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馬國珍又稍變鄧用吉法,作折枝花果、禽鳥、青李、盧橘、楊梅之屬,盛以椀疊,羅列菜幾,清閱英光,倍饒清趣。兼工縮本人物,蓵邊所鏤西園雅集圖、春夜宴桃李園圓,神采奕奕動人。《竹人錄》馬國珍(1870~1963),字席儒,回族,通稱"五十哈智"。畢家場門宦創始人馬宗生的第十代後裔。祖籍陝西長安,清康熙年間遷居河州。生於臨夏市八坊,自幼入清真寺念經,鑽研伊斯蘭教經典至25歲"穿衣"。光緒二十三年(1897),任甘軍馬福祿部隨軍阿訇。1900年參加抗擊"八國聯軍"。
民國17年馬仲英與國民軍激戰於河州,國珍目睹戰火蔓延。百姓受難,便聯絡地方士紳,翰鏇於交戰雙方,以求地方安寧。10月戰火平息,被聘為安撫委員分赴各地動員難民上莊。時趙席聘上書省府"禁止回民在八坊及城圍十里之內居住",批覆下來,民怨沸騰,正在循化動員難民上莊的馬國珍聞訊星夜趕回臨夏,聯絡鄧隆、張質生、喇世俊等人,仗義陳詞,並得到回漢知名人士及民眾的聲援。迫使省府主席劉郁芬撤回命令,退還八坊民眾故居。
馬國珍非常注重民族團結,經常教育家人說:"先輩來到臨夏數百年,始終與漢族兄弟和睦相處,情同骨肉,我們繼續要代代友好下去。"光緒二十一年(1895),漢族鄰居陳永德離家避難時,托存他家的兩石白豆被土匪搶走,事後馬仍以錢還糧,彌補了陳家的損失。1949年8月22日,臨夏解放,他不顧八旬高齡,同各界人士迎接中國人民解軍進城,積極為駐在堡子村的解放軍籌集糧食和燃料。解放初,殘存的國民黨武裝特務,地方封建勢力製造謠言,挑撥民族關係,在部分地方發生回漢民族糾紛,數萬農民背井離鄉。面對民眾困境,他積極協助黨和政府深入窩棚,宣傳黨的民族政策,動員難民回鄉生產。
1956年11月,在慶祝臨夏回族自治成立的大會上,將傳世文物--宋代長頸瓷瓶交給自治州領導,請求轉獻國務院。至今,此瓶仍存放在國家文物管理部門。
馬國珍先後擔任臨夏專署民族事務委員會委員、抗美援朝分會委員、州政協委員、臨夏市政協副主席、甘肅省伊斯蘭教協會副主任。他對伊斯蘭教頗有研究,著有宗教哲學及信仰問答等,"四清"運動中被毀。他為人正派,處事公正,愛國愛教,1963年元月,病歿於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