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學[學科分類]

地理學[學科分類]

地理學(geography)是關於地球及其特徵、居民和現象的學問。它是研究地球表層各圈層相互作用關係,及其空間差異與變化過程的學科體系,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兩大部分。

地理學家在傳統上被視為和地圖學家(cartographers)同一類,認為兩者都研究地名與數字。雖然很多地理學家都經歷過地名學及地圖學的訓練,但兩者都不是他們的關注重點。地理學家研究眾多現象、過程、特徵以及人類和自然環境的相互關係在空間及時間上的分布。

地理學作為一個學科可以粗略分為兩個較小的領域:自然地理學及人文地理學。自然地理學調查自然環境及如何造成地形及氣候、水、土壤、植被、生命的各種現象及們它們的相互關係。人文地理學專注於人類建造的環境和空間是如何被人類製造、看待及管理以及人類如何影響其占用的空間。因為以上兩者的原因,使用不同的方法令第三領域出現,為環境地理學(environmental geography)。環境地理學在自然地理學與人文地理學的研究成果上,評價人類與自然的相互關係,並提出人類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以適應自身永續發展的安全狀態和技術(包括生產技術和制度技術)條件。

基本信息

基本介紹

《地理學》書籍《地理學》書籍

「地理」一詞最早見於中國《易經》: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地理知識的積累,逐步形成一門研究自然界和人與自然界關係的科學,分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簡單地說,地理學就是研究人與地理環境關係的學科,研究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開發和保護地球表面的自然資源,協調自然與人類的關係。

geography一詞源自希臘文geo(大地)和graphein(描述)。描述地球表面的科學。最早使用"geography"的人為埃拉托斯特尼,他此用詞來表示研究地球的學問。地理學描述和分析發生在地球表面上的自然、生物和人文現象的空間變化,探討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及其重要的區域類型。

地理學是一門古老的研究課題,曾被稱為科學之母。古代的地理學主要探索關於地球形狀、大小有關的測量方法,或對已知的區域和國家進行描述。傳統上,地理學在描述不同地區及居民間的情形時,就和歷史學密切聯繫(如希羅多德);在確定地球的大小和地區的位置時,就和天文學及哲學有聯繫(如厄拉多塞〔Eratosthenes〕和托勒密)。德國博物學者及地理學家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1769~1859),是興起現代地理學的一位關鍵人物,因為他作出了精確的測量、細心的觀察記錄以及對人文與自然特徵的重要區域類型的製圖。

地理學以往僅指地球的繪圖與勘查,今天已成為一門範圍廣泛的學科。地球表面各種現象的任何空間變化類型都受到影響自然界和人類生活的許多因素的制約,因而地理學家必須熟悉生物學、社會學及地學等學科。例如,非洲的沙漠化經常歸咎於乾旱,但研究表明,是因過度放牧、農業過度擴展和毀林燒柴而加劇的。許多現象是由其他學科的專家研究的,但地理學家的特殊任務是調查研究其分布模式、地域配合、聯結各組成部分的網路,以及其相互作用的過程。

地理學可分為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和地理信息系統三個分支。自然地理學主要研究地貌、土壤等地球表層自然現象和自然災害,土地利用與覆蓋以及生態環境與地理之間的關係。人文地理學包括歷史地理學、文化與社會地理學、人口地理學、政治地理學、經濟地理學(包括對農業、工業、貿易和運輸的研究)和城市地理學。地理信息系統則是計算機技術與現代地理學相結合的產物,採用計算機建模和模擬技術實現地理環境與過程的虛擬,以便於對地理現象直觀科學的分析,並提供決策依據。

研究對象

地理學地理學

地理學研究的是地球表面這個同人類息息相關的地理環境,地理學者曾用地理殼、景觀殼、地球表層等術語稱呼地球表面。它是地球各個層圈——大氣圈、岩石圈、水圈、相互交接的界面,具有一定的面積和厚度。在地球表面,各種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組成一個宏大的地表綜合體,它具有以下的特徵:

一方面,地球表面是由五個同心圈層組成的整體,它們分別是大氣對流層、岩石圈上部、水圈、生物圈和人類圈。

大氣對流層主要由氣態物質組成,也包括部分液態水和固體顆粒。由於對流層同地面和水面接觸,因此大氣中各種要素都受到下墊面的強烈影響;

岩石圈上部主要是由固體物質組成,包含部分氣態、液態物質和微生物,它是生物和人類所依附的場所,也是各種圈層相互影響、相互作用最集中的地方;

地理學地理學

水圈主要是由液態水組成,以海洋為主還有陸地地表水和地下水。水圈在地球表面物質和能量循環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生物圈和人類圈得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生物圈是有生命活動的圈層,包括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生物圈同大氣對流層、岩石圈上部、水圈相互交錯,組成一個巨大的複雜的自然綜合體;

人類的出現是地球表面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轉折。人類以其特有的智慧和勞動,通過社會生產和生活的各個方面對地球表面施加影響,創造了一個新世界,並發展成為一個新的層圈——人類圈。

上述各層圈所組成的地球表面這個綜合體,這是自然歷史發展的結果,各層圈的形成在實踐上亦有一定的順序:岩石圈、大氣圈和水全是無機的物質,首先出現;有機的生物圈及其相關的土壤,是在無機圈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人類則是生物圈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這種發展的動力來自於地球內部和外部力量——太陽能。

另一方面,地球表面是一個不均一的層面,存在著明顯的區域分異。造成地球表面不均一和區域分異的主要原因是太陽能在地球表面分布的不均勻性和地球內能分布的不均勻性。人類是在一定的自然地理環境中生存和發展的,因此人類的體制和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活動都存在著明顯的區域差異。比如人種的差異、生活方式的差異等等。

再有,地球表面也是在不斷變化的。在地球表面形成過程中,大陸與海洋的面積和位置幾經變遷,氣候歷經了炎熱與寒冷、濕潤與乾旱的多次交替,生物由海洋發展到陸地,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級到高級……。

自然地理的變化影響人文地理、人文地理也反作用於自然地理。特別是在現代工業化時期,人類的活動使地球表面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一方面控制或減輕了某些自然災害,另一方面諸如森林的砍伐、污染、荒漠化等情況的出現,破壞了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隨著人口的急劇增加、資源的大量消耗,人類的影響程度還在加劇。

