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Society for Community Organization )也叫香港小區組織協會(社協),是一個推動民權發展的組織。社協於七十年代由多位致力發展小區組織工作的教會人士創立,經費主要來自海外教會、公益金及個人捐獻。香港繁榮背後,隱藏著不少被遺忘的社群,包括:籠屋及板間房居民、公屋困難戶、失業人士、在職老人、露宿者、新移民家庭等等,他們的公民權利均得不到全面保障。
社協深信人人皆享有平等參與發展的機會。透過小區組織策略,讓市民明白個人權利的保障是建基於合理平等的社會。社協組織無助的社群,讓他們了解自身權益,力求改善不公平的社會制度。透過數以百計的社會行動,不但令參與者重建自信與尊嚴,更令他們團結成為推動改革不公平社會制度的力量。
社協堅持“人人平等”、“倡導民權”、“實踐公義”三大原則,推動民權工作,發展相關工作計畫。在未來歲月里,社協會堅守信念,與基層市民攜手捍衛人權法治,共同開拓仁愛和公義的社會!
成立背景
六、七十年代期間,香港社會剛屬起步階段,政府在民生各方面皆未有制訂長遠政策,社會問題頻生。不少社會問題及事件也是通過集市民團結力量來達到改善;單是社協已組織過百次的行動,協助居民爭取其應有權益。然而,爭取行動多屬事件性介入,缺乏深層的意識培育,公民意識薄弱。
及至八十年代,隨著政府政策不斷改善和確立,社協意識到若要提升居民的公民意識,建立公民社會,引進民權教育方為長遠抗爭之良策。再者,由於早年已預期九七回歸對香港社會造成具大衝擊,惟香港公民權益推廣工作卻甚為落後,為著在過渡期前造好準備工作,推動人權的保障,期望在法律制度、政府施政,以及公民在日常生活各方面的人權均得以被確認、尊重和諾實。
創辦
這個協會上世紀70年代由多位教會人士創辦,是一個推動民權的倡導性組織(以下簡稱社協),以保障籠屋以及板間房居民、公屋困難戶、失業人士、在職老人、街頭露宿者和新移民家庭的公民權利為己任。
宗旨
就業權方面,社協跟進就業問題個案、定期提供就業資訊和查詢,協助在職老人及家庭成立組織,向立法會和政府部門爭取老人退休金,要求設立最低工資和工時,防止年齡歧視。
房屋權方面,社協組織籠屋居民(多為單身老人、精神病患者、失業人士以及刑釋人員)通過社會行動,成功地推動政府修改多項有關法案,使這些邊緣人群的住房條件得以改善。
社協還關注香港近十萬中港分離家庭的狀況。由於政策限制,內地人士赴港探親審批等候時間很長。社協組織這些家庭向港府反映情況,每年處理上千宗單程證及居留權個案及諮詢,通過訴訟使3千多名兒童得以留港和家人團聚,並成功地使社會關注大陸來港無證兒童和家人的團聚和教育權利。
此外,社協還幫助大陸新移民成立互助會。根據社協資料,每年有三萬港人和內地人士結婚。社協認為,其配偶和子女來港後,在就業和入學方面受到政策歧視。社協除提供有關諮詢外,還成立了社區學習中心,為新移民婦女及兒童提供學習機會,同時敦促政府取消歧視性法律和政策條款。
患者權益也是社協的工作領域。通過跟進民事訴訟和醫療申述個案,社協致力於在醫患關係中推動保障病人的知情權、選擇權、隱私權和投訴權。
在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方面,社協在1988年和十多個民間團體成立香港人權聯委會,爭取落實國際人權公約及倡議法律改革,推動香港成立法定的人權委員會,改進香港的人權狀況。此外,社協還關注港人在內地的人權保障問題,並提供跨境法律援助,促使兩地政府對在大陸經商的港人涉案設立通報機制。
工作範圍
就業權利
跟進二百多個就業問題個案,並定期提供就業信息及查詢服務
協助在職老人及二百多個家庭成立組織,向立法會及政府部門爭取老人退休金及要求設立最低工時及最低工資,並立法防止年齡歧視
在1998年及1999年就居住於公屋及私人樓宇的在職老人展開研究調查
在2000年進行中年及青年就業危機調查
房屋權利
提供千多次房屋諮詢服務
跟進426個申請公屋個案
328個家庭成功獲配公屋、分戶或調遷
協助單身人士及板間房居民爭取改善房屋政策
就露宿者的問題進行調查,並組織他們向政府要求改善措施及服務
家庭團聚權利
社協每年處理近千宗單程證個案及諮詢服務
居留權訴訟勝訴,三千多名兒童可留港與父母團聚
多年來仍致力爭取由港府審批單程證
免受歧視權利
每年處理近千有關房屋、教育、就業等諮詢及轉介
組織新移民青少年,反映教育權利不受保障的問題,並成功爭取教育署為15歲以上的新來港學童登記找學校
舉辦夏令營,促進新來港兒童與本港出生兒童的共融
招募義工成立小區學習中心,為新移民婦女及學童提供學習機會,亦促進社會共融。
病人權益
病人權益協會在98年共處理186宗投訴,2000年已上升至377宗
現共跟進近40宗民事訴訟及醫療申訴
港人在國內的人權保障
社協共跟進近50個在內地被扣押的港人個案,並提供法律諮詢及轉介報務
組織家屬及被扣港人反映內地部門侵犯港人權益的問題
提交申訴書到聯合國消除酷刑委員會反映港人在國內面對不人道及酷刑的問題
進行小區教育,舉辦中國刑法課程,讓市民認識在國內的自身權益
促使特區政府成立中港通報機制及力倡兩地訂立司法互助協定
生活保障權
協助365個個案解決經濟困難
就低收入家庭的成因進行研究,並向政府作出建議
協助近千名老人成立老人權益聯盟,組織聯盟內的老人爭取改善老人綜援、退休保障及其它福利制度
公民權利及政治權利
跟進數十個人權個案及近百個人權問題的查詢
蒐集政府涉嫌侵犯公民權益的個案提出司法覆核,以修訂法例和有關政策
就各國際公約定期向聯合國各委員會報香港的人權狀況
參與香港人權委員會,討論本地人權相關的社會議題,倡議改善投訴機制,反映民間對人權的意見
到各中學舉辦專題講座,教育青少年認識人權公約及了解社會問題
就各項有關人權的社會議題撰文發表意見
活動
2008仲夏,香港小區組織協會將聯同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合辦“活在西九系列:西九樓計色”的大型展覽。將一幢座落於桂林街55至57號的1949年落成的戰後唐樓,共6個住宅單位、天台及大廈地下百樂茶餐廳(即是新亞書院創校原址側)展示深水的“樓、計、色”,旨在立體地呈現小區面貌。
我們希望將這個有機的小區個體,其活力、生命、能量,透過多媒體的展覽方法真實地表達出來。“豐富多采”並不足以概括描繪深水這個充滿生命力的小區,其歷史、建築、文化、人物、故事、精神等多方面共同建構了這個瑰麗的小區。因此,我們透過展覽影像和研討會,從中體驗到這裡文化多元、層次有序、歷史厚度以及可貴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