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廠路
香廠路在天橋西面,先農壇的北面,現在的人對這一帶已經沒有什麼過多的印象,而在北京城的歷史進程中,這一帶卻記載了一個有價值的章節。此地相傳為明朝的廢園,清朝末年曾經臨時移廠甸的商場於此,開闢南北新華街的馬路,工程未竣,廠甸無法舉行,臨時遷移到香廠舉行。從此香廠每年正月,商販聚棚,叢集於此。民國之初,新世界、遊藝園等相繼在這裡開設,一時間成為北京首先引進西方文明的地區。張恨水審定的《老北京旅行指南》中說:“民國七八年間,新世界、遊藝園等相繼開設,一時頓呈繁華氣象……”
過去寬闊的馬路,今天走在這裡已經是顯得擁擠與狹窄,歲月已經將曾經的繁華與榮耀洗滌的沒有一絲蹤影,在仁壽路的一個十字路口,偶見一個保存完好的樓,讓我幾乎被它的驚艷痴迷了,古色古香的窗戶,古樸的樓梯……
“新政”延續
清朝末年,慈禧太后從西安迴鑾之後,當時的現實迫使她考慮如何接近西方和學習西方。她聘請留學歸來的女官,研究西方,開始實行新政。當然其中也涉及到了市政建設,比如翻修馬路,興建新的住宅等。這種對北京市市政建設的改革首先從今天的宣武區香廠路一帶開始。《光緒順天府志》中說“香廠,有永安橋。萬明寺,元水浙庵也,其後門亦在虎坊橋大街。”由此推算,香廠的範圍很廣,遠遠超過今天的香廠路,《京都市政匯覽》中記載“南抵先農壇,北至虎坊橋大街(今天的珠市口西大街),西達虎坊路,東盡留學路區,區為十四路,經緯縱橫,各建馬路絡繹興修,以利交通……”這是一百年前香廠地區的範圍。辛亥革命爆發之後,香廠路地區的建設沒有終止,北洋政府建立時,繼續在這裡“延續引進西方文明的建設”。1914年北洋政府在北平成立了“京都市政公所”,進行市政建設。《京都市政匯覽》中記載“當查香廠地區雖偏處西南,而自前朝之季已為新正游觀之區,一時士女駢集,較之廠甸或因過之,且可驗位置之適宜,人心之趨向,遂於民國三年悉之計畫著手進行。”
當時的《市政通告》還記載,當時的香廠有個“中央廣場”,清理廣場,拔掉了大量木橛……張恨水的一些小說里,提到過這個廣場。現在在天橋劇場前的廣場,是模仿重新修建的這個廣場。
當時的北洋政府還翻修了宣武門到正陽門、還有前門大街、西珠市口一帶的馬路,這原來是宣統二年(1910年)的計畫,開闢香廠地區,是繼續了清朝末年的市政思路,同時還帶動了南城周邊地區的市政建設。香廠地區的建設,大約進行了4年,不僅鋪裝了地面,修整了便道,安裝了新的馬路牙子,兩側的新式建築也相繼建成。
短暫輝煌
1915年9月上旬,在先農壇舉行了國貨展覽會,為期10天,為了這個令人注目的國貨展覽會,特地修建了東門和北門,北門出去就是香廠地區。“四部汽碾連夜工作,北壇門內外,亦將道路修墊平坦,遊人車馬往來,無不稱便。”(《市政通話》1915年)1915年京都市政公所在香廠路建立仁民醫院,1916年11月開診,因房屋糾紛於1917年5月停診,於是暫時借外城官醫院和西醫診察所開診。
1917年香廠路和萬明路交界處建起了四層的新世界商場,遊人在這裡可以看電影,聽歌曲,看雜耍和曲藝,還可以吃東西……這種模仿上海大世界遊藝場的做法,作為當時西方文明的象徵,轟動了北京,香廠路一帶車水馬龍,遊人如織。
1918年在現在的友誼醫院的位置上建起了城南遊藝園,香廠路一帶確實迎來了它最輝煌的時期。附近開起了西菜館和百貨商場,每天晚上都是熙熙攘攘,摩肩接踵……但不久在新世界遊樂場四層有個遊客自殺墜地身亡,城南遊藝園也出現劇場倒塌砸死觀眾的事情……一時間非議四起,怨聲載道。那一帶的遊樂場立刻蕭條。1927年北伐戰爭結束,國民政府南遷,香廠新市區的開發也就有頭無尾地不了了之,從此成為一條安靜的馬路,而關於它曾經是清朝末年和民國初年引進西方文明的橋頭堡的典故便被人們慢慢忘卻。
街市遺痕
市政公所決定建設香廠一帶之後,立刻修建了香廠路、華嚴路、永安路、大川路、留學路、永定路、虎坊路、阡兒路等14條馬路,這幾條馬路現在也是主要的幹線。萬明路因為萬明寺而得名,就是元朝的水浙庵,明朝的萬
歷年間重修,改稱萬明