學科特點

地理學地理學

地理學是在研究地球表面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並不斷完善理論、方法和手段。

作為研究對象的地球表面是一個多種要素相互作用的綜合體,這決定了地理學研究的綜合性特點。

它著重於研究各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關係以及地表綜合體的特徵和時、空變化規律。地理學的綜合性研究分為不同的層次,層次不同,綜合的複雜程度也不同。高層次的綜合研究,即人地相關性的研究,是地理學所特有的。

綜合性的特點決定了地理學是一個橫斷學科,它與研究地球表面某一個層圈或某一個層圈中部分要素的學科都有密切的關係,如研究大氣的大氣物理、研究岩石圈的地質學、研究人類圈的經濟學、政治學、心理學等等。地理學從這些學科中吸取有關各種要素的專門知識,反過來又為這些學科提供關於各種要素及與其它現象間聯繫的知識。

地理學地理學

地球表面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空間分布不均勻的特點,決定了地理學研究又有區域性的特點。由於不同的地區存在不同的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一種要素在一個地區呈現出的變化規律在另一個地區可能完全不同,因此研究地理區域就要剖析不同區域內部的結構,包括不同要素之間的關係及其在區域整體中的作用,區域之間的聯繫,以及它們之間發展變化的制約關係。地理區域性研究的內容包括區域內部結構和區際關係兩個方面。

地理學的區域研究根據研究對象的範圍分為三個尺度:大尺度區域著重探討全球或全大陸範圍內的分異規律和內部結構特徵,從而揭示全球或全大陸的總體特徵;中尺度區域研究是分析國家或大地區範圍內區域總體特徵和地域分異規律,以及該地區對大尺度區域分異的作用;小尺度區域是揭示局部地區區域特徵和分異規律,以及該地區對中尺度區域分異的作用。

地球表面不斷變化的特點,決定了地理學必須用動態的觀點進行研究的特點。地理學研究及注重空間的變化,也注意時間的變化。這種變化既有周期性的又有隨意性的;有長周期的,也又短周期的。

地理學地理學

用動態的觀點研究地理學,就要求把現代地理現象作為歷史發展的結果和未來發展的起點,研究不同發展時期和不同歷史階段地理現象的規律。現代地理學已經有可能對於某些區域的未來發展提出預測,並根據預測結果進行控制和管理,以滿足人們對區域發展的要求。因此。時間和空間統一的概念,在地理學研究中越來越受到重視。

地球表面的複雜性決定了地理研究方法的多樣性。現代地理研究主要採用野外考察與室內實驗、模擬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地理學的研究對象是地球表面,關於地球表面的屬性和特徵的資料主要來自於野外考察,隨著航空遙感、氣象衛星、地球資源衛星、航天技術的成果廣泛套用於地理學研究,提高了野外考察的速度和精度。地理數據的處理、各種地理現象的實驗室模擬等也迅速的發展起來,這不僅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還促進了地理學的快速發展。

發展歷程

基本概述

地理學地理學

地理學是一門既古老又年輕的學科。在其發展過程中,明顯的形成了古代地理學、近代地理學和現代地理學三個時期。

自遠古至18世紀末,是古代地理學時期,主要以描述性記載地理知識為主,而且這些記載多是片斷性的,缺乏理論體系,地理學內部尚未出現學科分化,各國的地理學基本上是在該國封閉的條件下發展起來的。

在早期,以中國和古希臘的成果最顯著。中國的《尚書·禹貢》、《管子·地員》、《山海經》、《水經注》等著作,都是世界上比較早的地理學史料。到了後期,歐洲地理大發現湧現出了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等地理探險家,他們的發現極大的推動了地理學的發展。

地理學地理學

從19世紀初到20世紀50年代,是近代地理學時期。近代地理學形成的標誌是德國洪堡德的《宇宙》和李特爾的《地學通論》兩書的問世。

近代地理學是產業革命的產物,是隨著工業社會的發展而成熟起來的。這一時期,各種學說分起、學派林立。地理學的各部門學科幾乎都在這個時期出現和建立,因此也是部門地理學蓬勃發展的時期。

地理學地理學

洪堡德為自然地理學、植物地理學奠定了基礎,以後德國的李希霍芬、法國的德馬東為自然地理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美國的戴維斯和德國的彭克分別創立了侵蝕輪迴學說和山坡平行後退理論,標誌著地貌學的建立;奧地利沃漢恩的《氣候學手冊》、俄國沃耶伊科夫的《全球氣候及俄國氣候》、德國柯本的世界氣候分類,為氣候學奠定了基礎;英國的華萊士對世界動物區劃分為動物地理學奠定了基礎;俄國道庫恰耶夫的土壤地帶學說為土壤地理學奠定了基礎;李特爾和德國的拉采爾建立了人文地理學等等。其中,人文地理學家表達了一種根深蒂固的願望:理解人類經驗的複雜性和精妙性,從而在實踐上更多地注意質量而不是數量,形容詞而不是名詞,心理學而不是經濟學。如果理想化一點,人本地理學家應該是這樣一個亞歷山大·洪堡,掌握著海量的事實——也就是名詞。但是他還必須愛好自然、能感悟自然並尋求其意義,就像他哥哥威廉·洪堡一樣。“它意味著什麼?它究竟意味著什麼”?這個問題必須永遠藏在人本主義地理學家的意識里,從而使他同時能成為一個道德家和哲學家。

從20世紀60年代至今是現代地理學時期。現代地理學是現代科學技術革命的產物,並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而發展,其標誌是地理數量方法、理論地理學的誕生和計算機製圖、地理信息系統、衛星等套用的出現。現代地理學強調地理的統一性、理論化、數量化、行為化和生態化。

地理學中方法性學科和技術性學科——地理數量方法、地圖學等,將率先獲得較多的發展;綜合性分支學科、套用性分支學科,如綜合自然地理學、城市地理學、旅遊地理學、醫學地理學、行為地理學、資源地理學、人口地理學等將有較快的發展;地理學中研究人文的趨勢將會加強,人文地理學在地理學中的比重將會增大。

