真寺十三坊。其中,1942年由丁興運等人新修建了景家溝西溝寺。1941年由馬廣春等率眾修建東溝寺。五零年由馬培文、丁冠傑等率眾修建紅照壁溝寺和女寺。1952年由丁鳴清等率眾修建豫隴溝寺。1953年由張文正等率眾修建河東寺。1945年由丁海波等率眾修建興合莊寺和女寺。1947年王鳳儀將自己購買的五畝土地捐獻給寺,同王安道、王安吉、王安堯、白起治、白良弼、袁乃圖、丁長化、丁學福等率眾於1945同年修建了涇河灘寺(即涇河路寺)。並於1945年由王鳳雲經手購買土地兩畝,修建了涇河灘女寺。
解放初因招工由平涼前往蘭州落居的二百七十多戶桑坡鄉親友買慶隆等人率眾於1954年新修建了旅蘭寺和女寺。九七年由白榮義等人率眾修建了旅陝寺。與此同時,為殯埋亡人,先後購買水橋溝土地二畝和紅照壁溝土地十八畝作為河南籍回民公墓,共殯埋亡者二千餘人。
1958年至1978年因極左路線所致,旅平寺及所屬河南籍清真寺被迫關閉,墓地被水橋溝社和南台村代耕至今。感贊真主宏恩浩瀚,得意政策春風送暖,一九八七年四月坊民丁元學,丁俊傑等多次書面上訪,在正本清源,撥亂反正,落實宗教團體房產政策中,幾經周折,終獲開放。自此,先後丁宏義等特別是自改革開放以來,在張明禮、買良惠等為首的寺管會成員組織帶領下,面對大殿下沉,屬房大部破壞,寺院被隔,不堪一睹之現實,迎難而上,忍辱負重,全身心地投入了重新修建寺院之中。
從1991年七月破土動工到2000年七月底,先後上蘭州、去西安、回老家等募捐求援,籌集資金共達66萬餘元,並採取總體設計,連年基建,分段施工和邊借貸,邊修建、邊收業提(包括自養收人),邊還債等舉借,在真主特慈及坊內外眾多斯弟的大力資助下新建大殿、樓房 、平房共101間,建築總造價為112萬多元,建築總面積2004平方米。與此同時,還借舊城改造之機再次以6.3萬元購買寺東院落一處,(房屋14間)共0.65畝,使寺原有占地面積3.5畝擴展到了4.2畝。又於同年集資購買地皮一處,房屋5間,使寺面積擴展到4.5畝。2008年年底竣工。旅平寺呈現出一座別具一格嶄新的清真寺。為平涼的民族文化教育又爭添了一頁新的光彩。
規模建制
平涼旅平清真方正完整,建築物布局合理,錯落有致,井然有序。西面,主體一排十間,東至上寺台巷、西至單家院、北至白仁軒、南至城南路,總面積為3.5畝,房屋53間半。
建築特點
平涼旅平清真寺磚木結構仿古宮殿式造型的禮拜大殿拔地而起,宏偉壯觀,實用面積301平方米,可容納四百餘人聚禮;卷棚框架磚混結構,造型以阿拉伯和現代式建築相結合,高聳挺拔,氣勢軒昂。六根石柱林立,瓷磚鑲嵌貼面,整體潔白如玉,相互交映生輝;東北二側一棟兩層磚混、磚木結構群樓,融講學、沐浴 、辦公、會議、住宿、接待、餐飲、倉儲等功能為一體;內部設施較為齊備,且會議室、接待室、廚房、鍋灶、家什等對外租用,使用十分便當;東南角一棟二層磚混、磚木結構的樓房,上層為女寺,下層分別為男、女沐浴室(對外開放),殯儀室、鍋爐房(供暖設備齊備)。
寺南正中大門兩側一排21間拱頂平房,對外承包租賃;又於2004年重新修建了拱頂式門樓,高拔挺立,宛如一輪新月燦爛生輝。院內,松柏疊嶂,翠竹吐綠,清雅宜人,幽靜肅穆,省心悅目,實乃認主拜主,宣教傳教之聖地也。
寺院文化
桃李後人
建寺歷經八十個春秋,不渝地堅持遵經立教,順時應世,顧全大局,為平涼的穩定和穆斯林的大團結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貢獻;堅持打破地域、教派之界限,選賢任能,先後聘請了蘭秀齋、白有明、王靜齋、白心齋、張文禧、馬子鶴等著名大阿訇,名學者擔任教長,他們為人師表,嘔心瀝血,誨人不倦,宏教揚法,栽培新秀;曾培養出了陳克禮、蘇文通等一批伊斯蘭教學者和阿訇,深得教民敬重和愛戴,在古城的青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堅持倡教興國興穆民,於四一年由王靜齋大阿訇創辦了阿語專業班,195年獨自一幟募捐創辦了伊光回民國小,即平涼市一回中前身,對平涼回族幹部和教師隊伍的形成起到了歷史性的一個基石作用。
