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國銀行大廈

香港中國銀行大廈

中銀大廈是中銀香港的總部,位於香港中西區金鐘花園道1號。是香港最現代化的建築之一,由貝聿銘建築師事務所設計。於1985年4月18日破土動工,由熊谷組總承建,在1989年竣工,8月取得入伙紙,1990年5月17日正式啟用。原址為美利樓。大廈為香港第3高的建築物,僅次於國際金融中心及中環廣場,全球排名則位居第12位。外型像竹子的“節節高升”,象徵著力量、生機、茁壯和銳意進取的精神;基座的麻石外牆代表長城,代表中國。

基本信息

簡介

香港中國銀行大廈 香港中國銀行大廈

香港中銀大廈自1982年底開始規劃設計,至1990年3月19日銀行喬遷開始營業,歷時8年有餘,大廈基地面積約8400平方米,是一塊四周被高架道路“縛綁”著的侷促土地。要滿足樓地板面積需求,要在高樓林立的香港中環區“出人頭地”,唯有向高空發展,這就是如今315米的主要原因之一。

地理環境

香港中銀大廈坐落於香港維多利亞港附近,中環花園道1號,是中國銀行香港總部所在地。

建築介紹

結構

香港中國銀行大廈 香港中國銀行大廈

樓高加上當地颱風季節強勁的風力,使得建築物的結構系統需要非比尋常的解決方式,結構工程師羅伯森,這位ENR雜誌1989年的風雲人物,向貝氏建議採用合成的超強結構體,即以鋼組構成盒狀,內灌注混凝土,以之做為抗風力暨承重的主幹。

底部

中銀大廈有個三層樓高的石質墩座其上是玻璃帷幕牆樓層,這點是貝氏作品的特例,通常貝氏設計的高樓,由底至頂通體只有一個建材,墩座是因應基地的斜坡而設計,同時希望藉著厚重的石材,增強穩定的感覺,墩座部分的窗框呈“冂”形,在窗底加一橫石,而非四邊連續呈口字形,相同的窗框出現於好萊塢的藝人經紀中心;石柱頂端的四方菱形白色石飾,則可在巴黎的羅浮宮整建與北京香山飯店見到;

頂部

第十七樓與七十樓的遮陽設施,同樣地曾用在華盛頓國家藝廊東廂與達拉斯梅耶生音樂廳;大廈南大門兩側的燈座,使人想到了台中東海大學校區內的類似設計,這些“似曾相識”的建築語彙與元素乃是經過歷練的設計結晶,凡能經得起考驗的,就是歷久彌新的設計,這就是貝氏作品雋永的原因。

設計方案

仔細觀察中銀大廈,會發現許多貝氏作品慣用的設計,以平面為例,中銀大廈是一個正方平面,對角劃成4組三角形,每組三角形的高度不同,節節高升,使得各個立面在嚴謹的幾何規範內變化多端,至於平面的概念,可以溯至1973年的馬德里大廈,馬德里大廈亦是以方正的正面做多邊的分割,分析其組合,乃係兩個平等四邊形的變化。

樓層定位

中銀大廈整棟大樓以三樓門市,17樓高級職員專用餐廳兼宴客廳與頂端70層的“七重廳”等處最受矚目。

兩層樓高的營業空間恢宏,以石材為室內主要建材更增加其氣派,位在該層中央直達第17樓的內庭,其在詢問服務台上方的天花處形成一個金字塔,令人聯想到巴黎羅浮宮整建案的設計,同樣是金字塔造型,兩者有著不同的空間意義,羅浮宮一案是由玻璃形成一個罩覆的實體空間,中銀大廈是在一個實體空間中塑出虛負的空間。貝氏極為知名的華盛頓藝廊東廂,在東西兩廊間的廣場,有數個小金字塔錯落地分布在噴泉,這些小金字塔是以其雕塑性來豐富景觀代間,同時為兩廊之間的地下通道採光,若追根究底貝氏採用的最早之金字塔造型,是擬建於劍橋的甘迺迪紀念圖書館,該案因為基地未獲解決而夭折,這四個案子的金字塔尺度大為殊異,共同點是皆具有採光的功能。