古代發展

自遠古至18世紀末。這一時期的地理學是工業革命之前的農牧業社會的產物,特點如下:

①以描述性記載地理知識為主。早期的記載多是片斷性的,中晚期出現不少地理著作,但多缺乏理論體系。

②地理學內部尚未出現學科分化。早期的學者是百科式的,地理學同其他學科摻和在一起。到了晚期,文藝復興之後,主要在歐洲出現了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分化,但地理學內部的分化仍不明顯。直到19世紀,地理學才發生明顯的分化,那是近代地理學時期的事了。

③各國的地理學基本上是在該國封閉的條件下發展起來的,其內容呈現多元化。

世界幾個文明古國各自積累了有價值的地理知識,分別形成古埃及地理學、古希臘羅馬地理學、古代印度地理學、古代阿拉伯地理學和古代中國地理學。在早期,以古代中國和古希臘羅馬的成果最著。中國有《尚書·禹貢》、《管子·地員》、《山海經》等著作,古希臘羅馬有埃拉托色尼、斯特拉波和托勒密等人的著作。在中期,歐洲進入中世紀時代,地理學一度衰落了;中國的地理學則取得了可喜的進展和成果,有裴秀《禹貢地域圖》和“製圖六體”的繪圖原則、酈道元《水經注》、玄奘《大唐西域記》、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等;阿拉伯地理學在這個時期崛起,如馬蘇第、伊德里西等人的重要貢獻。在晚期,則以中國和歐洲的地理學最有成就。在中國,有鄭和“七下西洋”、羅洪先《廣輿圖》、徐霞客的遊記、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和《肇域志》、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等;在歐洲,地理大發現湧現出了C.哥倫布、V.da伽麥哲倫等地理探險家,極大地推動了地理學的發展,出現了G.墨卡托的地圖集、B.瓦倫紐斯《普通地理學》等著作和地圖。(見中國地理學史)

中世紀觀念

中世紀的歐洲是經濟、文化衰落的黑暗時代,政教合一、閉關自守的小君主國使人們的地理眼界大為縮小,統治者力圖使地理學成為基督教的奴僕,出現了地理學思想的反動。不僅古希臘、羅馬在地理方面的優秀傳統未得到繼承,而且用宗教迷信和占星術來解釋一切地理現象。如六世紀商人科斯馬斯著《基督世界地形》,以地平說代替球形說。書中以摩西的聖櫃作為地球的形狀把大地看成為扁平長方形,東西長度為南北之兩倍,四周為海洋環繞,其外又有陸地,即天堂所在。

十二世紀以後,由於十字軍東征,使歐洲人地理眼界擴寬了;封建中央集權國家的成立和教會建立大學,將古希臘、羅馬的經典著作由阿拉伯文轉譯過來;加上指南針從中國傳入,使商業航海發達起來,才使歐洲的地理作品和地圖繪製開始出現某些轉機。

從公元七世紀開始,伊斯蘭教團結了分散的阿拉伯部族,統治了中亞、西亞、北非和伊比利亞半島,巴格達成為伊斯蘭世界的學術中心。連年征戰、麥加朝覲和商業航海活動,又使伊斯蘭世界成為東西方交流的樞紐,湧現了許多偉大的穆斯林旅行家,如馬蘇第等。十進位制和羅盤就是此期由中國經印度和阿拉伯世界傳入歐洲的。

古代阿拉伯地理學的成就是不能忽視的。如921年,巴爾基蒐集了阿拉伯旅行者的氣候觀察,編成了第一本《世界氣候圖集》;稍後,馬克迪西提出將世界分成14個氣候區的方案;十一世紀早期,阿維森納觀察中亞山區,提出褶曲抬升山嶽的運動和侵蝕切割地形的均變過程。

這個時期的中國在方誌、沿革地理、域外地理、自然地理和地圖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如法顯的《法顯傳》、玄奘的《大唐西域記》,至今仍是研究中亞、印度歷史地理的重要文獻;酈道元的《水經注》至今仍為考證中國水資源和水環境演變的要著;沈括的《夢溪筆談》一書提出了河流的侵蝕、搬運和堆積作用,並用以解釋華北平原形成的原因,較西方類似的見地早四個世紀。

公元十五世紀到公元十八世紀的近古時期有兩件重大的地理事件,就是中國的鄭和“七下西洋”和西方的地理大發現。雖然,鄭和下西洋的時間比哥倫布開始的地理大發現早半個多世紀,船隊的規模、航海的技術也遠勝於哥倫布,然而其社會意義和對地理學的影響則遠不及地理大發現。

各民族之間的相互旅行探險,古已有之。但是,旅行探險同地理大發現不是一回事,說哥倫布是新大陸的發現者,正是從地理大發現這一重大社會事件出發的。

地理大發現給地理學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地理大發現期間,成功地在遠程航行中運用了羅盤,並精密地測定了經度,這種技術的改進和數據的積累導致了地圖學的革新。

16世紀初,亞皮安繪製了一個地球的心狀圖,其弟子墨卡托於1569年繪成了一幅適用於航海的等距圓柱投影世界全圖,成為第一個將整個地球表面描繪在平面上的人。在中國,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編繪的世界地圖,改變了中國學者沿用的“天圓地方”、“華夏居於寰宇之中”的舊觀念。

另外,通過15世紀末到18世紀的地理探險和發現,出現了一些學術價值較高的地理著作。德國明斯特爾的《宇宙誌》於1544年出版,被認為是地理大發現的早期代表作;德國瓦倫紐斯的《普通地理學》首次將地理學領域區分為專論和通論兩大部分,前者描述地區特徵,後者揭示全球性法則。

中國明末出現資本主義萌芽後,也在同期進行了實地考察和理論探索工作,如徐霞客的《徐霞客遊記》中已有不少成因方面的論述。但中國古代地理著述多描述性記載,缺少對地球表面整體規律的研究,這也是近代中國地理學落後的原因之一。