寺。民國時期拆除,改為萬明路。萬明路與香廠路交界東側為新世界遊藝園。新世界遊藝園為曹錕的四姨太太等人出資,完全仿造上海大世界的布局,由英國包工包料,建築的外形像一條輪船。經營也是入園一次購票,進門後隨意玩耍,票價為30枚銅圓。開業以後,立刻轟動了當時的北京城,一時間車水馬龍,遊人如織。新世界的斜對面就是著名的東方飯店,當時為三層樓,它的北側應該是已經消失的寶吉路,現在那裡至今還遺留的一些二層樓的民居,多為那個時代的建築。據記載萬明路上還有鄉村飯店和新豐樓等,現已無遺蹟。北京最早的出租汽車公司——小小汽車行,也在此。
仁民路原來叫香廠南坡,因有仁民醫院得名,《京都市政匯覽》中說:仁民醫院建於“民國四年,本公所鑒於市內貧民日眾,遇有疾病,醫藥維艱,而公立醫院尚待擴充,愛即擇香廠官地,著手建築,籌建京都仁民醫院。”而後演化為市立第一醫院。還有附近的華嚴路,因為華嚴寺而得名,仁壽路因為仁壽寺而得名,香仁路因為在香廠路和仁民路之間而得名,華仁路因為在華嚴路和仁民路之間而得名……今天走到那裡還能夠找到仁民醫院的舊址,在大門的上端還能夠看到隱約的醫院名字的痕跡。
板章路因為附近的板章胡同而得名,《順天時報叢談》載“自城南遊藝園至第一舞台之南北馬路,亦系最近開闢者,因其地原有板章胡同,故命名為板章路,沿此路而南兩旁商店林立,多為新式建築,可謂為北京最新之商埠。該路一帶飯莊、飯館極多,其次化妝品公司、綢緞莊,最近又新辟落子館等……”從現在路兩邊的老建築上,依然能夠想像當年的繁華與喧鬧。
獨特標本
香廠地區的開發與改造,成為清末民初街巷建設的範例。當時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之時,歐美各國忙於戰爭,無暇顧及中國,民國初年出現了相對平穩的和平時期,北京的城市建設有了一個相對的發展時期。從新型的住宅區和新型的公共建築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當時北京建築受西方建築影響的痕跡,除了香廠地區,還有北京飯店、前門火車站等,聘請西方的城市設計師,購買汽壓機、汽碾等先進工程機器,使用它們鋪設街道,進行城市建設。
當時香廠地區被譽為“模範市區”,“查香廠地面,雖偏處西南,而自前朝之季,已為新正遊覽之區。一時士女駢集,較之廠甸或且過之,是可驗位置之適宜,人心之趨向,遂於民國三年,悉心計畫,著手進行,計南抵先農壇,北至虎坊橋大街,西達虎坊路,東盡留學路,區為十四路,經緯縱橫,各建馬路,絡繹興修,以利交通。其區內舊有街道尚未修理,則分年賡續行之。路旁基地,編列號次,招商租領,凡有建築,規定年限,限制程式,以示美觀,約計放出各地,迄今四載,已占全數之九,而次第建築,在八年度底均可竣工,揆之開放初意,尚屬相符,邇年以來,商市漸盛,南部一帶民居頹敗,公所亦擬從事收用再行暫拓……”
現在雖然已經過去90餘年,但無論是從城市建設還是市場開發的角度上,香廠地區的改造與建設仍然不失為北京城市建設歷史上一個有著獨特價值的標本。
名曰香廠實則臭的難聞
清末年間,香廠一帶地勢低洼,溝塘遍布。在香廠一帶的中心地段,是一個巨大的水泡子。水泡子周圍多有做皮毛、漂染生意的作坊,這些作坊流出的廢水,全都排入了水泡子中。每至夏季,水泡子蚊蠅成堆,臭氣熏天,空氣中瀰漫著晾曬皮毛的腥臭,路人無不掩鼻急匆而過。張江裁先生在他的《次溪野錄》中對香廠有過準確的描述:“香廠在天橋之西,民國以後的人,就不懂得什麼叫香廠。街巷屢由變更,前門大街以西,早已沒有這個香廠兒名稱了。四十年前,所謂香廠,其界地亦甚混合,由天橋兒以西,牛血胡同以南(今改為留學路),凡空地未經蓋房者,大概其全叫香廠兒。當初是否有製造香料的廠子,設於附近,無從考查。只知道該處臭氣衝天,跟金魚池迤西一樣。外城舊例,凡空地必蓄死水,附近之居民,或是熟皮子,或是開染坊,利用死水坑子,以營其業,名曰香廠,實則臭的難聞。”“逛廠甸”
