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分析基礎

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分析基礎

本書作者約翰·羅默先生是美國耶魯大學的教授,美國20世紀80年代“分析馬克思主義”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這一學派主張運用廣泛存在於新古典經濟學中的數學模型化的方法、微觀基礎主義與均衡分析的框架來處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很多經典問題,因此這一學派又被稱為“新古典馬克思主義”學派。本書正是這一學派的主要代表作之一,書中具體包括了:更為完整的馬克思均衡定義、馬克思經濟模型中引致利潤率平均化的原因何在等方面的內容。

基本信息

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分析基礎

圖書目錄

譯者序

致謝

引論

方法論

總結

第1章 均衡與再生產:線性模型

1.1 簡要回顧

1.2 更為完整的馬克思均衡定義

1.3 不完全競爭的模型

1.4 動態線性里昂惕夫模型

第2章 再生產性與剝削:一般模型

2.1 簡介

2.2 模型詳述

2.3 再生產解的存在

2.4 馬克思主義基本定理

2.5 剝削,勞動價值,聯合產品及稀缺投入

2.6 勞動力價值的社會決定

2.7 階級意識與技術選擇之間的相互作用

2.8 小結

附錄1:勞動價值社會決定的再生產解的存在性

附錄2:馬克思主義基本定理有效的充要條件

2.9 問題概述

2.10 模型

2.11 馬克思主義基本定理

2.12 結論

第3章 馬克思一般均衡中的利潤率平均化

3.1 簡介

3.2 存在金融資本市場的馬克思均衡

3.3 概要:馬克思經濟模型中引致利潤率平均化的原因何在

3.4 正利潤、正剝削和利潤理論

第4章 可行的技術進步與利潤率上升理論

4.1 引言

4.2 價值利潤率和價格利潤率

4.3 技術變革對利潤率的影響

4.4 穩定增長狀態下可行的技術進步

4.5 小結

附錄:Frobenius-Perron特徵值定理

第5章 關於利潤率下降的持續爭論:固定資本及其他論題

5.1 建立微觀基礎的必要性:方法論

5.2 反對Okishio理論的各種論點

5.3 有固定資本情況下的利潤率上升:一個特殊情形

5.4 有固定資本的一般情形:Von Neumann模型

5.5 結論

第6章 真實工資的變化與利潤率

6.1 簡介

6.2 收入相對份額不變的技術變化

6.3 部門內部相對份額不變的一個模型

6.4 技術進步與階級鬥爭:技術進步的效率性對控制性

6.5 小結

第7章 價值規律和轉化問題

7.1 馬克思的課題:利潤來自哪裡

7.2 馬克思和生存性工資

7.3 價值規律

7.4 轉化問題

7.5 小結

第8章 轉化對應

8.1 簡介

8.2 轉化對應

8.3 轉化對應的一些應甩

8.4 小結

第9章 簡單再生產,擴大再生產和危機

9.1 簡介

9.2 簡單再生產

9.3 擴大再生產

9.4 三種馬克思主義經濟危機

9.5 一個單部門模型

9.6 小結

第10章 總結與新的方向

參考文獻

術語中英對照表

節選

譯者序

本書作者約翰·羅默(John R0emer)先生是美國耶魯大學的教授,

美國20世紀80年代“分析馬克思主義”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這一學

