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地理學

馬克思主義地理學派的政治經濟學分析是把資本主義的地理現象解釋成是在更廣闊社會背景下以政治和經濟為主的諸多關係和作用的結果(顧朝林,1999)。 現代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活動地理格局一方面反映了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影響,另一方面也作用於社會關係的演變。 事實上,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抨擊正是建立在對社會與自然關係的基礎之上的。

主要內容

要概括出西方馬克思主義地理學的本質內容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因為它涉及的內容特別廣泛,而且在與形形色色各種批評言論的論戰之後它本身也在不斷地調整之中。但從大的框架來看,西方馬克思主義地理學的研究可以歸入下面幾個範疇。
1)政治經濟學分析
政治經濟學的科學價值在於它把價值概念確認為資本主義經濟理論的基本概念。然而,古典政治經濟學未能把價值概念的社會和歷史基礎定位在特定的社會生產關係中。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發展了價值關係藉以在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再生產中表現的中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政治經濟學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係和交換關係”(馬克思,《資本論》)。廣義的政治經濟學研究的是“人類各種社會進行生產和交換並相應地進行產品分配的條件和形式的科學”(恩格斯,《反杜林論》)。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公開承認經濟學的階級性,並且自覺地站在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的立場上研究經濟理論。馬克思主義地理學派的政治經濟學分析是把資本主義的地理現象解釋成是在更廣闊社會背景下以政治和經濟為主的諸多關係和作用的結果(顧朝林,1999)。
2)經濟危機的空間回響
概言之,政治經濟學分析認為資本的投入、積累和經濟危機在時間頻率上與區域經濟擴張和衰退的地理進程相吻合。經濟危機促使資本尋找空間轉移——用馬克思的話講,資本的積累依賴“用時間消滅空間”的動力機制(Marx,1873)。這就是說資本和區域的聯繫強度是與生產、消費和再生產空間環境的周期性過程同步的。也就是說,資本主義的地理結構實際上是一場永遠充滿建設與破壞的過程。
經濟地理空間結構與區內生產狀況密切關聯,而生產的發展,又受其自身規律的制約。在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具有明顯的周期性,這種生產的周期性變化影響著區域經濟空間結構的變化。
區域中的生產開始於區域的投資。投資者關注的是生產過程如何,為此必選擇良好勞動力條件、市場條件和資源條件的區位,以使其投資的工廠在新的區域中能夠順利地運營,產生較多的利潤。如果一個工廠在該區域中經營成功(即不斷贏利),它或以一個成功企業保留下來,或被一個大公司(包括多國公司)所吸收;若是經營失敗,則使工廠倒閉或將其經營項目轉向另一地區。工業企業的成功與失敗,影響著區域的興起與衰退。非工業化與勞動力、資本、技術諸要素組織形式發生變化,而這種變化與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危機是緊密相連的,帶來了工業和非工業增長的新地理格局和新生產效果(顧朝林,1999)。
3)結構分析方法
結果分析方法(structural approach)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出現於應該地理學界。當時,地理學家面臨的問題主要是如何進行工廠關閉或生產單位的合理化調整的決策,而不是新工廠區位選擇的決策。傳統的區位分析方法顯得無能為力,於是結構主義分析方法便應運而生。
按照結構主義觀點,企業所有決策對經濟活動空間組織均會產生重要影響。區域決策只是企業所面臨的所有決策的一方面(且為不很重要的一方面)。區位決策理論是投資理論的一部分,而投資決策又是資本積累一般理論的一部分。現代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活動地理格局一方面反映了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影響,另一方面也作用於社會關係的演變。
4)勞動地域分工理論
勞動地域分工理論源於前蘇聯經濟地理學思想。在西方學者中,馬西等人依據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實際,於20世紀80年代發表了十分有影響的成果,突出資本主義勞動地域分工所帶來的區域問題。馬西認為,經濟空間是相關經濟的社會關係差異和相互作用的產物。經濟地理學應該研究空間化的社會關係,研究勞動地域分工所引起的社會組織的空間形式,研究它們之間的控制與依賴關係。
在西方勞動地域分工研究中,多區位、多功能公司內的生產關係研究成果頗有新意。如果把公司分成三個層次:第一層次為起控制作用的公司總部;第二層次為管理機構;第三層次為管理單位。早期階段,三個層次位於同一區位。在勞動地域分工上,這些區域或為某種農業區(如產棉區)、礦業區(如產煤區),或為某類工業區如鋼鐵工業、造船工業等。區域特點為,資本擁有和控制均在該區內;區內具有不同的階級、社會群體和職業結構;根據部門特點,當地社區反映了社會階級結構的一部分(如農民集聚區、工人集聚區等)。如果把社會生產作為一個整體,不同區域(如棉花加工區、煤城、製造業城鎮)以其不同的產業活動,在勞動地域分工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5)空間的社會性
空間是地理學最基本、最核心的概念之一。無論是在普通常識還是在學術領域的定義中,地理學的特點也常常都集中於“空間”概念上(Jonston,1985)。史密斯(Smith)於1981年指出:“地理學,包括所謂的馬克思主義地理學,將實踐的空間看做為一種相對自主的事物和領域,一種單獨的生存領域。”由於馬克思主義對實證主義的空間分析持批評態度,這也使得傳統區域地理研究所用的空間觀念受到了懷疑。馬克思主義地理學的理論不同意把空間概念僅僅等同於場或者容器,因為如果這樣會使地理學家一味去考察抽象的空間形式和進程,從而脫離產生這些空間形式和過程的具體社會背景。西方馬克思主義地理學者則稱持這種空間理論者為“空間崇拜者”(spatial fetishism)(Anderson,1973)。西方馬克思主義地理學對於空間的重構試圖超越物理進程提出空間的相對概念。
6)自然-環境關係
許多人誤認為馬克思很少談及自然和環境問題。事實上,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抨擊正是建立在對社會與自然關係的基礎之上的。馬克思主義認為,自然和社會並不是各自獨立的王國,相反它們之間有著基本的相互關係,即:通過社會勞動來實現自然和社會的統一。勞動不僅把自然存在的物質凝聚到社會商品之中,而且在改變自然形式的同時也改變了人類社會自己(Marx,1887)。
“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在一定程度上揭露和批判了當代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自然關係的異化的實現以及生態危機的種種現象,並探索異化及危機的根源,將之與資本主義制度聯繫起來考察。他們認為,在當代資本主義社會中,自然並不被當作人與之和解、協調的對象,而是被當作控制或者統治的對象;技術手段被當作非人地掠奪自然的工具,這種技術同樣被用來對付人,成為對人的控制或統治的新形式,對自然的這種掠奪性態度產生了一系列的生態及社會問題。
人與自然的關係或矛盾是貫穿於人類社會發展始終的一種基本關係或矛盾,隨著科技進步及科技套用的副作用,在當代這個矛盾更加突出。“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尤其是“生態學馬克思主義者”注意到了這個問題。阿格爾闡釋了“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生態危機理論以及擺脫危機的社會變革的戰略。他的中心論點是:“歷史的變化已使原本馬克思關於只屬於工業資本主義生產領域的危機理論失去效用。今天,危機的趨勢已經轉到消費領域,即生態危機取代了經濟危機。

