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工商銀行“始終帶有政治意義”,初時是作為孫中山和華僑聯絡的一種機構,創始資本絕大部分是由前“仁社”一些在滬、港的社員提供,其次是在香港和上海的前同盟會會員中應招,再次來自北美華僑。香港華商銀行亦曾大力支援廣東革命政府。
華南財團和內地同行間在重大問題上是相互幫助和支持的,如國外匯兌便利國際貿易,調劑中外金融,關係綦重。華商銀行界一開始即注意及此,而以香港、上海二埠營業最為發達,遭致洋商銀行之忌,不斷加以阻撓,釀成風波。1924年6月,香港華商銀行因虧累閉歇,渣打、正金等外商銀行因外匯關係,均被虧欠巨款。香港各外商銀行遂利用此機會通過新章,藉故排擠華資銀行,使之不能再做外匯業務。香港華資銀行一致抗議,上海銀行公會致電香港華人銀行公會,對其“深表同情,願為後盾,務望堅持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