派主張運用廣泛存在於新古典經濟學中的數學模型化的方法、微觀基

礎主義與均衡分析的框架來處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很多經典問題,

因此這一學派又被稱為“新古典馬克思主義”學派。本書正是這一學派

的主要代表作之一。

正如羅默本人所言,他在本書中的主要工作是通過一系列的特定

模型來表達其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一些經典問題的理解。簡單來

說,羅默針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以下經典主題進行了數學模型化的

分析。

(一)對馬克思的再生產與剝削理論所進行的模型化分析

羅默這方面的討論先是基於線性技術的生產模型(第1章),然後

是基於更為一般性的凸生產集的生產模型(第2章),最後還引入了借

貸市場進一步擴展了分析(第3章)。這些分析都是在一般均衡的框架

下展開的。

在這些討論中,羅默不僅嚴格定義了馬克思均衡:以資本家追求利

潤最大化行為作為微觀基礎,滿足再生產條件、生產可能性條件以及工

人生存性工資條件的再生產解(即均衡的價格及生產投入安排),而且

證明了各種情形下馬克思均衡的存在性;羅默還特別證明了即使在一

般性生產模型中,馬克思主義基本定理也是成立的,即上述馬克思均衡

是一個產生正的總利潤的均衡,而正的利潤率對應於正的剝削。

這裡需要指出的是,在一般性生產模型中,羅默對剝削的定義已經

與傳統的理解有所不同,即不是以微觀層面上單個工人所受個別剝削

為基礎來理解工人階級所受的剝削,而是從總的社會價值的角度來定

義剝削。即剝削率被定義為:社會生產中總的勞動投入超過生產全部工

人工資性生活資料所需勞動投入的比率。可見,這一定義下的剝削范

疇不再依賴於微觀意義的個別勞動價值概念。

在這些部分的討論中,模型技術上的創新還體現在第2章對傳統

馬克思主義模型中外生的生存性資料假定所給予的修正上。羅默認為

馬克思本人實際上對於工人必要消費的構成給出過提示,即一方面是

一定的生產技術條件下勞動力再生產所必需的消費,另一方面是一定

的生產方式下工人所形成的社會意識所要求的消費。因此羅默將工人

的消費構想為是社會性地由技術所決定,並對之進行了形式化的處理,

即假定工人的需求由定義在技術集上的一個函式所給出。

此外,關於馬克思主義與新古典學派對於作為資本回報的利息率

或利潤率的不同認識立場,羅默在第3章所作的討論有著非常深刻的

涵義。由於生產過程需要經歷時間,因此資本家必須在賺取收入之前

就預付生產成本,這一生產的時間結構(temporal structure)使新古典

學派認為,利潤作為資本要素的回報實質上是等待的報酬。但與這一

古典觀點不同,馬克思主義立場則認為,在資本家的效用函式中,資

本積累的減少所帶來的負效用可能要遠超過限制消費即等待所產生的

負效用。

在羅默看來,馬克思主義模型中正利潤均衡從而也就是正剝削率

均衡的存在是基於以下關鍵假設:

一是上述關於生產的時間結構的假定,這對資本家形成了資本約

束,使之不可能將生產規模無限擴大直至利潤率為零。

二是初始財產的差異性分配,這使得一些生產者擁有物質資本進

入經濟,而另一些被剝奪了生產資料的生產者只能向前者出賣自身勞

動力。(關於初始財產差異性分配的根源,羅默顯然反對一些資產階級

學者所提出的資本家偏好儲蓄、工人偏好消費的所謂不同時間偏好

解釋,而認同於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訴諸資本原始積累中搶劫、掠奪以

及權力等因素的解釋。)