十五世紀20年代到十七世紀20年代,西歐出現了“文藝復興”,藝術和科學得到蓬勃發展,從而使學者能對自然界和人類活動的某些法則進行概括。當時的地理考察和發現,為哲學家和科學家提供了豐富的自然、人文及二者關係的具體素材;同時,新生的地理唯物論又給予地理學發展以難以估量的影響。17世紀法國哲學家孟德斯鳩提出的氣候決定論,18世紀德國哲學家I.康德的二元論,均成為近代地理學的方法論基礎。

總之,從15~18世紀,地理學處於由古代向近代轉變的時期。西方地理學用了三個多世紀,完成了技術革新、資料積累和建立地理唯物論的哲學基礎三方面的準備,為歐美近代地理學的建立創造了前提。中國在明末清初,亦開始了整體地表規律的探索,但由於技術手段缺乏創新、科學資料積累不夠,特別是統治者仍鼓吹天命論等,新的地理學無法興起。

近代發展

從19世紀初至20世紀50年代。近代地理學形成的標誌是德國 A.von洪堡的《宇宙》和C.李特爾的《地學通論》兩書的問世。近代地理學是產業革命的產物,並隨著工業社會的發展而成熟,其特點如下:

①它起源於德國,繼而從歐洲向全世界傳布,形成具有各國特色的近代地理學。其中成果顯著的除德國外,還有法國、英國、美國、蘇聯等(見德國地理學史、法國地理學史、英國地理學史、美國地理學史、蘇聯地理學史)。

②這是學說紛起、學派林立的時期,有一定影響的學說是:以美國E.C.森普爾、E.亨廷頓為代表的“環境決定論”, 以法國P.維達爾-白蘭士和J.白呂納為代表的“可能論”,美國H.H.巴羅斯主張的“生態調節論”,英國P.M.羅士培提出的“適應論”,美國C.O.索爾主張的“文化景觀論”,以及德國A.赫特納和美國R.哈特向為代表的“區域論”等。

③這是地理學內部大分化時期。洪堡為自然地理學、植物地理學奠定了基礎,以後德國F.von李希霍芬、法國馬東為自然地理學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美國W.M.戴維斯和德國W.彭克分別創立侵蝕輪迴學說和山坡平行後退理論,標誌著地貌學的建立;奧地利J.F.von漢恩的《氣候學手冊》、俄國А.И.沃耶伊科夫的《全球氣候及俄國氣候》和德國W.P.柯本的世界氣候分類,為氣候學奠定了基礎;英國A.R.華萊士對世界動物區劃的劃分為動物地理學奠定了基礎;俄國В.В.道庫恰耶夫的土壤地帶性學說等為土壤地理學奠定了基礎;李特爾和德國F.拉采爾建立了人文地理學;拉采爾的國家有機體說、英國H.J.麥金德的陸心說和美國I.鮑曼的民族自決論,為政治地理學奠定了基礎,等等。

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西方已開發國家的大學大量設立地理系,使地理學開始成為一個職業領域。隨著地理學的進一步發展,出現了各分支的分化,在氣象學、海洋學、土壤學等獨立發展後,一些地理學家強調區域或景觀的方向,另一些學者則推行了人文化運動,使地理學的人文分支蓬勃發展起來。20世紀30年代以後,地理學逐漸向參與經濟工作過渡,西方的套用地理學和蘇聯的建設地理學應運而生。

近代地理學在其發展過程中取得了許多成果,並形成了三種傳統和三個學派:生態傳統與環境學派、描述傳統與區域學派、綜合傳統與景觀學派。

近代地理學在發展中還取得許多重大成果。如美國莫里於19世紀中期提出第一個大氣環流模式,發表了近代海洋學的第一部著作《海洋自然地理學》;俄國道庫恰耶夫於19世紀後期提出土壤地帶性學說和自然地帶學說;美國戴維斯於19世紀末提出侵蝕輪迴學說;德國柯本從20世紀初起到30年代,提出氣候分類法和大陸氣候模式:英國麥金德先後於1904和1919年推出“陸心說”的地緣政治理論;英國赫伯森完成世界自然區劃;德國克里斯塔勒於30年代提出中心地學說;蘇聯布德科於1956年發表《地表面熱量平衡》等。

現代發展

從20世紀60年代至今。現代地理學是現代科學技術革命的產物,並隨科學技術的進步而發展,其標誌是地理數量方法、理論地理學的誕生和計算機地圖製圖、地理信息系統的出現。現代地理學的特點是:

①它發端於現今經濟和科學最為發達的美國,首先影響英國和北歐,繼而波及西歐、蘇聯、東歐、日本、中國以至全世界。代表性人物和流派為:美國W.L.加里森和E.L.厄爾曼為首的華盛頓大學派,英國R.J.喬利和P.哈格特為首的劍橋大學派,瑞典T.哈格斯特朗為首的隆德大學派。

②強調地理學的統一性。近代地理學時期部門地理學的蓬勃發展,一方面促進了地理學各分支學科研究的深入,另一方面又忽視了地理學的統一性,削弱了地理學綜合性的特點,使部門地理學的再深入研究遇到了很大困難。60年代以來,面對全球性的人口劇增、資源危機、環境污染、城市化,以及區域開發等一系列問題,都不是任何部門地理學能單獨承擔的課題。地理學自身的發展和實踐的需要,都要求它加強一體化,充分發揮地理學固有的綜合性特點。

③理論化和數量化。為加強地理學研究的綜合性特點,建設統一地理學,需要探討各種自然地理現象和人文地理現象之間的聯繫與規律,以及它們所遵循的總規律,於是理論地理學應運而生。從50年代起,系統論、控制論和資訊理論等綜合性科學方法論的興起,電子計算機和遙感技術的套用,導致地理學研究方法的革新,使野外考察與航空照片、衛星照片的調查和解譯結合起來,從單純的類型歸納向理論演繹過渡,從一般的實驗和分析向模擬實驗、分析模式化過渡,從人工製圖向自動化製圖過渡,於是地理學由定性向定量發展,出現了地理數量方法、地理信息系統等研究和套用領域。

