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家山村

馬家山村

馬家山村,隸屬山西省侯馬市上馬鄉,位於市南紫金山上。東與成家山村、西與李家山村相鄰,東南、西南分別與聞喜縣曇泉村、固趙村相望。

基本信息

山西省侯馬市上馬鄉馬家山村

侯馬市上馬鄉馬家山村,位於市南紫金山上。東與成家山村、西與李家山村相鄰,東南、西南分別與聞喜縣曇泉村、固趙村相望。馬家山村,因早年張少村一姓馬名敬文的人到馬家山落戶而得名。更早的時候,該村名叫曹家山,是國為姓曹的大戶早於馬家在此居住。相傳曹家在聞喜居官者,因製造假幣而滿門犯抄,此後在這裡曹家就沒有後人了。清光緒六年曲沃縣誌記載:馬家山8戶,男20丁,幼7丁,女20口,小8口;民國十七年馬家山屬曲沃縣三區張少村。直到八十年代才自成行政村。2000年,馬家山有31戶,91口人,耕地50.12公頃,人均收入1662元。據村民馬銘鼎先生介紹,馬家山村原有城牆,有北門、南門、二門,村裡有戲台。北門外面字牌上書“旭日”,北門裡面字牌上書“凌雲”,二門字牌上書“紫氣東來”,戲台上匾額書“白雲深處”。馬家的人由經商發家,開始時在河南周口做買賣。馬家傳於馬銘鼎的老爺爺馬振西這一代人時,最為富有。當時,民間稱當地幾戶富有者為“馬家山的馬振西,李家山的李孝廉,上馬村的三胖子,史店村的行光斗”。村里現存的馬家祠堂內,原懸有“風高角里”,“德宗仗朝”兩塊匾額。馬家祠堂原來是馬百亭家的住宅(原是一座四合院,院後有花園),其後人要下山,賣給馬氏家族作了祠堂。此建築建於清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是馬家山最大的建築物。馬家山前溝里,有一處山勢形似一頭臥地喝水的駱駝:頭北尾南,背東面西,駱峰突出,自然天成,形象逼真。頭部前有黑水潭,尾部後有滴水崖。前駝峰上,成家山人原建有祖始廟,後駝峰上原來也建有一座小廟。黑水潭又稱飲馬槽,傳說是祖始爺飲馬的地方。此地有一塊大石頭,上面有人們想像的馬蹄印。黑水潭究竟有多深?傳說12個打柴的人,用12根扁擔、24條繩連線起來也沒有探著底。馬家山有一窯洞,俗稱“刨金窯”。傳說此窯洞中曾圈有一金馬駒。後被南蠻子發現想盜走此寶,結果打開窯門後,金馬駒跑掉了。1938年3月2日(農曆二月初一)日軍占領侯馬。農曆二月十一,有三個日本兵從張少村向南,上了成家山。他們搶劫了成家山村民的牲口,有兩個日軍先行下山,另一日軍騎一匹馬趕著牲畜往山下走。一個在張少找工、來成家山避難的察哈爾人,手持菜刀,與幾個村里人截住敵人。自高處向下,用石頭把日本兵砸下馬來,並將其打死。第二天,侯馬的日軍乘三輛汽車開往成家山報復。他們分兩路放火燒了成家山和馬家山,並在馬家山殺害了兩名在山上避難的外村婦女。然後搶了馬家山上幾十頭牲畜向山下涌去。他們在路上碰上在曇泉村打工的河南籍年青人趙石頭,強迫其帶路下山。趙石頭把敵人引向前溝的滴水崖,牲畜下不了山,敵人兇殘地把他推下山崖活活摔死,牲畜得以保存下來,馬家山村民後來把趙石頭的遺體遷葬在仁義坡。多年來,每逢清明節,村民為趙石頭掃墓,敬獻花圈,並在其墓前對青少年進行民族教育和革命教育。1938年4月,國民黨部隊十四軍(軍長衛立煌)十師(師長彭傑武)與國民黨部隊十五軍四十七師先後到過馬家山。農曆四月十九,十師進駐馬家山,師部就駐紮在馬銘鼎院裡。十師在垣頭上與日軍發生了一場激戰,副師長負了傷。農曆四月二十二,四十七師在山上與日軍激戰兩天,傷亡很大。六月初九,國民黨部隊撤到了中條山。1947年侯馬二次解放後,於1948年開展土地改革。馬家山派駐了土改工作隊,工作隊員是胡乃溫和郭愛英(女)。當時的村公所即在馬家祠堂。馬家山村在黨支部、村委會的帶領下,認真貫徹執行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在穩定土地承包責任制的基礎上,結合地多人少的實際,發揮山區優勢,以種植為主,積極發展糧食生產,種菜、植樹,發展養殖業,引導、鼓勵村民小棗接大棗,並整修山區道路,方便山上山下交通往來。使村民增加收入,生活逐步改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