三是與上一條件相聯繫,相對於有限的資本,作為無產者的工人數

量很充裕,這樣,勞動力市場的競爭將會使真實工資充分降到維持正利

息率或正利潤率的水平。

(二)對馬克思的利潤率下降理論所進行的模型化分析

在這部分的分析中,羅默通過變換各種假定條件來精密地分析利

潤率的可能的變化趨勢。

傳統的馬克思主義利潤率下降理論的推理過程是,已知利潤率

丌=S/(C+y)=ey/(C+v)=e/(k+1),其中C和v分別是不

變資本和可變資本,S是剩餘價值,e是剩餘價值率,k=C/v表示社

資本的有機構成;隨著技術革新所導致的資本有機構成k(的提高,

如果e不變,則丌會逐漸下降。

羅默則指出,技術進步還會導致工人生存所需消費資料的價格不

斷降低(以勞動價值衡量),這使得e會增加,從而可能抵消k增加的

影響。而羅默在本書第4、5兩章的工作就是證明,k(的增加總是被e

的同時增加所抵消。其中的基本論證思路就是:由於技術創新只有在

其能帶來生產成本降低時才會被資本家引入,因此在真實工資保持不

變的情況下,可行的技術進步必須導致利潤率上升。

另外,也有研究者從技術進步的不確定性這一角度來為利潤率下

降理論作辯護,包括:因技術進步速度超過資本家的預期導致固定資本

更替過快,從而導致實際利潤率的下降;以及因技術創新的不確定可能

導致資本家雖在技術研發上大量投入但卻未取得相應收穫,從而也會

導致實際利潤率的下降。而羅默認為,這些只會在短期的或局部的情

形中才會成立。因為今天的大多數技術創新都是在大型實驗室中大規

模計畫及分工協作的結果,具有相當的可預測性,同時即使資本家短期

內對技術進步速度預期不足,但長期內資本家總會及時修正的。

但是羅默在第6章的進一步討論則表明,如果在引入技術創新前

後真實工資是可變的,例如假定真實工資在引入技術創新後將會提高

以保持勞動的相對收入份額不變,那么利潤率就可能會下降。然而羅

默認為這裡的真實工資提高應當是引入技術創新後隨之而來的階級斗

爭的結果,而不是技術進步本身引起的。

羅默在對利潤率下降理論進行多方面討論後認為,許多馬克思主

義者以利潤率下降理論來論證資本主義滅亡的企圖,其實都是一種錯

誤的構想。在他看來,社會變革受到複雜的政治過程的影響,而不僅僅

決定於經濟因素,更不能訴諸利潤率下降的解釋。

(三)對馬克思的價值理論(勞動價值理論和剩餘價值理論)的重

新理解(第7、8章)

這一重新理解或修正主要表現為:

放棄了微觀層次上的勞動價值決定價格的基本原則,勞動價值范

疇只是在定義巨觀層次上的社會剝削時才被保留。

放棄了有關工人只獲得基本生存資料的假定,認為工人作為一個

階級其實際消費水平取決於工人階級與資方的力量對比。

因此。工資、價格和利潤被羅默視為是由階級鬥爭和市場競爭所決

定。而馬克思主義的“價值規律”不再被理解為是勞動價值決定價格,

而是被理解為,一組給定的社會關係——如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包括雇

傭勞動關係和剝削關係——通過一組特定的經濟變數(價格、產出和利

潤等)得以實現和再生。價值規律實質上就是這樣一個社會關係體現

於商品關係的過程。

與上述理解相聯繫,雖然勞動價值範疇在作為衡量剝削的尺度時

仍然被保留,但作為衡量結果的剩餘價值率或剝削率,其所表達的不再

是微觀意義上某一工人的勞動時間在他和資本家之間的分配,而是宏

觀意義上的產品之社會分配關係,即旨在表達工人作為一個階級整體,

只能占有實質上是由其付出的社會總勞動時間的一部分。

(四)對馬克思主義的簡單再生產、擴大再生產及資本主義危機理

論進行了模型化分析(第9章)

其中在簡單再生產的模型化分析中,羅默將問題歸結為:給定某一

社會剝削率水平e,是否存在一個價格體系使經濟達到均衡,在此均

衡狀態中,每個工人在其工資約束下選擇自己的消費,同時每個資本家

在其利潤約束下選擇自己的消費。

而在擴大再生產的模型化分析中,羅默則引入了三個因素的考慮:

由失業者所形成的產業後備軍的存在,這會抑制真實工資,從而推升社

會剝削率;政府對失業者提供最低生活保障,而資金來源於對利潤的征

稅;資本家將利潤的一定比例用於儲蓄,但並不會自動地將儲蓄轉化為

投資。

在對擴大再生產進行模型化分析的基礎上,羅默討論了三種類型

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危機:

當工人就業水平非常高時,工人的談判力量使得實際工資也保持

在高水平,而資本家的利潤率則很低,則資本家沒有積累的積極性並開

始解僱工人,從而形成“利潤擠壓危機”;

而產業後備軍的出現抑制了工資水平,從而有可能導致經濟系統

的有效需求不足,從而形成“價值實現危機”或“消費不足危機”,在此情

形下,資本家的實際儲蓄與投資需求並不一致;