④行為化和生態化。20世紀60年代行為科學的出現及其隨後的大發展,波及到社會、經濟、科學、文化各個方面,也波及到地理學。各種不同人群(如決策人、勞動者、消費者等)對地球表面現象的感應以及採取的相應行為是不同的,研究這些感應、行為的規律,讓地理決策和預測更符合實際情況,成為地理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從而使地理學研究行為化,並萌發出感應地理和行為地理研究。20世紀20年代在美國出現生態派地理學。

30年代中期英國學者提出生態系統概念並進行研究以後,自然地理學研究逐步形成生態化的趨勢。60年代系統論等方法論引入地理學以後,自然生態系統研究成了自然地理學研究的熱點,從而形成為新自然地理學,以及景觀生態學、疾病生態等研究領域。以後,生態化研究進入人文地理領域,城市生態系統、地域經濟系統、農業地域結構、文化生態(見文化地理學)等研究領域陸續出現。統一地理學還深入研究自然生態系統與社會生態系統之間的聯繫和轉化。(見地理學發展史)

今代地理

八十年代,由於世界範圍內人口、資源、環境和開發等問題日趨嚴重。各國地理學者廣泛地參與了三大規劃(城市規劃、區域規劃和環境規劃)的工作,並在有些方面起了主導作用。這樣,就從實踐中產生了對城市、區域和環境的綜合研究,在理論、模式和決策方面大有進展,發揮了地理學固有的綜合特點,萌發出了一系列的新分支。它們均受理論地理學和科學方法論制約,並為套用地理學提供方法和技術。

發展趨勢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各國各地區經濟開發和建設以及環境管理和保護的需要,地理學將成為一門既有堅實的基本理論、套用理論的基礎性學科,又是一門與生產實踐進一步緊密聯繫的套用性學科。學科的內容和結構也將發生變化;研究地理學基本理論的學科──理論地理學,研究地理學套用理論的學科──套用地理學,地理學中方法性學科和技術性學科──地理數量方法、地圖學、地理信息系統等,將率先獲得較大的發展;綜合性分支學科、套用性分支學科,如綜合自然地理學、經濟地理學、區域規劃學、城市地理學、旅遊地理學、醫學地理學、行為地理學、資源地理學、人口地理學等將有較快的進展;地理學研究中的人文化趨勢將會強化,人文地理學在地理學中的比重將會增大。21世紀的地理學將是一門在理論化和數量化基礎上,進一步綜合化、生態化、社會化的理論與套用並舉的兩棲科學(或稱邊緣學科)。

學科體系

分組

地理學地理學

自然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境的特徵、結構及其地域分異規律的形成和演化規律的學科,是地理學兩個基本學科中的一個。其研究對象是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環境,包括大氣對流層、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上部。所屬的分支按研究特點分為兩組:

一組是綜合性的,包括綜合自然地理學、古地理學等。

一組是部門性的,包括地貌學、氣候學、水文地理學、土壤地理學、生物地理學,還包括新近發展起來的,同其他自然學科結合而成的一些邊緣學科,如化學地理學、醫藥地理學,以及異特殊自然要素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如冰川學、凍土學等。

人文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人類各種社會經濟活動的空間結構和變化,以及與地理環境的關係的學科,是地理學兩個基本學科中的另一個。按研究對象可分為社會文化地理學、經濟地理學、政治地理學、城市地理學等分支。

社會地理學即狹義的人文地理學,包括人種地理學、人口地理學、聚落地理學、社會地理學、文化地理學等。

經濟地理學包括農業地理學、工業地理學、商業地理學、交通地理學,以及新近形成的旅遊地理學等。

政治地理學包括狹義的政治地理學和軍事地理學。

城市地理學城市聚落地理學的一部分,隸屬於社會文化地理學,經過近20年的發展,它的研究對象和內容已經超出了聚落和社會文化的範圍,成為人文地理學的一個獨立分支。

歷史地理學是研究人類歷史時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環境及其變化規律的學科,這是地理學的一個年輕的分支學科。

區域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某一區域地理環境的形成、結構、特徵和演化過程,以及區域分異規律的學科,是地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代區域地理學強調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統一,注重研究區域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的區域綜合和空間聯繫。

地圖學是研究編制和套用地圖的理論、方法和技術的學科,是一門以地圖的形式來綜合表達某一地區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識的學科。它是地理學中的技術性學科,同地理學各分支學科都有密切的聯繫,在促進地理學的發展和實際套用中歷來起著重要的作用。

理論地理學是研究各類地理現象在統一性的基礎上所遵循的總體規律的學科。其研究內容主要包括空間結構論、人地關係論和區位論等。

套用地理學是運用地理學的理論、原則和方法解決實際的社會、經濟和環境問題的學科。實際上,地理學的不少分支學科就是為了套用而發展起來的,如醫藥地理學、軍事地理學等。由於許多重大問題,比如荒漠化、環境保護、土地利用等問題的解決與研究不是一門學科所能單獨勝任的,而地理學由於是綜合性的橫斷學科,特別適於這種套用性研究。

地理地理

其它的還有數量地理學、地名學、方誌學等等。

總之,21世紀的地理學將是一門在理論化和數量化基礎上,進一步綜合化、生態化、社會化的理論與套用並舉的兩棲科學。

分支學科

地理學概述、自然地理學、地貌學、動力地貌學、構造地貌學、氣候地貌學、套用地貌學、植物地理學、動物地理學、冰川學、凍土學、古地理學、水文地理學、土壤地理學、化學地理學、綜合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經濟地理學、農業地理學、工業地理學、商業地理學、交通運輸地理學、旅遊地理學、人口地理學、人種地理學、聚落地理學、鄉村地理學、城市地理學、社會地理學、文化地理學、歷史地理學、醫學地理學、政治地理學、軍事地理學、地圖學、地名學、理論地理學、區域地理學、套用地理學、災害地理學

與自然地理學相關的基礎科學:物理學,數學,化學,天文學,生物學,考古學,地質學等。其中尤以地質學和古生物學最為重要。

與人文地理相關的基礎學科:經濟,政治,歷史等。

學科套用

地理學地理學

地理學利用各種方法和技術,直接的大地測繪尤為重要。空中攝影和人造地球衛星電子遙感技術使測量方法得到了改進。統計方法幫助對數量資料,主要是人口統計和測量數據,進行地域分析。但是繪製地圖一直是地理學家的獨特手段。