社會貢獻
進入新的歷史時期之後,仍一如既往,竭力地為提高民族教育、繁榮民族文化,奔走呼籲,獻策捐資譜寫了新章;堅持“命人行好,止人作惡”的信條,早在四三年家鄉難民身處生死存亡關頭,成立了平涼桑坡後援會,組織籌資十八萬元(舊幣),前往設立舍飯場,拯救500餘戶桑梓父老與水火之中。而今仍不忘未解溫飽之人,堅持連年不斷的籌資捐物,上門到貧困山區撫貧濟困(共捐助現金21330.00元,衣物3000餘件,資助困難學生學費及解決特困戶生活費五萬元),以及倡導“人人行善事,個個辦好事”等等,為古城文明增添了奪目的光彩。自開放以來,先後被省、市、區授予“五好清真寺,”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甚至多次被報紙、刊物登摘,其中 《 旅平清真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初見成效》被《凝聚》和《甘肅穆斯林》刊登後被國家級書庫收編。白濤、買良惠、金秀禮撰寫的旅平清真寺在構造和諧社會中的《五個堅持不斷》於2006年被《中國穆斯林》第五期刊登。先後執教的馬子鶴 阿訇積極參加政協(時為平涼市政協副主席),極力倡導各民族和穆斯林的大團結,成了伊斯蘭教教職一面的旗幟。白廉、於希俊阿訇和寺管會主任張明禮先後被授予“五好阿訇”和“先進工作者”光榮稱號。在新的形式下,開拓進取,求實創新。
為了教育的發展於公元二00六年集資52萬元購買院落一處基地約九百平方米,寺院整體從新規劃,欲重新修建大殿、(附右圖)沐浴室、教學樓等;圖紙以繪出,預計投資350萬元從二00七年六月開始動工,二00八年年底竣工。旅平寺將呈現出一座別具一格嶄新的清真寺。為平涼的民族文化教育又爭添了一頁新的光彩。
現存文物
該寺現存銅版《古蘭經》一部,黃花梨木官帽椅一對。
甘肅省平涼市旅平清真寺碑記
萬物非主,惟有真主。真主至大,真主至尊,真主至知,真主至慈,一切歸信於主,一切托靠於主,一切知感於主,一切贊念統復源於主。 清真寺是穆斯林認主拜主的場所,禮拜乃伊斯蘭教五大功修之一,且是吾教之柱子,萬善之基石,教法之規定,穆民之天職耶。基此,上溯遠古,自開天闢地主降人祖阿丹,差遷佑助伊布拉欣滿聖人建造天房卡爾白,到貴聖穆罕默德,以至列祖列宗,萬古先賢為創建《者麻體》前撲後繼,眾志成城,堅韌不拔,萬難不懼,終使而今清真寺星羅棋布於全球。它像顆顆永不息滅閃爍的恆星,巨大在的磁場,鋼鑄般的鏈條,緊緊地把各家各戶,成千上萬的穆民心眼照亮,吸引連線在一起奔向了認主拜主的路道,為伊斯蘭教承前啟後傳宗接代起到了奠基的作用。其功無比,其德無量。旅平清真寺亦同樣經歷了千辛萬難,風雨雪霜。為使這一事實昭示今人,激奮後代,更加齊心協力,發奮圖強,不斷地把伊斯蘭教偉大事業推向前去,故立此碑勒石作念。
旅平清真寺位於城區南興路中心地段是以河南籍並以孟縣桑坡村為主體的穆斯林旅居平涼後修建的,故命名為旅平寺。創建於公元1929年秋,時由前輩白廣普,郭榮堂,買學廣,巴義臣,馬登雲,張文秀等人牽頭率眾,四處奔波八方求助,用2400枚銀元購買上寺台舊宅院一處房17間,因陋就簡成立了《者麻體》。1941年至1944年因日寇侵華和蝗蟲災害等所致,眾多桑梓父老包飽含著國碎家破之痛”一擔兩筐“攜兒帶女背井離鄉先後旅涼居平涼。在這一特定的歷史條件下老前輩有錢出錢,無錢出力。