產業後備軍的增加必然使政府對利潤徵稅的稅率上升,當此趨勢

演進到一定的臨界點後,資本家的利潤率又可能變得很低,則資本家沒

有投資的積極性並解僱工人,從而形成“源於財政行為的危機”。

羅默在本書中的研究其最大的價值在於它的“技術性”,即以嚴密

的數理模型來重新表達馬克思經濟學的經典理論。可以說,本書在數

理分析的深度上一點也不遜於西方主流經濟學的所謂高級教程。正因

為如此,本書作者也贏得了西方主流經濟學界的承認和尊重,畢竟在

西方主流經濟學界,經濟分析的“技術性”已成為學術評價的首要標準

之一。

對於“社會科學”的研究活動來說,數學模型化是一柄“雙刃劍”,適

度的數學模型化有利於更清晰準確地表達理論,並能使學術爭論的焦

點暴露出來,從而推動研究的深入;但過度的數學模型化則有可能使學

習與研究者耗力於甚至沉迷於無謂的數學遊戲之中,而對於“社會科

學”進步具有真正實質意義的理論原創活動則有可能被延緩甚至被壓

制。如果說在今天,數學模型化在西方主流經濟學那早已經顯現出過

度化傾向的話,那么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那裡,數學模型化則剛剛才開

始顯示其重要價值。

在今天的西方主流經濟學那裡,過於強調技術性已經給其發展帶

來明顯的負面影響。首先,數學模型化已經由原來的推進研究深化之

有力手段蛻變為甄別學習研究者學術能力與水平之單純“信號”,並淪

落為主流經濟學加強自身學術壟斷地位的重要工具,憑藉這一工具主

流經濟學形成了與外界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因為你要想理解、評價或批

判主流經濟學研究成果,所需的數學訓I練成本非常之高),從而確立自

己在爭奪學術資源時相對於其他學派乃至其他學科的壟斷優勢。但

是,經濟學的實質性發展或者說外界對經濟學發展的評價,最終還是取

決於理論的原創性突破或者說對人類經濟活動理解和預測能力的進

步,而不是“從業者”們數學能力的提高;而且這種依靠信息的不對稱性

而不是對實踐的理解、預測和指導能力所建立起來的學術競爭優勢,是

難以持久的,最終會遭遇到外界社會的信任危機,今天的主流經濟學是

不是已經開始陷入了這樣的困境?

其次,過度的數學模型化的訓練或學術要求,給主流經濟學的學習

與研究者帶來了莫大的不必要負擔,使他們的人力資源配置產生了扭

曲①。這種黑板經濟學,一方面培養了大量的對經濟現實缺乏直覺和

理解力的書呆子學生,另一方面在學術界製造了大量的充滿數學技巧

的精緻的學術泡沫,而理論創造力則在其中被窒息或被淹沒了。

最後,持續、過度的技術性訓練也使學習研究者在主流經濟學面前

喪失了應有的懷疑批判精神,對之形成了盲從和迷信。這一訓練過程

有時候就是一個洗腦過程,它讓學習研究者以為只有一種真正“科學”

