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張家港東山村遺址

江蘇張家港東山村遺址位於張家港市金港鎮南沙街道辦事處東山村內的東山村遺址,兩次發掘總面積為2000多平方米,揭示了一處崧澤文化時期的聚落,有房址和墓地。

發掘單位:南京博物院、張家港市文廣局、張家港博物館
發掘領隊:周潤墾
簡介
位於張家港市金港鎮南沙街道辦事處東山村內的東山村遺址,兩次發掘總面積為2000多平方米。揭示了一處崧澤文化時期的聚落,有房址和墓地。尤其是首次在長江下游揭露了崧澤文化早中期的高等級大墓。
東山村遺址崧澤文化早中期高等級大墓,與一般小墓實行分區埋葬。這種分區埋葬現象,在長江下游甚至在全國都是首次發現。墓坑規模大,隨葬品總數多,9座高等級大墓的隨葬品總數為385件。隨葬陶器器型除了鼎、豆、壺、罐等基本組合外,普遍發現有厚胎大口缸、陶鬻等,大口缸有的高達85厘米。有的墓葬內出土有陶簋、背壺等。多數墓葬隨葬有大型石鉞、長條形石錛,可能具有禮器的性質,代表軍權或王權。隨葬的玉器多,種類有璜、璦、鉞、鐲、塊、環、管、珠、墜、鑿等,另外還出現了一些新造型的玉器,如環錐形玉飾、鑰匙狀玉飾、“G”形玉飾、魚鉤形玉飾、帶柄鉞形玉器等。
東山村遺址首次在長江下游地區發現崧澤文化早中期高等級大墓,填補了崧澤文化時期沒有高等級大墓的空白,為良渚文化高度的社會文明找到了源頭。對研究長江下游地區史前文化的交流也提供了難得的新資料。崧澤文化早中期大墓與小墓的分區埋葬以及大房址的出現,證明至少在5800年前後,社會已有明顯的貧富分化,出現了明顯的社會分層。
專家點評:
陳星燦(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東山村遺址讓我們對長江下游地區新石器時代的文化發展水平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該遺址主要的遺存是崧澤文化時期的,遺址面積大,墓葬有等級差別,小墓、大墓分屬不同的區域。27座小墓總共才隨葬140多件器物,而有的大墓一個墓就隨葬56件器物。從埋葬方式和頭向分析,雖然年代有早晚之剮,但墓葬主人顯然屬於一個群體。隨葬品雖有多寡之分,但大小墓的主人顯然也應該屬於一個群體。不僅如此,從葬式、墓向和墓葬之間少見打破關係等特點判斷,該遺址馬家浜文化與崧澤文化居民之間也可能是連續發展的某種共同體,這不僅說明東山村居民曾在此長期定居,也說明其社會分化程度在崧澤文化時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東山村崧澤文化早中期大墓,不僅發現大量成組的陶器,還發現了眾多的玉器、石器等,M99還發現石鉞多件,不少大墓還隨葬長形石錛;石鉞和石錛恐怕都是儀仗武器,顯示基主人生前擁有非凡的權威。從公元前3500年開始,在包括黃河、長江和西遼河在內的許多地區,都出現了明顯的社會分化。城牆高聳,祭壇林立,大型墓葬相繼出現在許多地區,中國核心地區的文明化進程明顯加速,早期中國的雛形呼之欲出。東山村崧澤文化早中期大墓的發現,使我們看到這個不斷加速的歷史進程在長江下游可能遠在公元前3500年之前,這為我們理解長江下游地區高度發達的良渚文化提了寶貴的實物資料,也為高度發達的良渚文明找到了源頭。

