餶餷

zha),山東方言之一,目前城鄉大眾化的名稱是“餃子”,過去也有水餃、扁食、粉角等叫法。 到底叫“餶飿”確切還是叫“餶餷”確切,不得而知。 所以,除夕夜“交子時”吃餶餷,也就順理成章地成了吃“交子”。

(gǔ zha),山東方言之一,目前城鄉大眾化的名稱是“餃子”,過去也有水餃、扁食、粉角等叫法。
其製作方法是以水和面,下劑擀皮,包入餡料,捏成半月形或元寶形,開水煮後食用。餃子作為食品由來已久。1972年新疆吐魯番出土的唐代墓葬食品中就有餃子。明清至今餃子都是黃河流域廣大地區的節令食品,也是民間常食和地方小吃。最負盛名的有山東的狀元餃子;河南的金絲穿元寶(麵條、餃子同煮);四川的鐘水餃等,近年西安還創製了“餃子宴”。
它原叫“餶飿(duò)”。宋朝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載有“旋切細料餶兒”。宋代周密《武林舊事·市食》載有“鵪鶉餶飿兒”。現在膠東一帶老百姓還保留著“餶飿”的叫法。民間一說,因古時有農婦在案板上咕咕咚咚剁餡,小兒問母親“咕剁”什麼,母親順口回答“包咕剁你吃”。小兒於是知道母親包的這種好吃的東西叫“咕剁”,後來逐漸演化成書面名稱“餶飿”。到底叫“餶飿”確切還是叫“餶餷”確切,不得而知。
餶餷為什麼叫餶餷,已不可查考;而餶餷演變為餃子,卻是有書本依據和現實依據的。徐珂《清稗類鈔》中記載:“其在正月,則元日至五日為破五,舊例食水餃子五日……”。北方農村大多春節吃餃子是除夕夜、正月初一早、正月初二早各一頓餃子。除夕夜的團圓餃子最為重要。除夕晚飯後,一個家族的男人們要湊在一起放鞭炮,舉行迎祖先至家中過年的儀式,各家隨即在大門兩旁貼一“攔門檔”,以防再有邪魔鬼祟闖入;家庭主婦及女子們就和面剁餡包餃子,並務必將些金屬硬幣包在其中。明朝劉若愚在《明宮史·火集》中就有記載:“(餃子)暗包銀錢於內,得之者以卜一歲之吉。”看來這種習俗已流傳很久了。大約夜間12點,即舊式計時法里的“交子時”,即放鞭、燒紙、下餃子,祭奠天地及各路神靈,祭奠祖先,然後闔家老少吃餃子。所以,除夕夜“交子時”吃餶餷,也就順理成章地成了吃“交子”。我國自宋真宗趙恆鹹平年間紙鈔稱為“交子”,人們為避免二者混淆,自然就把這種食品寫為“餃子”了。
現今無論是城裡還是鄉下,無論富裕的還是貧寒的,吃頓餶餷都是家常便飯,餶餷的內在質量也是今非昔比的。這要感謝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