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蚜蠅科

食蚜蠅科

食蚜蠅科,英文俗稱syrphidflies或flowerflies。形似蜂,腹節上常有黃黑相間的斑紋。R脈與M脈間有一游離的偽脈(spuriousvein)。幼蟲體平滑或有圓錐突起及剛毛;捕食性種類的體前端尖,後端平截;糞食性種類的腹末有長的呼吸管。成蟲通常在陽光下取食花蜜和花粉;飛翔時能在空中靜止不移又忽然突進。腐食性和糞食性的幼蟲生活在杇木、糞便和腐敗動植物體中;捕食性種類取食蚜蟲、介殼蟲、粉虱和葉蟬等。常見種類:纖腰巴食蚜蠅BacchamaculataWalker。

基本信息

科學分類

食蚜蠅科食蚜蠅科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節肢動物門 Arthropoda

綱: 昆蟲綱 Insecta

目: 雙翅目 Diptera

總科: 食蚜蠅總科 Syrphoidea

科: 食蚜蠅科 Syrphidae

分布區域

食蚜蠅科,全世界已知5000種,其中分布於新熱帶界的種類最多,約占總數的1/3;新北界和古北界次之;中國已知300餘種。此外,已知食蚜蠅的古化石昆蟲70餘種,大部隸屬於黑蚜蠅亞科(Chilosiinae)和食蚜蠅亞科(Syrphinae)。

形態特徵

食蚜蠅科食蚜蠅科

頭部新月片不顯著,顏多少突伸;翅r4+5與m1+2間有偽脈,常具鮮明色斑的蠅類。形似,腹節上常有黃黑相間的斑紋。 R 脈與 M 脈間有一游離的偽脈( spurious vein )。幼蟲體平滑或有圓錐突起及剛毛;捕食性種類的體前端尖,後端平截;糞食性種類的腹末有長的呼吸管。

成蟲體小型到大型,個別種類體長可達40毫米。體寬或纖細,光滑或具毛,體色單一暗色或常具黃、橙、灰白等鮮艷色彩的斑紋,某些種類則有等金屬色,外觀似蜂。頭部大。雄性眼合生,雌性眼離生,也有兩性均離生。新月片缺如或不清楚。

顏變異很大,或正中突起,或下半部略向前突,或自觸角以下向前呈圓錐形突出,或向下延伸。觸角3節,芒位於第3節背側,或觸角很長,向前直伸,芒位於第3節末端,稱端芒;芒裸或羽狀。一般喙短,少數種類喙特別細長,幾與體長相等。胸部一般無剛毛。

翅大,翅脈在r4+5脈與m1+2脈之間有一條褶皺狀或骨化的偽脈,極少數種類缺如,偽脈是識別本科昆蟲的主要特徵。足簡單或特化。部狹長、扁寬或棒棍狀,至少可見4節,一般可見5~6節,末端數節形成尾器,雄性中一般不對稱,扭轉、背面不易見。

卵一般產在蚜群中的為白色,長形,卵殼具網狀飾紋。幼蟲11節,無頭,呼吸系兩端氣門式及後氣門式。幼蟲常有4種類型。

①半球型:體突出,表面具刻紋,後氣門式,如蟻穴蚜蠅屬;

②短尾型:體圓筒形,後呼吸管短,在後氣門周圍簇生羽狀毛,如粗股蚜蠅屬;

③鼠尾型:圓筒形,尾端有一根長呼吸管,能伸縮自如,伸出水面呼吸,如長尾裸芒蚜蠅;

④食蚜型:前端尖細,後端粗大,腹面平坦,體表粗糙多褶襞,如食蚜蠅屬。

生態特徵

食蚜蠅科食蚜蠅科

食蚜蠅科食蚜蠅成蟲早春出現,春夏季盛發,性喜陽光,常飛舞花間草叢或芳香植物上,取食花粉花蜜,並傳播花粉,時或吸取樹汁。成蟲飛翔力強,常翱翔空中,或振動雙翅在空中停留不動,或突然作直線高速飛行而後盤鏇徘徊。食蚜蠅本身無螫刺或叮咬能力,但常有各種擬態,在體型、色澤上常摹仿黃蜂蜜蜂,且能仿效蜂類作螫刺動作。如體大、被毛、具黃黑斑紋的Criorhina屬摹仿熊蜂,蟻穴蚜蠅亞科的某些種類摹仿蜜蜂。

食蚜蠅科成蟲通常在陽光下取食花蜜和花粉;飛翔時能在空中靜止不移又忽然突進。腐食性和糞食性的幼蟲生活在杇木、糞便和腐敗動植物體中;捕食性種類取食蚜蟲、介殼蟲、粉虱和葉蟬等。

食蚜蠅科幼蟲生活習性複雜,因此,口器隨種類而異,鼠尾型的種類口器缺如,在木材中生活的種類口器發達,食蚜蠅屬的口器則特化成刺吸式。

①腐食性:幼蟲以腐敗的動植物為食,如Myiolepta屬幼蟲生活於腐蝕的樹木中,並在其中越冬,也有部分幼蟲生活於污水中。此外,某些類群的幼蟲生活在其他昆蟲的巢內,如蜂蚜蠅屬生活在蜜蜂、胡蜂巢中,吞食已死的幼蟲和蛹;蟻穴蚜蠅屬幼蟲則生活在蟻類及白蟻巢中,以其排泄物為食。

