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革命

社會革命主要是社會形態,社會制度的根本變革,即由一種先進的社會制度代替另一種腐朽的社會制度。

社會革命

正文

進步階級推翻反動階級的統治,用先進的社會制度代替腐朽的社會制度的根本變革。“革命”一詞始見於中國古籍《周易》:“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古代中國以王者受命於天,把王者易姓、改朝換代稱為革命。近代西方資產階級政治學家把革命概念同政權的更新聯繫起來,認為革命是以政治權力的根本變革為中心的社會大變動,但他們對革命的實質的解釋大多數是唯心主義的。
社會革命的根源和條件 社會革命是階級鬥爭的最高表現,是社會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社會革命的根源在於生產力生產關係經濟基礎上層建築的矛盾。當舊的生產關係嚴重阻礙生產力的發展,舊的上層建築維護舊的經濟基礎,阻撓社會前進時,必然引起各種社會矛盾特別是階級矛盾的尖銳化,導致社會革命的發生。社會革命的爆發和勝利需要具備客觀條件和主觀條件。社會革命的客觀條件是:社會經濟和政治的發展所導致的全國性危機,由此造成的革命形勢。列寧指出:“只有當‘下層’不願照舊生活而‘上層’也不能照舊生活和統治下去的時候,革命才能獲得勝利”(《列寧選集》第4卷,第239頁)。主觀條件包括:革命階級的覺悟和組織程度的大大提高,形成革命的領導核心,能夠發動足以摧毀反動統治的強大的革命力量。無產階級革命的主觀條件的成熟集中表現為無產階級政黨的成熟,即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與本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制訂出正確的革命路線和戰略策略。
社會革命的歷史作用 社會革命是新舊社會形態更替的決定性環節,是社會運動藉以為自己開闢道路並摧毀僵化的垂死的政治形式的工具。革命的歷史作用在於改變舊的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建立新的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解放社會生產力。革命可以激發人民民眾的革命意識、革命熱情和創造才能,鼓舞他們投身於創造歷史的偉大事業。歷史上的每一次大革命,總是在一定程度上發動和鍛鍊人民民眾,發揮民眾創造歷史的主動性、積極性,推動歷史前進。馬克思說:“革命是歷史的火車頭”(《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474頁)。
社會革命的根本問題 革命要改變社會經濟制度,必然集中地表現為爭奪國家政權的政治鬥爭。政治鬥爭在社會革命中具有決定意義,列寧指出:“一切革命的根本問題是國家政權問題”(《列寧選集》第3卷,第19頁)。國家政權從反動階級手裡轉到進步階級手裡,是革命的首要的、基本的標誌。
社會革命的類型和形式 依據社會性質以及由此決定的革命對象、任務和動力,社會革命區分為不同類型:反對奴隸主階級的新興地主階級的革命,包括奴隸起義和奴隸暴動;反對封建地主階級的資產階級革命,包括農民革命和農民戰爭;無產階級的社會主義革命和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無產階級的社會主義革命是人類歷史上最深刻、最廣泛、最徹底的革命。它不是以一種私有制代替另一種私有制,一種剝削形式代替另一種剝削形式,而是徹底消滅一切私有制,消滅一切剝削制度和階級差別,最終過渡到無階級的共產主義社會。在剝削制度已被消滅的社會主義社會以及向共產主義社會轉變的過程中,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還要不斷進行改革,還會有質變,但這已不是原來意義上的革命。
社會革命的形式是多樣的,通常採取暴力革命的形式。馬克思說:“暴力是每一個孕育著新社會的舊社會的助產婆”(《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819頁)。社會革命在特定的條件下也可能採取和平發展的形式。無產階級在爭取社會主義的鬥爭中,採取何種形式,取決於具體歷史條件和客觀的革命形勢。馬克思主義十分重視社會革命的偉大作用,但並不一般地反對改良,不反對無產階級為爭取日常改良而進行的鬥爭,把改良作為革命的副產品和輔助方法。在革命時機尚未成熟時,無產階級通過改良為革命積蓄力量,利用改良為無產階級革命的總目標服務。

配圖

相關連線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