地理學有多種套用。它使人了解所生活的世界的基本特點、地區和居民的多種多樣、人與資源和自然的複雜聯繫和相互關係,以及其他國家和地區人民面臨的問題。地理學研究能解釋地球上自然、生物和人類的分布特點以及它們相互聯繫的複雜鏈條。實用地理分析對管理資源、了解環境問題、分析自然災害(如旱災、水災)和計量環境污染(城市、農業及工業廢物排放造成的污染)的分布很有助益。修建大壩和水庫造成的不良環境影響的分析特別重要。地理學家參與土地利用與住房規劃。他們還是負責研究、調查、開發或管理自然資源的國家機構和國際機構的重要力量。

簡述研究

人類認識和利用地理環境的歷史,以探討地理學的產生和發展及其規律。它是地理學的一個分支,也是自然科學史和社會科學史的一個組成部分。

研究全人類認識地理環境的歷史是世界地理學史或稱地理學發展史;研究各個地區、民族或國家地理學的發展過程,是該地區、民族或國家的地理學史。地理學發展史,可以分為古代、近代和現代三大階段。

學科分布

擁有地理學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的高校:

北京大學
北京師範大學
華東師範大學

擁有地理學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的高校(不含已擁有地理學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的高校):

自然地理學 南京大學,蘭州大學
人文地理學 中山大學
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 南京師範大學,武漢大學

在歷史學科下設有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歷史地理學的高校(不含已擁有歷史學或地理學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的高校):

復旦大學

陝西師範大學

研究特點

地理學是在研究地球表面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並不斷完善其理論、方法和手段。它具有下述特點。

綜合性

作為研究對象的地球表面是一個多種要素相互作用的綜合體,決定了地理學研究的綜合性特點。地理學研究地球表面,不限於研究其各個要素,更重要的是把它作為統一的整體,綜合地研究其組成要素及它們的空間組合。它著重研究各種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關係以及地表綜合體的特徵和時、空變化規律。當然,由於地球表面的複雜性,可以對某一要素進行部門的研究,但這種研究是在地理學綜合性的基礎上進行的。因此,地理學的部門學科與一些相鄰學科雖然有著共同的研究對象,但在研究目的、內容和方法上是不相同的。地理學的部門學科之所以成為地理學的一部分,不僅在其研究的客體是地球表面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而且在方法論上有著共同的基礎──綜合性。因此,地理學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

地理學的綜合性研究分為不同的層次:兩個要素相互關係(如氣候和水文的關係,或土壤和植物的關係等)的綜合研究,是低層次的綜合性研究;多個要素相互關係(如地貌、水文、氣候、植被和土壤的關係,或聚落、城市、交通、政治等關係)的綜合研究,是中層次的綜合性研究;地球表面全部要素(包括自然、經濟、政治、社會文化)之間相互關係的綜合研究,是高層次的綜合性研究。層次不同,綜合的複雜程度也不同,層次越高複雜程度越大,綜合的難度也越大。低層次、中層次的綜合研究分別形成地理學的一些分支學科(如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等),這些綜合研究不是地理學所獨有的,生態學、社會學等學科也進行綜合性研究。但是,高層次的綜合研究,即人地相關性的研究,則是地理學所特有的。

綜合性的特點決定了地理學的性質是一個橫斷學科。它與研究地球表面某一個圈層或某一個圈層中部分要素的學科,如研究大氣圈的大氣科學,研究水圈的水文科學,研究岩石圈的地質學,研究生物圈的生命科學,研究人類圈中社會經濟、政治、文化、人口等要素的經濟學、政治學、文化學、人口學,以至心理學、行為科學等,都有密切關係。地理學從這些學科吸取有關各種要素的專門知識,反過來又為這些學科提供關於各種要素及與其他現象間空間聯繫的知識。事實上,許多研究地球表面某一圈層或某一圈層中部分要素的學科是從地理學中分化發展而成的,如水文科學、海洋科學等。

區域性

地球表面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空間分布不均一的特點,決定了地理學研究的區域性特點。由於不同的地區存在不同的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一種要素在一個地區呈現出的變化規律性在另一個地區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研究地理區域就要剖析不同區域內部的結構(各種成分之間、各部分之間的關係)。地理學區域性研究內容,包括區域內部結構和區際關係兩個方面。這兩方面相統一的研究任務,其他學科是難以擔當的,所以很多地理學者認為:區域研究“是地理學研究的核心”。

地理學的區域研究根據研究對象的範圍分為 3個尺度:大尺度區域研究著重探討全球或全大陸範圍內的分異規律和內部結構特徵;小尺度區域研究是揭示局部地區區域特徵和分異規律,以及該地區對中尺度區域分異的作用。

動態性 地球表面不斷變化的特徵,決定了地理學須以動態觀點進行研究的特點。地理學研究既注重空間的變化,也注意時間的變化。地理現象無論是自然的或人文的,都是不斷變化的。這種變化有周期性的,也有非周期性的;有長周期的,也有短周期的。用動態的觀點研究地理學,要求把現代地理現象作為歷史發展的結果和未來發展的起點,要求研究不同發展時期和不同歷史階段地理現象的發生、發展及其演變規律。這不僅是地理學本身發展的需要,而且也是地理學在國家建設、區域開發中發揮作用的需要。特別是現代地理學已經有可能對於某些區域的未來發展提出預測,並根據預測結果進行控制和管理,以便滿足人們對區域發展的要求。因此,時間和空間統一的觀念,在地理學研究中越來越受到重視。

方法的多樣性

地球表面的複雜性決定了地理學研究方法的多樣性。現代地理學研究主要採用野外考察與室內實驗、模擬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地理學的研究對象是地球表面,關於地球表面的屬性和特徵,大部分數據和第一手資料主要來自野外考察,隨著航空遙感技術的飛速發展,氣象衛星、地球資源衛星、航天技術的成果廣泛套用於地理學,提高了野外考察的速度和精度。地理定位研究、室內實驗分析和地理數據的電子計算機處理、各種地理現象的實驗室模擬(包括物理模型模擬和電子計算機模擬)等迅速開展起來,不僅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還取得了大量過去所沒有的資料和數據,促進了地理學的發展。