的經濟學——即西方主流經濟學(有些信徒乾脆就稱之為“現代經濟

學”),並且認為它已經成為一門如同自然科學一樣成熟嚴謹的學科。

而實際上,如果真的按自然科學的標準來看,經濟學仍然處在科學的前

第4章

可行的技術進步與利潤率上升理論

4.1 引言

在對利潤率下降理論進行技術上的討論之前,值得先回顧一下馬

克思在提出這一理論時的知識體系。利潤率下降理論是古典經濟學之

保護層的一個公認的部分。土地自然生產力報酬的下降推動了李嘉圖

和馬爾薩斯的理論:由於人們不得不將肥力更差的土地用於耕作,於是

地租在經濟剩餘中的比例不斷增加,而相應地作為利潤的部分不斷減

少。因此不論處於哪一種社會經濟體系,利潤率的下降是人口增長自

然的不可改變的結果。

相反,馬克思的目的是證明利潤率下降是特定的資本主義經濟運

行規律所導致的結果。就像對其他許多問題的處理一樣,他摒棄了一

般規律(也就是,那些假設可以套用於所有生產方式的規律),而試圖將

諸如利潤率下降情況定位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因此馬克思認為利潤

率下降理論是由特定的技術變革方式所驅動的,他構想這種技術變革

是資本主義經濟的產物。這一論證並未涉及利潤也會遞減的方面。雖

然在本章及下一章將表明馬克思的理論猜想是錯誤的,但是他的一般

方法論仍然成立——即任何的危機理論都應當是針對該理論所試圖描

述的特定生產方式的。而且他對於利潤不斷下降論點的質疑已經證明

是正確的。至少在迄今為止的歷史上,技術已經成功地使所有的利潤

下降學說都變得過時。

事實上,馬克思利潤率下降理論的一般性洞見如今可以被富有成

效地套用。在我們這個時代,湧現了大量新的對新李嘉圖~馬爾薩斯

利潤率下降理論的論證。我指的是所有那些認為人類的不斷進步會受

到資源限制的理論。這有很多不同的表現形式:人口增長率太高,沒有

足夠的食物滿足全世界的需求,沒有足夠的能源使我們的技術運行,污

染扼殺了我們的發展。所有這些理論有一個共同點趨勢就是把危機定

位為一種“自然”現象,所謂“自然”也就是認為危機是孤立於社會體系

控制的。這種世界觀是新古典經濟學的特色描述的必然推論,而新古典

經濟學是作為一門研究稀缺性——即如何在競爭性的項目中配置稀缺

資源——的理論(稀缺性假設把經濟問題看作是獨立於社會體系的)。

馬克思主義者並不否認人口增長、食物生產以及石油短缺是真實

存在的問題。但是依照馬克思的觀點,人們不應當認為這些問題是自

然原因造成的。事實上,換個角度看這些通常的譴責,這一平庸社會科

學家們的觀點從最壞的意義上說是技術決定論的(或庸俗唯物主義

的)。對這一問題的基本假設應該是,危機是由後資本主義社會的運行

規律所造成的。危機問題可以通過改變社會和經濟系統來解決。在這

里,我們的目的並不是要詳細地為這一觀點辯護,而是要指出當今存在

的全球能源問題的意識形態上的爭論,以及那些促使馬克思提出了其

獨特的資本主義經濟利潤率下降理論的爭論。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對

馬克思提出他的危機理論做出了意義深遠的貢獻,但是它對社會科學

的影響仍然沒有充分發揮出來。

在以下的幾章里,我們不得不花費大量的精力對馬克思所主張的

導致資本主義利潤率下降的特定機制進行批判,就某種意義上來說,這

是令人惋惜的,因為這樣的討論可能分散人們對上述馬克思主義方法

<節選內容>=論的注意力,而這一方法論又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我們有責任進行深

入的批判,因為仍然有很大一部分馬克思主義者接受這一馬克思主義

利潤率下降機制,相信它是正確的。對於那些仍然將研究與這一錯誤

理論緊密結合的學者來說,他們對資本主義危機理論的創新性研究就

會陷入困境。實際上,與資本有機構成提高理論相關的教條主義,已經

成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為研究現代資本主義社會運動規律而進行創新發

展的道路上的最大阻礙。顯然,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特有的,也是高度

發達的資本主義所特有的。新古典經濟學家在這一研究上有著自己的

盲點——無法對市場經濟環境下的失業做出令人滿意的解釋——而馬

克思主義經濟學家們則迷信資本有機構成提高與利潤率下降理論。要

取得進一步突破,至少對於馬克思主義者來說,必須先放棄這一“迷信”。

簡單來說,馬克思對利潤率下降機制的公式化推導如下:已知利潤

率丌一S/(C+y)一eV/(C+V),這裡C和y分別是不變資本和可變

資本,S是剩餘價值。因此丌=e/(k+1),其中k=C/y表示社會資本

的有機構成。如果技術變革使k增加——由於階級鬥爭、創新和競爭,

勞動會被資本所替代——那么如果e不變,隨著時間的推移丌會逐漸

減少。但是,由於技術的進步,導致工人生存必需的消費束的價格不斷

降低(以勞動價值衡量),從而使e增加,這樣就可能抵消k增加的影

響。那么,丌的下降就僅僅是一種趨勢。事實上,我們將證明k的增加

總是被e的同時增加所抵消。

從一個更加模糊、更加直觀的層面上看,利潤率下降機制是基於這

樣的觀點:利潤來自於對活勞動的剝削。技術變革用機器替代了活勞

動(資本有機構成上升)。由於供剝削的活勞動減少,剝削率就應該下

降。這一論證迴避了對技術變革所導致的剝削率變動的精確分析。

正如一些學者所指出的,沒有理由相信各種“抵消性因素”(例如工

資束價格的下降)無法抵消k的增加。&#91;例如Sweezy(1942)。&#93;而且對

於利潤率下降的討論往往沒有將利潤率的價格形式和價值形式區別開

來,後者為5/(C+y)。當運用價值利潤率時很少或者幾乎不會考慮這

樣一個問題,就是價值利潤率會隨著產出組合的變化而變化。(也就是

說,S、C、y是總價值量,是在特定的各部門產出集上總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