概述

東山村遺址出土的文物是目前中國研究古代社會分層分階出現的最早實例 東山村遺址位於張家港市金港鎮南沙街道辦事處東山村內,東距張家港市區18公里,北離長江約2公里。遺址西為香山,遺址坐落在香山東脊向東延伸的坡地上。1989年當地鎮政府建房蓋樓時發現該遺址,之後由蘇州博物館分別在1989年和1990年進行了兩次搶救性考古發掘,發掘總面積為170平方米,主要發現了馬家浜文化和崧澤文化時期的文化層堆積以及若干房址和墓葬。1995年,東山村遺址被公布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東山村遺址由於所處地勢較高,近幾年來,小區開發日益高漲,周圍民居林立,已經對遺址構成了嚴重威脅。經國家文物局批准,由南京博物院主持,張家港市文廣局、張家港博物館等單位聯合參加,分別於2008年7月至11月和2009年3月至2010年1月前後兩次對東山村遺址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
通過對遺址現狀的仔細勘查和鑽探,遺址的整體平面近圓形,南北長約500米,東西寬約500米,總面積約20萬平方米。遺址的中心區域位於遺址的中部偏北,現存面積約2.5萬平方米。
兩次發掘地點均在遺址的中心區域,共布10米×10米的探方16個,加後期的擴方,發掘總面積約2000平方米。發掘區域自東向西分別編為Ⅰ區、Ⅱ區、Ⅲ 區。經過兩次搶救性考古發掘,取得了重要收穫,主要揭示了一處崧澤文化時期的聚落,包括有房址和墓地,尤其是首次在長江下游地區揭露崧澤文化早中期的高等級大墓,以及發現了10多座馬家浜文化時期的墓葬。另外,在馬家浜文化層堆積中漂洗出較多的炭化稻米、瓜子、果核等植物遺存,以及較多的動物骨骼標本。
發掘顯示,東山村遺址的文化層堆積總體上西高東低,堆積分布不均勻,文化層堆積往東漸厚。目前多數探方停留在崧澤文化或馬家浜文化墓葬層面,僅Ⅰ區T2006和T1905兩個探方發掘至生土,尤其以T2006的文化層堆積比較完整,從上到下依次有現代表土層、清代文化層、六朝—唐宋文化層、馬橋文化層、崧澤文化層、馬家浜文化層,生土面距地表約4.15米。文化層堆積主要是馬家浜文化和崧澤文化時期。

馬家浜文化時期墓葬

專家們在東山村遺址發掘的崧澤文化早中期高等級大墓前考察 徐亮 攝 馬家浜文化時期墓葬主要發現在Ⅰ區的T1506內和Ⅲ區的T0611內,共發現了11座馬家浜文化時期的墓葬。Ⅰ區T1506內發現6座,開口於④層(崧澤文化層)下。Ⅲ區T0611內及西邊擴方發現有5座墓葬,開口於②層下(②層為明清層,T0611探方及西邊擴方所在地勢較高,②層下即為⑥層馬家浜文化層堆積),打破⑥層。11座墓葬的方向大致成西北—東南方向,大小基本相同,長在1.9米左右,寬為0.7米左右。墓葬內的隨葬品不多,一般隨葬兩三件器物。陶質以泥質紅陶為主,另有少量的夾砂紅陶、泥質黑陶等,器型有陶釜、喇叭形圈足豆、陶盆、陶杯、尖底器等。在T0611內的4座馬家浜文化時期墓葬主要以平底釜或圜底釜為隨葬器物,T1506內的6座墓葬主要以里黑外紅的陶豆為隨葬器物。以M78、M97為例簡要介紹。
M78,位於T0611的中部偏北,開口於②層下。墓口長1.85、寬0.75~0.8米,墓深0.2米,方向355度,墓口距地表深0.30米。人骨架已朽腐不存,隨葬品置於墓底東側,陶質主要是夾砂或泥質紅陶,隨葬品有喇叭形圈足豆、陶釜、陶灶殘片等。
M97,位於T0511東北角。開口於②層下,打破⑥層。墓口長2.1 、寬0.7、深0.2米,方向 345°。墓口距地表0.2米。人骨架已朽腐不存,隨葬品置於墓底中部,有尖底器(瓶?)1件、陶罐1件。
M68和M78內出土的陶豆均為大喇叭形圈足,豆盤裡黑外紅,與草鞋山遺址出土的陶豆相似,墓葬年代相當於馬家浜文化晚期。M97內出土的雞冠耳陶罐為馬家浜文化晚期,同出的一件尖底器(瓶)器口周圍飾弦紋帶,帶下堆貼一周器耳,再往下飾滿斜向繩紋,該器形在環太
湖流域未見同類器,也找不到源頭,明顯具有中原半坡文化尖底瓶的風格。