研究方法

綜述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地理學研究方法不斷發展變化。地理學研究始於觀察。19世紀以前,以定性描述為主的地理考察、地理探險和與之相聯繫的地圖是地理學研究的基本手段和方法。19世紀德國A.von洪堡把自然界作為互相聯繫、互相影響的一個整體,對不同地域不同環境的現象進行比較研究,創立地理比較法。當初的地理比較法僅限於直觀的地理比較,即通過地理考察蒐集大量第一手資料,直接進行或採用地圖方法進行地理要素之間或區域地理特徵之間的分析對比,形成對地理環境的認識。此後,與抽象概括和數量表達有關的許多新方法逐步引入地理學研究,以代替單純描述性的方法,促進了地理學研究方法的革新。主要有地理定位研究、數學方法、遙感方法、系統方法和模擬法等。新方法的使用促使地理學由純粹的定性研究逐步走向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由靜態研究走向動態研究,由單純的資料累積走向機制探討,乃至趨勢分析,使地理學步入現代科學的行列。

定位研究

最早出現於19世紀40年代,但其真正發展是從20世紀中期開始,隨著更加深入地認識地理環境,開展了若干實驗研究。地理學研究的對象是一個極為廣闊的空間,在時間上和地區上又處在不斷的變化之中,憑藉簡單的手工工具和視力觀察很難觸及它們的本質。建立定位實驗研究,可以得到長期、連續、可靠的地理信息,以此進行較深層次的理論解釋。(見地理定位研究)

數學方法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開始引進地理學研究。龐大複雜的研究對象和簡單的研究方法及手段成為地理學發展緩慢的一個重要原因。引用數學、物理等學科的精確方法和新技術成為地理學界的願望和長期努力的目標。數學方法可使地理學變得比較嚴謹、精確和完善。數學嚴密的公理體系、數學思維和數學結構,對於地理學具有理論和實踐意義。地理學利用它們來解釋地理現象及其變化,用定量指標來表達地理結構,提高了地理學研究的嚴謹性、系統性和精確度,並由此產生了地理數量方法。電子計算機的套用使大量的地理信息能及時、準確地得到處理。利用電子計算機整理資料,要求地理資料規範化、數值化,但地理學的數字資料還不夠充分、精確度不高。因此,採用數學方法並不意味著可以輕視傳統方法,兩者是互為補充、相輔相成的。

遙感方法

1961年蘇聯人造地球衛星拍攝了地球表面像片。衛星圖像已經成為地理學研究的一個很普及的工具。遙感方法從根本上改變了過去的地理考察方法和憑藉人力的簡單觀察,在廣度和深度上擴大了視野,獲得的地理信息數量大大增加。

系統方法

在地理學中的廣泛套用是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的。由於系統論的出現而產生了地理系統概念。地理學位於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交接點上,由許多相對獨立而又相互聯繫的一些分支學科所組成,因此綜合研究地理系統顯得尤其重要。系統方法為這種研究提供了重要手段。

模擬方法

種類很多,地理學多套用數學和物理模擬。它的意義在於條理化、簡化、概括所研究的事物和過程,以深入探明其本質和活動規律。在地理學中已建立了很多模型,如自然綜合體、生產綜合體、城市、土地利用、人口分布、運輸流等。但也不是所有的事物和過程都能用模型加以確切的表示,甚至有時建立模型時的簡化會歪曲事物和過程的本來面目,故在建立模型時應加以注意。

地理學家

中國

(1)古代地理學家:

人文地理 中國古代地理學家眾多,體現在旅遊、方誌、建築、測量測繪、天文學等多個方面。例如:酈道元、沈括、徐霞客、張衡、一行、南宮說、郭守敬、裴秀、徐光啟、樂史、羅洪先、賈耽、朱思本、晏謨、王士性、何秋濤、嚴如煜、顧炎武、徐繼畲、楊守敬、於欽。

另外有一些人物,也對古代地理學發展產生了重大作用,例如:張騫父子、班超父子、法顯(晉代高僧)、玄奘(唐代高僧)、鄭和等。

(2)近代地理學家:

中國近現代地理學發展迅速,湧現出一批著名地理學家。20世紀的100年,是中國地理學從常識型向科學型轉變的100年;是中國地理學從表象描述為主向深層認識為主的100年;也是中國地理學更加融入國家建設和經濟發展的100年。

原《地理知識》編輯部從1985年起,開闢了”當代中國地理學家專訪” 欄目,採訪和記錄我國老一輩地理學家的治學之道和所從事的事業。2002年,學苑出版社將部分內容整理出版了《中國現代地理學家的足跡》(劉紀遠主編)。該書列舉了中國老一輩地理學家的生平事跡,包括:

20世紀我國第一位地理學家—— 張相文

我國地理學界的表率—— 竺可楨教授

芻議竺可楨成功之路——以他的代表作為例

征途處處樂無垠——自然地理學家 林超教授

中國綜合自然地理區劃的奠基者—— 黃秉維院士的道路與奉獻

第三次衝鋒——訪人口地理學家 胡煥庸教授

雪後青松更蒼勁——訪人文地理學家 李旭旦教授

情滿山海——中科院院士地理學泰斗 任美鍔的故事

三個第一流——訪區域地理學家 李春芬教授

獻身地理科學堅持理論研究——訪經濟地理學家 曹廷藩教授

無止境的實踐與探索——記中國國情研究專家 周立三院士

業精於勤鍥而不捨——訪地圖製圖學家 曾世英教授

開創中國地理學史研究的新篇章——訪地理學史專家 王成組教授

中國現代冰川學的開拓者——訪冰川學家 施雅風院士

從沿革地理學向歷史地理學的飛躍——訪現代歷史地理學家 史念海教授

足跡——訪北京歷史地理學家 侯仁之院士

中國新生代古地理研究的帶頭人——訪古地理學家 周廷儒院士

在地理學上默默耕耘——記自然地理學家 羅開富教授

一位地理學家的求索——訪遙感地理學家 陳述彭院士

為了中國地理學的騰飛——訪經濟地理學家 吳傳鈞院士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訪歷史地理學家 譚其驤院士