於1941年購買寺西院落一處房八間,42買寺西楊阿訇房屋11間,新建磚木結構大殿五間,新中國成立後,於1953年又集資11.000萬元(舊幣)購買白仁軒寺南院落一處房18間,這樣維修和新建使寺院較為完整,總面積3.5畝房屋53間,隨著生息繁衍人口增加,1941年至1949年先後各自建立了景家東溝、西溝,豫隴溝,紅照壁溝男女寺,興合莊男女寺,河東寺。1947年五鳳儀將自己購買的五畝土地捐獻給寺,還有張增祥購的土地一畝捐獻給寺,由王安道、王安吉、王安堯、白起治率眾於同年建立了河南涇河路男女寺,與此同時為殯埋亡人,先後購買水橋溝土地二畝和紅照壁溝土地18畝作為河南籍回民公墓,共殯埋亡者二千餘人(詳見墓碑)。1958年到1968年因極左路線所致旅平清真寺被迫關閉,墓地被水橋溝社和南台村代耕至今。
感贊真主宏恩浩瀚,得意政策春風送暖。1987年4月在正本清源拔亂反正,落實宗教團體房產政策中經批准開放。自此在以丁宏義、張明禮、買良惠等為首的寺管會成員組織帶領下,面對寺內房舍大部破員不堪之現狀,全身心地役入了重新修建。從1991年7月破土動工到雙千年七月底,先後上蘭州、西安、故鄉籌募捐求援籌集資金66萬餘元,採取總體設計,分段施工和邊借貸邊修建邊收聶提(包括自養收入)邊還債籌舉措,在真主特慈及坊內外多斯弟的大力資助下新建大殿、樓房、平房共101間,建築總造價112萬多元,總面積2004平方米。與此同時還借1995年舊城改造之機三次以6.3萬元購買寺東院房15間共0.65畝,使寺面積擴展到4.2畝。整個寺院基本完整四址分明;至至上寺巷、西至高平寺、北至上寺台北巷、南至南興路。建築布局合理,錯落有致井然有序。面西立體一排10間,磚木結構仿古宮殿式造型的禮拜大殿恢宏壯觀寬敞明亮,實用面積301平方,可納四百餘人聚禮;卷棚框架磚混結構造型以阿拉伯和現代建築相結契約,遍聳挺拔氣勢軒昂。東北兩側一棟兩層磚混木木結構群樓,融講學、沐浴、辦公、會議、住宿、接待、餐館、倉儲等功能為一體設施齊備使用方便。東南角一棟二層磚混木結構的樓房,上層為女寺,下層分別為男女沐浴室,殯儀室,鍋爐房。寺南大門兩側一排21間拱頂平房對外租賃,院內松柏疊嶂,翠竹吐綠,盆景點綴,百花爭艷,幽靜肅穆,清雅宜人,實乃認主拜主宣教傳教之地也。
建寺71年春秋始終不渝地堅持遵經,堅信六大信仰,恪守五大天命,引領教民走上了唯拜安拉之正道;堅持高舉愛國愛教與和平、團結、進步之旗幟,為平涼的穩定和穆斯林的大團結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貢獻,堅持選賢任能先後聘請了:蘭秀齋、白有明、王靜齋、白心齋、張文禧、張文清、馬子鶴、於希俊等任教長。時任教長世界伊斯蘭教著名學者王靜齋阿訇受隴東師範校長達浦生阿訇之委託將阿語班轉旅平寺舉辦。1941年至1947年捐助辦起了伊光回民國小,即現市回一中前身。
進入新的歷史時期仍一如既往竭力地為提高民族教育和民族文化素質,獻計捐資譜寫了新章。堅持命人行好止人作惡的信條。早在43年家鄉難民身處生死存亡關頭,成立了平涼桑坡後援會,籌資18萬元前往桑坡設立救濟飯場,拯救父老與水火之中,而今仍不忘未解溫飽之人,堅持連年不斷地籌資捐物到貧困山區扶貧濟困,以及倡導風行“人人行善,個個辦了事”等,為古城文明增添了光彩。
總攬旅平寺創建之史實,再次表明《者麻體》對穆民確有著數不盡的恩典,已沾吉了先祖,正益濟著今人,還將惠及到後代。同時對祖國的文明進步繁榮與昌盛,亦起到了不可抵估的積極而有效的作用,其恩無限,其績難書,其功永駐,必以彪炳清史,流芳百世,與涇水共映,與古城同輝。致此 我祈求獨慈特慈的安拉加倍地恩賜於所有為寺的創建,再建盡過心獻過策,出過力,助過資的人們和家屬兩世之恩典平安與吉慶!阿敏乃!
甘肅省平涼市旅平清真寺民主管理委員會、全坊教民謹立
地理交通
旅平清真寺位於平涼市崆峒區城南路148號,占地2997.6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