崧澤文化時期聚落

目前的發掘顯示,在崧澤文化時期, 遺址的Ⅰ區均是埋葬小型墓; Ⅱ區主要是建築區,發現有多座房址;在遺址的Ⅲ區,主要是埋葬大型墓。

1.房址

崧澤時期的房址共發現有5座,均在遺址的Ⅱ區,編號F1~F5,其中以F1和F2保存較好。
F1,位於T1209和T1210內,開口於④層下,為地面建築,有大面積的紅燒土倒塌堆積。房址平面呈長方形,接近正南北方向,南北長14.7米、東西寬5.75米 ,面積約85平方米。房址東邊被4座明清時期的墓葬所打破。由於東山村整個遺址坐落在香山向東延伸的坡脊上,遺址西高東低,因此房址所在的地面也是西邊略高,東邊略低。在房址四周有圓形柱洞,柱洞直徑多數在20厘米左右,房址轉角處的柱洞直徑比較大,約有50厘米。
在F1房址中間是大面積的紅燒土倒塌堆積,中間厚邊緣薄,最厚處約有30厘米。紅燒土堆積中常見印有蘆葦桿狀凹槽的紅燒土塊,可以說明,該房址是木骨泥牆建築。在剔除紅燒土堆積上的覆土時,發現一些陶器的殘片暴露在外面, 陶器的大部分被壓在紅燒土下。經初步清理,目前已在房址的北部紅燒土下發現有陶豆、陶罐、陶釜、玉玦、石斧等10多件器物。這些器物無疑是房址倒塌時,被壓在底下的。從陶豆的形制分析,屬於崧澤文化早期器物。因此,F1的年代屬於崧澤文化早期。
從柱洞的分布,房址所在地面的地勢初步分析,F1的門道朝向東邊。另外,考慮到房址的南北向很長,中間可能會有隔牆,即F1可能分為兩個或多個隔間。為了解房址的平面布局,在儘量不破壞整體形狀的情況下,在F1的偏西側開了一條南北向的解剖探溝,長10.30米,寬0.40厘米。從探溝解剖情況分析,現存倒塌的紅燒土堆積到居住面之間厚0.10-0.25米,居住面上殘存有大塊紅燒土牆體,在紅燒土下還清理出1件陶罐、1件石錛和兩
件陶紡輪。另外,在探溝的中部偏北處,發現有段寬約30米的空白,推測可能是隔牆所在,將房址分為南北兩個隔間。
F2,形制與F1相似,同樣有大面積的紅燒土倒塌堆積,外圍發現有柱洞。目前揭露的現狀南北長8.1、東西寬6.3米 ,現面積約50平方米。房址北部尚向北延伸。
另外, F3、F4、F5等3座房址僅發現有柱洞,未見基槽,推測可能是乾欄式建築。F5被現代石灰坑破壞較甚,僅殘存若干柱洞。F3、F4分別位於F1和F2的南面,F3平面為橢圓形,面積約13平方米,F4平面為圓形,面積約17平方米。從平面布局分析,可能是兩組房址,F4和F3分別是F1和F2的附屬建築。

Ⅰ區墓地

東山村遺址發現的崧澤文化時期的墓葬,主要在遺址的Ⅰ區和Ⅲ區。Ⅰ區均是埋葬小型墓,主要分布在T1606、T1706、T1806 、T1906、 T1805、T1905、T2005等探方內,目前共清理了27座。這批墓葬開口層位不一,有③層下和④層下的,在時代上有早晚差別。墓葬的長寬多數一致,墓葬長在2.2米左右,寬在0.8米左右,方向基本一致,在330度左右。 墓葬內人骨基本朽腐不存,僅個別有人骨痕跡。隨葬品多數比較豐富,多在10件以上,個別墓葬隨葬品有26件之多,隨葬品較少的有兩三件器物。隨葬品的擺放比較固定,絕大多數是放置在墓主的左右兩側和腳部,排列比較整齊。
27座墓葬共出土有陶器、石器、玉器等共140多件,器形有陶鼎、陶豆、陶罐、陶壺、陶杯、陶匜、陶缽、陶紡輪、陶釜、陶鬹、石鉞、石錛、石鑿、梯形玉飾、三角形玉飾、半圓形玉飾、環形玉飾等。陶器製作比較規整,以夾砂和泥質灰陶為主,紅陶或紅褐陶次之,有相當的黑陶。石器中的石鉞和長條形石錛,磨製光滑精美,沒有明顯的使用痕跡。在墓葬年代上,從崧澤文化早期、中期到晚期均有發現。以下以M14、M4為例簡要介紹。
M14,位於T1806的東北角,開口於④層下。墓的西南角小部分被一座清代墓所打破。墓口長2.10米、寬0.80米,墓口距地表深1.10米,方向330度。墓內發現有人骨朽腐痕跡,殘存脛骨一小段。隨葬品分置於墓主的左右兩側和腳部,出土有陶鼎、陶豆、陶罐、尊形杯、陶盉、陶紡輪等8件器物。出土的陶豆豆柄上飾三組弦紋,弦紋中間空白處飾縱條形鏤孔,明顯具有崧澤文化早期的特徵。因此,M14的年代定在崧澤文化早期。
M4,位於T1706的東部中間,開口於③層下,被一現代溝所打破,但是保存較完好。長2.40、寬0.70、深0.20米,墓口距地表深0.60米 ,方向340度。人骨已朽腐不存。隨葬品遍布坑內。出土有陶鼎、陶豆、陶罐、陶杯、陶匜、陶壺、陶鬹、石錛、石鉞等近30件隨葬品。出土的石鉞橫置在墓底右側中間,推測原先可能安裝有木柄,已經朽化不存。陶器中圈足器普遍為花瓣形圈足,陶罐上半部流行瓦楞狀弦紋,明顯為崧澤文化晚期的特徵。因此,M4的年代大體為崧澤文化晚期。