自清以來,每年正月初一在海王村廠甸琉璃窯舊址的空地上,都舉行大規模廟會活動。每當此時,人頭涌動,熙熙攘攘,盛況空前,場面壯觀。老百姓把參與這種活動叫做“逛廠甸”。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因開始修築南北新華街道路,將明溝改砌成暗溝,並在溝西擴建高等師範學堂、溝東新建五城中學堂,於宣統元年(1909年),當局將一年一度的廠甸廟會,暫時遷移到香廠一帶的空曠隙地舉行。經過填壑整地,清除垃圾,廟會在香廠一帶連續三年如期舉行。廟會結束後,還存留不少攤商與伶人支搭的寮棚,經商唱戲,使寂靜空廖的香廠地區,初顯市容之景,給後來的市政當局開發香廠地區創造了基本的條件。南城香
南城香廠曾是京城新市區萬明路從北到南東西兩側修建的多幢西洋式二層建築,是1914年京都市政公所招商引資,推行現代城市規劃“新市區”的重要建築遺存,大多是由外國建築師設計的商住樓。這些樓都是二層磚木結構,平券門窗多加壁柱。上為木桁架仰合瓦頂,前加檐口女兒牆。樓梯在店內,底層為商店,二層為輔助用房。
萬明路北口路西的商住樓平面呈凹型,臨街二層又挑出了陽台,陽台下渦牛腿呈倒梯形,線腳細緻,上面的圖形富有西洋韻律的變化,呈現出那時的建築特點。這組建築的最北端曾是京城“八大樓”之一的新豐樓飯莊。
“模範市區”
庚子年(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京畿人民飽受塗炭。從西安躲避戰亂的慈禧太后迴鑾北京之後,為緩和國內日益尖銳的矛盾,迫使她不得不開始考慮了解和接近西方,推行了一系列“新政”的舉措。其中在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明令各省開辦學堂,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廢除科舉考試,同時鼓勵發展工商業,籌辦工廠,開展市政建設。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拓修正陽門至永定門一段馬路,除原有石道外,更換成碎石路面。北洋政府建立後,“新政”的一些內容繼續得到了實施。1914年成立京都市政公所,開闢“模範市區”,又叫“新市區”。在《京都市政匯覽》記載:“……公所因之益覺模範市區難置緩圖。當查看香廠地區雖偏處西南,而自前朝之季已為新政游觀之區,一時士女姘集,較之廠甸或因過之,且可驗位置之適宜,人心之趨向,遂於民國三年悉之計畫著手進行。”在這種情況下,香廠一帶的空地和胡同,就成為開發“新市區”的落腳點。在這一地區先後開闢縱橫經緯十四條馬路,將土地招商投標承租,一時租地蓋房者甚為踴躍,建築了很多西式樓房,並在萬明路與香廠路交叉路口———園盤中心,設立北京最早的交通警察崗和電燈柱。
新豐樓
萬明路從北到南東西兩側修建的多幢西洋式二層建築,是1914年京都市政公所招商引資,推行現代城市規劃“新市區”的重要建築遺存,大多是由外國建築師設計的商住樓。這些樓都是二層磚木結構,平券門窗多加壁柱。上為木桁架仰合瓦頂,前加檐口女兒牆。樓梯在店內,底層為商店,二層為輔助用房。萬明路北口路西的商住樓平面呈凹型,臨街二層又挑出了陽台,陽台下渦牛腿呈倒梯形,線腳細緻,上面的圖形富有西洋韻律的變化,呈現出那時的建築特點。這組建築的最北端曾是京城“八大樓”之一的新豐樓飯莊。新豐樓飯莊以經營“油爆肚絲”、“餑餑烤鴨”、“杏仁元宵”和“素麵湯”馳名京師,是清末民初有名的新式山東菜館。它的“乾蒸點”、“面糟呈鴨肝”、“烏魚蛋”、“油淋雞”、“糟蒸鴨子”等素負盛名。特別是它的“白菜燒紫鮑”堪稱京城裡的一絕:操作時選用優質的小紫鮑,旺蒸煮後,打成花衣刀,選用白菜心,用吊湯扒制而成。味香菜鮮顏色亮,口感嫩潤,別有風味。
今天天橋劇場前的廣場就是模仿當年的香廠中央廣場修建的
上世紀二十年代,時任北洋政府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第一科科長的魯迅先生,也常常光顧新豐樓飯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