香港中國銀行大廈 香港中國銀行大廈

17樓是第一個有斜面屋頂的樓屋,斜面達7層樓高,在北側的休閒廳,透過玻璃天窗可以仰視到大廈的上部樓層,自中庭可以俯看到營業大廳,空間的流暢性在此再現得淋漓盡致。

70樓的“七重廳”是舉辦盛大宴會的場所,大廳中有張可坐24人的大桌,兩側有數組沙發,南側是備餐間,儲藏室及男、女廁所,整層就是一個大房間,加上高斜的玻璃屋頂,尺度巨偉,通常建物的頂屋是機械房,貝氏卻將香港中銀大廈機械房安排在69樓,在其上層創造一個充滿陽光的玻璃廳,引進陽光,引進風光,將人們對空間的感覺引進至高的層次,令人衷心地佩服建築師的氣魄,這是貝氏一貫的設計手法——結合陽光與空間。

清洗維護

玻璃帷幕牆需要定期清洗,中銀大廈的造型獨特,清潔維護需要特殊的設計配合,因為建築物沒有平台,清潔工作檯得儲藏在18、31、44和69樓的機械房內,操作時,工作檯得由特別設計的窗門出入,斜面的部分,與噴泉地大廈的方法相同,在斜面周邊設計軌道以架設工作檯,受大斜撐構體的影響,垂直的窗欞不是連續的,工作檯的掛勾特別加長以增加安全性,一幢建築施工完成並不意味結束,日久天長的維護工作隨著業主遷入而開始,建築師有責任藉著良好的設計為業主考慮,中銀大廈是一個典範。

配套設施

大廈東西兩側各有一個庭園,園中有流水、瀑布、奇石與樹木、流水順著地勢潺潺而下。水在此具有雙重意義,實質方面,水聲可以消滅周圍高架道路的交通噪音,另一方面水流生生不息,隱喻財源廣進,象徵為銀行帶來佳運,西南解處聳立朱銘的“和諧相處”銅塑,對著的兩個個巨大青銅像在灰色的花崗岩襯托下,甚是搶眼,銅塑的位置正是到香港觀光勝地山頂纜車站的必經之處,就整個敷地計畫而言,頗有點睛之妙,貝氏從事敷地計畫,未若香港一般的慣常方式將建築蓋滿整個基地,而用心地在東西兩側規劃了庭園,為人擠樓擁的香港創造了精緻的室外空間,誠乃可貴之舉。

建設時間

香港中銀大廈由享譽盛名的美籍華裔建築師貝聿銘設計,著名結構師Leslie E. Robertson擔任結構設計。中銀大廈自1982年底開始規劃設計,1985年4月破土動工,到1990年5月大廈正式開幕。

Robertson向貝聿銘建議採用合成的超強結構體,即以鋼組構成盒狀,內灌注混凝土,做為抗風力暨承重的主幹。整座大樓採用由八片平面支撐和五根型鋼混凝土柱所組成的混合結構“大型立體支撐體系”,此鋼砼結構立體支撐體系,從而有效地改進了結構的性能。

建築特色

建築意念

香港中國銀行大廈 香港中國銀行大廈

大樓地上70層,地下4層,總建築面積12.9萬平方米。樓高315米,加頂上兩桿的高度共有367.4米,建成時為香港最高的建築物,也是世界第五高建築物。其設計靈感源自竹子的“節節高升”,以平面為例,大樓是一個正方平面,對角劃成4組三角形,每組三角形的高度不同,如同節節上升的竹子,象徵著力量、生機、茁壯和銳意進取的精神,對於銀行而言,其中的含意也不言而喻。其建築特點是將中國的傳統建築意念和現代的先進建築科技結合起來,由四個不同高度結晶體般的三角柱身組成,呈多面棱形,好比璀璨生輝的水晶體,在陽光照射下呈現出不同色彩。這座大廈在建造時也是備受挫折。迷信風水的香港人認為它是不吉之物,因為大廈尖削的外形像個三棱的刀,會切去陰陽之間微妙的平衡,殃及尖角對應的鄰居,這引起了許多反對之聲。為此,中國銀行香港分行和貝聿銘花了很多時間與港英當局的有關部門交涉,終於使設計施工得以順利進行。最後,在這場暗含著兩國、兩個世界級大師的同城較量中,貝聿銘以完善的建築造型,節省了1/3的鋼材、造價比滙豐便宜幾億美元的業績,占據了上風。

建築技巧

香港中國銀行大廈 香港中國銀行大廈

整座大樓採用由八片平面支撐和五根型鋼混凝土柱所組成的混合結構“大型立體支撐體系”,此一混凝土--鋼結構立體支撐體系,在改進結構性能方面具有如下獨到之處:

1.採用幾何不變的軸力代替幾何可變的彎曲桿系,來抵抗水平荷載,更加經濟有效。

2.利用多片平面支撐的組合,形成一個立體支撐體系,使立體支撐在承擔全部水平荷載的同時,還承擔了高樓的幾乎全部的重力,從而進一步增強了立體支撐抵抗傾覆力矩的能力。

3.將抵抗傾覆力矩用的抗壓和抗拉豎桿件,布置在建築方形平面的四個角,從而在抵抗任何方向的水平力時,均具有最大的抗力矩的力偶臂。

4.利用立體支撐及各支撐平面內的鋼柱和斜桿,將各樓層重力荷載傳遞至角柱,加大了樓層重力荷載作為抵抗傾覆力矩平衡重的力偶臂,從而提高了作為平衡重的有效性。 曾經為香港設計中銀大廈的著名美籍華裔建築師貝聿銘,獲美國政府頒發“史密斯松尼安古柏惠特全國設計終身成就獎”,以表彰他在建築設計領域的傑出成就。貝聿銘將於本月10日前往白宮接受該獎項。

現年86歲的貝聿銘在獲知得獎後接受《華盛頓郵報》訪問,表示他事業上的第一個“貴人”是遇刺美國總統甘迺迪的夫人傑奎琳。據了解,傑奎琳在1964年選中當時仍然寂寂無聞的貝聿銘,讓他設計甘迺迪總統圖書館,從而一夜成名。

社會回響

意見分歧

設計金字塔被辱罵

金字塔成功建成背後的辛酸

貝聿銘最具爭議性的設計,是巴黎羅浮宮拿破崙廣場的透明金字塔。他曾表示,事件簡直演變成一場“災難”,他在巴黎街頭遭到辱罵、被法國媒體譏諷為“貝法老”、公眾還表示“巴黎不要金字塔”。他在採訪中承認自己受到了傷害,而且在公眾批評下幾乎失去所有顧客。直至1988年,他在新建成的金字塔內獲密特朗總統頒發榮譽勳章。後來,金字塔和艾菲爾鐵塔一樣,成為了巴黎的標誌。

設計初衷

世貿重建敬而遠之

據了解,貝聿銘於1982年獲邀設計香港中國銀行大廈。他表示接受這份委託,是因為他父親曾是這家銀行分行的負責人。中銀大廈於1990年落成後,成為他作品中最高的建築物,也象徵著他事業的巔峰,他同時宣布退休。

貝聿銘認為,時下大眾喜愛的是刺激、時髦的事物,而非偉大的建築。對於美國最具爭議性的世貿中心重建計畫,他表示會像避開死亡一樣,對其敬而遠之。

而貝聿銘的堂妹、灣仔區議會主席林貝聿嘉則表示,堂兄貝聿銘對獲得該獎感到興奮。她說,中國人在美國得到大獎,是中國人的驕傲,對於家族當中能有堂兄獲得傑出成就,感到榮幸。同時,林貝聿嘉估計堂兄會再次到港,而家鄉蘇州博物館新館設計將可能是貝聿銘的“封筆之作”。

貝聿銘1917年出生於廣州,童年時隨任中國銀行香港分行總經理的父親來往於香港及上海。1935年,貝聿銘到美國求學,入讀麻省理工學院及哈佛大學,獲建築碩士。畢業後,他在美國從事建築設計達60年。他的設計風格優美與氣魄兼具,科技、人性與文化融匯,注重自然採光,被譽為現代建築設計大師。

貝聿銘曾9次獲頒美國建築師學會設計獎,以及普里茨克建築獎和法國榮譽勳章。而他此次即將獲頒的終身成就獎,是專門獎勵那些在當代實用設計領域中,作出重大和深遠貢獻的人士。

旅遊信息

門票

免門票費

開放時間

觀光層開放時間:周一-周五9:00-18:00,周六9:00-13:00,周日及公眾假期不開放。

交通信息

捷運

 可乘坐捷運港島線、荃灣線至金鐘站下車,B出口步行至金鐘道,向西步行5分鐘即可。

電車

 可乘坐電車“銅鑼灣-屈地街”、”跑馬地-堅尼地城”、“北角-屈地街”、“筲箕灣-堅尼地城”、“筲箕灣-上環”至紅棉道下車即可。
票價:成人票2.3港元,兒童及老人票1.2港元。前門上車,後門下車,下車刷卡。運行時間6:00-24:00。

公車

 可乘坐公交 5B、5X、37A、90、90C、97、373A、905、N619、1、5、5S、10、11、15、25、26、75、101、104、113、690、914、930至 中銀大廈(金鐘道)站下車即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