Ⅲ區墓地

Ⅲ區主要是埋葬大型墓,主要分布在T0510、T065和T0710等探方內。目前共發現有10座,已清理了8座崧澤文化早中期高等級大墓。墓葬開口於④ 層或⑤層下,打破⑥層馬家浜文化層堆積。墓地所在北面地勢略高,在T0611探方②下即為馬家浜文化層堆積,該層堆積往東、往南漸下傾。分析在馬家浜文化時期,該處為小高地,崧澤文化時期的大墓即埋葬在小高地的南面坡地上。崧澤文化早中期高等級大墓的方向基本一致,為西北—東南走向,目前尚未發現有打破關係。長度多數在3米左右,最長有3.3米,寬度多在1.6米左右,最寬為1.8米。隨葬品數量多在三十件以上,最多有56件,有陶器、石器、玉器等。玉器的數量多在10件以上,最多有19件。石器和玉器主要放置於墓主的身上或是頭部和腳部,陶器主要放置於墓主的四周。相當於崧澤文化早期的高等級大墓有 M90、M92、M89、M95等四座,相當於崧澤文化中期的高等級大墓有M91M93M94M96等四座。現以M90、 M91為例簡要介紹如下。
M90,位於T0610的南部,開口於⑤層下,打破馬家浜文化層堆積。是本次發現的迄今為止崧澤文化墓葬中墓坑最大的6座墓之一。墓坑較規整,墓壁斜直,墓底較平。墓口長3.05米,北邊略寬約1.8米,南邊略窄約1.7米,墓深0.4米,墓口距地表約0.8米,方向340度。墓葬內人骨保存不佳,僅存朽腐的頭骨,位於墓底北部中間。墓葬內隨葬品非常豐富,有陶鼎、陶豆、陶罐、陶鬹、陶壺、陶盤、陶缸、石錛、石鉞、石錐、玉鐲、玉璜、玉玦、玉耳璫、玉管、玉飾件等56件。陶器主要放置於墓底的四周,夾砂紅陶缸放置在墓坑的東南角,東北部放置有陶罐等器物,西北角放置有2件陶豆,西南處的陶器較破碎,在陶片之上還放置有兩件一長一短的石錛,其中長石錛長約 34.2厘米、寬6~6.5厘米、厚2.7厘米。石器和玉器主要放置於墓主的身上及兩側,出土的兩件玉鐲正處在墓主的手腕位置。另外在墓主頭部的左上方亦放置有8件玉器,器形為玉玦、玉管、玉墜等。其中在墓主的左右兩側各放置有兩把相向的石鉞。此外,在墓底的東北部亦放置有一把石鉞。在起取該石鉞時,發現在石鉞下方的土面上印有多道斜向硃砂痕跡,分析應該是石鉞圓孔左右兩邊的彩繪。在墓主的頭部上出土有一件玉玦,在頭部下方出土有一件玉璜。該件玉璜在埋葬之前已斷為兩截,墓主在斷裂處兩邊各鑽兩孔並刻細凹槽以細繩相連。同時,在頭部的右上方出土有一件石錐,在頭部下方出土一件斷為兩段的礪石,以及一堆石英砂。石錐磨製非常光滑,器身上有一製作疤痕,錐尖刃扁平,有明顯使用的疤痕。該石錐含鐵量非常高,用磁鐵靠近可吸住。初步推測石椎、礪石以及石英砂可能是一套制玉工具,表明墓主人生前握有生產玉器的大權,其身份和地位比較顯赫。該套制玉工具為深入了解和研究當時的制玉生產及工藝流程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M90內隨葬品的數量是迄今發現的崧澤文化墓葬中最多的一座,共有56件器物,包括有5件大型石鉞、1件大型石錛、19件玉器以及26件陶器等,其中玉器和石鉞的數量亦是目前之最。出土的一件陶豆豆柄上飾三組弦紋,弦紋中間空白處飾縱條形鏤孔,與青浦崧澤遺址M13∶4、嘉興南河浜遺址T401⑨∶1相似,明顯具有崧澤文化早期的特徵。因此,M90的年代初步定在崧澤文化早期。
M91,位於T0711的東南角,部分進入到T0710的北部,開口於④層下。該墓是本次發現的迄今為止崧澤文化墓葬中墓坑最大的6座墓之一, 墓口長3.15米、寬1.76米、深0.5米,距地表0.7米,方向345度。墓葬內的人骨保存尚好,雖已朽腐,但是整體骨架比較清晰,經鑑定墓主為成年男性。墓主位於墓底的中部略偏西。隨葬品比較豐富,出土有陶鼎、陶豆、陶鬹、陶罐、陶缸、觚形杯、陶缸、石錛、玉鉞、玉鐲、玉環等隨葬器物共38件,其中陶器23件、石器2件、玉器13件。陶器主要放置在墓主的左右兩側,夾砂紅陶缸同樣放置在墓坑的東南角,墓主左側隨葬陶器的擺放位置偏北,與夾砂紅陶缸之間有段空白。在墓主的左側手腕處出土有1件玉鐲,在左側胸部下方出土有1把玉鉞,該玉鉞長14.1、刃寬 6.1厘米。另外,在墓主的頭部上方出有1件玉鐲和5件玉環,腳部下方出有1件玉鐲和3件玉環。出土的一件陶豆豆柄上部成外鼓的棗核狀,柄底口為寬沿,與青浦崧澤遺址M39∶1相似。出土的一件陶鬹的器身為瓦楞狀弦紋。兩件陶器的特徵明顯是從崧澤文化早期的特徵演變過來,因此,初步分析M91的年代為崧澤文化中期,或者略微偏早。
東山村遺址崧澤文化早中期高等級大墓較以往的墓葬有以下幾點突破:
1.墓坑規格大,長普遍在3米左右,最長的有3.3米,寬在1.6米左右,最寬的有1.7~1.8米。M90、M91、M92、M94、M95、M96等6座墓葬的墓坑長均在3米以上。
2.隨葬品的總數多,大多在30件以上,最多的有56件。陶器種類豐富,數量較多,大多在20件以上。普遍發現有厚胎大口缸、陶鬹等。
3.隨葬石器中有大型石鉞、石錛。磨製非常精緻。未見使用痕跡。如M90中隨葬了5件大型石鉞和1件大型石錛。
4.隨葬玉器多,種類豐富,出現了一些新的造型。幾乎每座大墓內的玉器數量都在10件以上,有的近20件。隨葬玉器的種類有:璜、瑗、鉞、鐲、玦、環、管、珠、墜、鑿等,另外還出現了一些新造型的玉器,如M92的錐形玉飾、M93內的鑰匙狀玉飾、“G”形玉飾、M96內的魚鉤形玉飾等。