結語

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早在《共產黨宣言》中就將地理學與革命理論結論在一起:地理大發現為新興的資產階級開闢了新的活動地方,使正在“垂死的”資本主義社會內部的革命因素迅速發展。然而他們一定不會想到竟然會有一大批資產階級的社會理論家試圖“巧妙”地利用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框架和分析方法來解決資本主義社會自己的地理問題。但是我們必須認識到,所謂資產階級社會理論對馬克思主義的關注,不過是在西方知識界出現的挽救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諸多努力之一。當然我們應當承認:西方馬克思主義地理學的一些觀點已經從形式上接近了馬克思主義對於地理環境的認識,例如,有人提出了人們可以能動地“創造自然”,而不是把人和自然決然地割裂開來;另外也有人嘗試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探討資本主義世界的地理空間格局形成與發展過程;甚至有人主張用革命的行動消滅資本主義在空間格局上留下的陰影。從這些側面說明了馬克思主義作為洞察資本主義世界運動規律的社會理論的科學性,也可以稱得上是馬克思主義革命理論在第二戰場上的勝利。然而也有人擔心:“西方地理學出現的人本主義思潮和結構主義思潮,前者力圖以人的價值、人的自由取代地理學規律的客觀性,後者專注於社會問題,有脫離地理學主旨的危險。”甚至有人斷然認為:西方人文地理學的一個學派“馬克思主義地理學”絕不是馬克思主義地理學。中國的改革與開放已經進行了30年,“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區明顯地富裕起來”,社會極化產生和區域差異擴大,中國的地理學家能否從馬克思主義以及西方馬克思主義地理學中汲取有效營養來建立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地理學派呢?因為西方馬克思主義地理學者儘管表現了對受剝削、受歧視階層的同情,但他們作為資產階級的一部分絕不會真正為受剝削、受歧視階層創立革命理論和鼓勵革命行動,至多只是希望權力當局通過政策和法規的改變對統治手段加以改良來平息或減緩日益激烈的資本主義社會中的階級矛盾和民族衝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