為發展我國政治地理學作貢獻——訪政治地理學家 鮑覺民教授

經艱險跋涉考察邊疆地理——訪邊疆地理學家 嚴德一教授

溯源而進——訪地理學理論與實踐專家 沈玉昌教授

良師益友——記地貌學家 王乃梁教授

編輯甘苦一夕談——訪著名地理編輯學家 高泳源教授

從學者到所長——訪氣候學家 左大康教授

我國環境科學研究的先行者——記環境學家 劉培桐教授

沼澤學領域裡探索——訪沼澤學家 黃錫疇教授

願作沙漠科學事業的鋪路石——記沙漠學家 朱震達教授

獻身環境科學的戰士——訪環境學家 章申院士

外國及中國

斐迪南·麥哲倫(全名費迪南德·麥哲倫,葡萄牙語:Fernão de Magalhães;西班牙語Fernando de Magallanes)他為西班牙政府效力探險。1519年-1521年率領船隊首次環航地球,死於菲律賓的部族衝突中。雖然他沒有親自環球,他船上的水手在他死後繼續向西航行,回到歐洲。證實了地球是圓形的說法。

埃拉托斯特尼(276BC - 194BC) - 計算地球大小。

托勒密(c.90–c.168) - 編譯希臘及羅馬知識而成著作《地理學》(Geographia)。

酈道元(466-527)- 《水經注》的作者,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地理學家之一。

沈括(1031-1095)-北宋科學家、地理學家,《夢溪筆談》的作者。

吉哈德斯·墨卡托(Gerardus Mercator) (1512-1594) - 創新的地圖學家製作了麥卡托投影法。

徐霞客(1587-1641)- 中國明朝著名旅行家及地理學家,以《徐霞客遊記》聞名於世。其遊記為後人提供了豐富的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的歷史資料。

亞歷山大·馮·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1769–1859) - 被視為現代地理學之父之一,出版了《宇宙》(Kosmos)及創立了地理學的分支。

卡爾·李特爾(Carl Ritter) (1779-1859) - 被視為現代地理學之父之一。穩占柏林洪堡大學(Humboldt University of Berlin)的第一把交椅。

阿諾德·亨利·蓋奧特(Arnold Henry Guyot) (1807-1884) - 在冰川結構、冰川運動,特別是快速冰流(ice flow)的高度認識享譽盛名。

菲利克斯·菲利普·卡尼茨(Felix Philipp Kanitz)(1829-1904)奧匈帝國地理學家,以地理筆記而聞名。

威廉·莫里斯·戴維斯(William Morris Davis) (1850-1934) - 美國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的地理學家,地貌學家,氣象學家和地質學家,被稱為美國地理學之父。他是侵蝕循環(cycle of erosion)的發展者。美國地理學家協會(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的創始人。

韋達素灶士(Paul Vidal de la Blache) (1845-1918) - 法國地質政治學學校創辦人及提出人文地理學原則。

麥金德爵士 (1861-1947)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的共同創辦人,之後幫助創立了英國地理協會(Geographical Association)、雷丁大學(Reading University),並成為英國地理協會會長,《歷史的地理樞紐》(The Geographical Pivot of History)及心臟地帶(Heartland)理論作者。

阿爾弗萊德·韋伯(Alfred Weber)(1868—1958)-德國的經濟地理學家,海德堡大學(University of Heidelberg)教授,提出了最少花費中心的經濟地理學理論。

瓦爾特·克里斯塔勒(1893-1969) - 人文地理學家及中心地理論發明者。

威廉·戈登·伊斯特(William Gordon East)(1902-1998)-英國劍橋大學(Cambridge University)的著名地理學家及地理學作家,主要研究政治地理學。

達比(1909~ )Darby,Sir Henry Clifford,英國歷史地理學家。長期研究英國區域歷史地理,認為地理景觀演變是歷史地理學研究的問題之一。著有《中世紀沼澤地》、《1800年以前的英國歷史地理》和《英國歷史地理新編》等。

托爾斯頓·哈格斯特朗(Tolsten Hagerstrand)(1916-2004)-瑞典地理學家,隆德大學(Lund University)教授,以研究人口遷徙和時間空間分布而著名。

段義孚(Yi-Fu Tuan) (1930-) -美籍華人學者,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 - Madison)教授,開展人性地理學(Humanistic Geography)作為一個學科。他有很多地理以外的人性方面著作,其中《逃避主義》,《支配與喜好》,《無邊的恐懼》,《割裂的世界與自我》等在中國較受歡迎。

羅格·湯林森(Roger Tomlinson)(1933- )-英國地理學家,GIS之父。在加拿大麥吉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以及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的科研學習期間他逐漸提出了地理信息系統的概念。後為加拿大政府工作,並在倫敦大學學院作為名譽講師。

朱利安·沃爾帕特(Julian Wolpert)(1933- )-著名地理政策學家和城市規劃專家,美國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教授。

大衛.哈維(David Harvey) (1935-) -馬克思主義地理學(Marxist geography)家,《空間及城市地理學理論》作者,英國布里斯托大學(University of Bristol)教授。

阿蘭·威爾遜(Alan Wilson)(1939-)-英國著名數學家、社會學家和地理學家,以研究空間分析和地理統計學而聞名,原利茲大學(Leeds University)副校長,倫敦大學學院教授。

麥可·弗蘭克斯·古特柴爾德(Michael F. Goodchild) (1944-) -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的著名地理學教授,著名地理信息系統學者及在2003年獲頒皇家地理學會(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創會獎項,最早系統總結地理信息系統的人。NCGIA主任,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社會行為學顧問委員會主席。

奈傑爾思瑞夫特(Nigel Thrift) (1949-) -非表象理論(non-representational theory)發起人,人文地理學家,英國華威大學(University of Warwick)的副校長。

阿蘭·馬可恩徹(Alan MacEachren)(1952- )-著名地理信息系統學者及計算機學者,史丹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客座教授,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 University Park)終身教授,在地理數據可視化領域為國際知名專家,美國計算機協會,電子和電氣工程師協會,英國、加拿大和美國的地圖製圖學會以及美國國家科學院的成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