東山村遺址的重要性和價值凸顯

經過兩次搶救性考古發掘,東山村遺址的考古信息越來越豐富,遺址的重要性和價值也越來越凸顯,初步整理有以下幾點:
1.馬家浜文化時期墓葬內平底釜或圜底釜的出土,說明太湖東部以圜底釜為主的考古學文化和太湖西部以平底釜為主的考古學文化在此交流、碰撞,為深入研究環太湖流域史前考古學文化譜系提供了新資料。
M97內出土的繩紋尖底器(瓶),在長江下游地區未見源頭,明顯具有北方尖底瓶的風格,為探討黃河中游與長江下游的文化傳播與交流提供了實物資料。
2.東山村遺址崧澤文化早中期大墓出土的部分陶器和玉器與皖江平原和寧鎮地區的史前文化有許多相似之處,對研究長江下游地區史前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新資料。
3.首次在長江下游發現崧澤文化早中期高等級大墓。大墓內隨葬數量眾多的玉器、石器和豐富的陶器,填補了崧澤文化時期沒有高等級大墓的空白,為良渚文化高度的社會文明找到了源頭。
4.東山村遺址崧澤文化早中期大墓與小墓的分區埋葬以及大房址的出現,證明至少在5800年前後,社會已有明顯的貧富分化,出現了明顯的社會分層,為研究長江下游社會文明化進程提供了新的考古學資料,對中華文明起源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