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紹
馬大( Martha)是亞蘭語,原意為“貴婦”。今日的英語、法語稱“夫人”仍與“馬大”音似。約翰二書第一節:作長老的寫信給蒙揀選的太太,有人說就是指馬大。也有人說,她是長大麻瘋的西門的妻子(可十四3),這樣她才有權為西門安排筵席,招待賓客。至少我們可以說,她是西門的親戚。
馬大和她妹妹馬利亞(伯大尼的馬利亞,現在一般認為與抹大拉的馬利亞不是同一人)是伯大尼村的一對姊妹。伯大尼原意“窮人之家”,是一個藉藉無名的村莊,坐落在橄欖山的東南山坡,通往耶利哥的大道旁,離耶路撒冷六哩之遙。這個小村莊因有接待主耶穌的一對姊妹而聞名,現今成為遊客必至之地。
馬大的善於理家、做女主人是鄉里聞名的。不但如此,她也是愛主的姊妹。主耶穌卅歲離家後,聖經中就很少記載他回到拿撒勒自己家中,與父母弟妹相聚的情形;但多次記載他進了伯大尼馬大和馬利亞的家。以財物接濟人容易,開家門招待人卻不是容易的事;可是馬大常常接待主和他的門徒,特別是主在世的最後一周,馬大的家讓主得到充分的休息和體力的補給。
典故
主要求一件,她卻有許多的事
馬大、馬利亞和拉撒路是三姐弟,家庭中顯然是馬大在做主。馬大主動接待耶穌,因為她知道“狐狸有洞,飛鳥有巢,人子卻沒有枕頭的地方”。她體貼主週遊四方,受饑渴,忍睏倦;以她女性的敏銳,她明白主的需要,了解身為旅客者的心情。
但可惜她忘了主耶穌不是普通的客人,忘了主所說的“人子來不是受人服事,乃是要服事人”,忘了最能滿足主心的只有一件,就是與主有親密的交通,聆聽主的話語。主耶穌不在乎飲食的精美,床鋪的舒適;對於肉身方面,他僅有起碼的需求。然而馬大是個完美主義者,樣樣事要做得妥善周到。她忙於實現自己的理想,卻忘了符合主的心意,因此受稱讚的,反而是什麼也不做的馬利亞。主稱讚馬利亞選擇了那上好的福份,那不可少的一件。
我們在事奉主的態度上是否也犯了這種毛病?手忙腳亂地只自己計畫如何事奉主,卻從來不停下來思想主的心意是什麼,他要我們如何事奉他?常見家庭禮拜中,主人家忙於張羅飯菜,而不坐下來聽道。結果靈性上一無所得,完全失去了家庭禮拜的意義。主日學教員忙於準備教材,團契職員忙於籌劃各種活動,而把清晨靈修的時間奪去了。我們常常以工作來代表事奉,卻不知事奉只有一件,就是討主的喜悅。
主賜的是安息,她卻思慮煩擾
她的心並不井然有序,而是思慮煩擾繞成一團。
早在主未到以前的數天,她就開始思慮了:主不是一個人來,也不是帶了三個最親近的門徒來,而是十二個門徒,還有一些跟從主的婦女們。這一大批人馬要如何安置?燒什麼菜?多數人是漁夫,該不該燒魚?座位當如何安排?這一切瑣屑的事都令人頭痛。等到大批客人真的來了,她更加忙亂。一方面要顧到自己的儀表,不失去“大方得體”的聲譽;另方面又擔心疏忽了賓客中的一位,或者廚房中會發生什麼小意外。正在忙亂之際,卻看見馬利亞安閒地坐在主腳前聽道,真是顧不得打斷客人說話是多么不禮貌,劈口就嚷:“主阿!我妹妹留下我一個人伺候,你不在意么?請吩咐她來幫助我。”
連客人也怪在裡面了。主卻一針見血地指出她的錯誤:你為許多的事思慮煩擾。主愛惜地叫她:馬大,馬大!主也許同樣惋惜地叫你,當你指責別人時,當你心煩意亂時。主說:到我這裡來吧!我必賜你安息。凡是使你思慮煩擾的事都可放下,惟有心中的安寧是不該放棄的。
主應許現在,她卻指望將來
馬大馬利亞的弟弟拉撒路死後,主再次到伯大尼村來。馬大一聽見主來了,就跑出村頭去迎接他,說:主啊!你若早在這裡,我兄弟必不死。就是現在,我也知道,你無論向神求什麼,神也必賜給你。
可是,等主說:你兄弟必然復活。她又說:我知道在末日復活的時候,他必復活。她的信心指向將來,不是今日就可套用的生活中的力量。既然她相信基督是神的兒子,神會聽基督一切的祈求,怎么她不能相信基督現在就可以顯神跡呢?她的信心也指向過去:如果主早來,拉撒路就可免於死亡。至於今日主能戰勝死亡,她就信不下去了。
我們的信心不就是如此嗎?將來上天堂,主再臨,很容易相信;但套用到日常生活的神的應許,我們卻信心軟弱。難怪我們心中煩亂,得不到喜樂安息了。
馬大這位姊妹並不完全壞,我們不能用該隱亞伯兩兄弟的模型來對比馬大馬利亞兩姊妹。教會需要預備油者,也需要點燈的人。同樣教會需要馬大的服事和馬利亞的等候。如果你是馬利亞型的,請學一些馬大的服務,參與各種事務的服事。如果你是馬大型的,請學習馬利亞的安靜,別把那上好的福份失去了。
我們看見馬大以後照樣伺候(約十二2),對馬利亞獻香膏並不攔阻,也許曾助她一臂之力也不一定。安靜伺候,不發怨言,不被思慮煩擾,心中不忙亂,是主所喜悅的,也是我們該學習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