食蚜蠅科食蚜蠅科

②植食性:如Mesogramma屬幼蟲能鑽入植物木質部中生活,而擬蜂蚜蠅屬和球蚜蠅屬的幼蟲則為害植物的球莖,如水仙擬蜂蚜蠅為害水仙屬及其近緣植物的球莖,灰條球蚜蠅和瘤莖球蚜蠅在歐洲為害洋蔥,在英國為害水仙屬。

③捕食性:食蚜蠅亞科的絕大部分種類的幼蟲均系捕食性,且多以捕食蚜蟲為主,如食蚜蠅屬、細腹蚜蠅屬、鼓額蚜蠅屬、小蚜蠅屬等幼蟲均能捕食大量蚜蟲、介殼蟲、粉虱、葉蟬、薊馬、鱗翅目小幼蟲等,為這些害蟲的有效天敵。

食蚜蠅科成蟲羽化後必須取食花粉才能發育繁殖,否則卵巢不能發育。許多種類的成蟲在露天或樹林中飛翔交配,交配時間僅1~2秒鐘。雌蟲產卵於蚜群中或其附近,以便幼蟲孵化後即能得到充足的食料。有時也產卵於葉上或莖部。

食蚜蠅科每一雌蟲產卵數百至千餘粒不等。幼蟲孵出後立即能捕食周圍的蚜蟲。某些種類的成熟幼蟲有遷移現象。一般以幼蟲或蛹在土中、石下、枯枝落葉下越冬,少數以成蟲越冬。華北地區年發生4~5代,南方地區年發生5~7代,也有1年發生1~2代的。通常從產卵到成蟲羽化需16~28天。夏季卵期2~3天,幼蟲期與蛹期幾乎相等,約6~7天。

發育研究

食蚜蠅科食蚜蠅科

食蚜蠅大部分種類的幼蟲是蚜科、蚧科等同翅目害蟲的天敵,在生物防治上是一支有效的力量。成蟲在取食花蜜、花粉的同時傳播花粉,對農業有益。

食蚜蠅科是雙翅目物種最豐富的類群之一,到目前為止,世界上已經發現的食蚜蠅有200餘屬5000多種。食蚜蠅分布廣泛,是進行生物學生態學及仿生學研究不可多得的實驗材料,也是系統學和進化生物學的重要研究材料。但是食蚜蠅科的分類系統一直比較混亂,

各類群的親緣關係不明確,特別是高級階元的系統發育研究還十分少見。 本研究對食蚜蠅科14族32屬45種樣品的線粒體基因組12srDNA、16s rDNA片段以及核基因組28s rDNA片段進行了序列測定,根據所得分子數據並結合Genbank已發表的同源序列數據構建了分子系統樹,從分子水平上研究了食蚜蠅科族級階元的系統發育關係,並探討了一些有爭議類群的分類地位。
綜述了食蚜蠅科的分類系統及其研究進展。未能正確地區分出食蚜蠅類昆蟲,將當時已知的大約37種食蚜蠅歸入家蠅屬Musca中。Fabricius首次建立的食蚜蠅屬Syrphus包括了當時已知的大部分食蚜蠅種類和一些非食蚜蠅種類 ,一些真正的食蚜蠅仍保留在家蠅屬Musca及其它屬中。MosesHarris是第1位將食蚜蠅與雙翅目其它類群分開的學者。

Latreille首次建立食蚜蠅科Syrphiae。Falln以“Syrphici”作為食蚜蠅科的科名,現代食蚜蠅科的名稱“Syrphidae”由Leach提出。目前 ,多數學者認為食蚜蠅科隸屬於雙翅目的環裂亞目Cyclorrhapha、無縫組Aschiza ,頭蠅科Pipunculidae是其姊妹群,二者構成食蚜蠅總科Syrphiodea。

食蚜蠅科食蚜蠅科

在分類系統方面,Rondani首次將食蚜蠅科分為5個亞科。Lioy第1次依據幼蟲攝食習性將食蚜蠅劃分為 5個群 (group),並對Eristaliti群進行了再劃分。Schiner依據徑中橫脈 (r m)的位置將食蚜蠅科分為 2個類群,將食蚜蠅科分為 8個亞科。Williston將食蚜蠅科劃分為3個亞科,包括14族。

Verrall在Schiner和Williston系統的基礎上,。提出分7個亞科的分類系統,這一系統得到其後學者的認可和引用,如Efflatoun、Brunetti、Ferguson等。Bezzi也引用Verrall的系統,但以齒腿蚜蠅亞科Merodontinae取代。

食蚜蠅科Syrphidae的建立林奈氏將當時已知的大約 3 7種的食蚜蠅都歸入家蠅屬Musca ,而未能將其正確的分出。Fabricius 1 775年建立了食蚜蠅屬Syrphus,包括了當時已知的大部分食蚜蠅種類,但也包括了一些非食蚜蠅種類,還有一些真正的食蚜蠅卻被歸入家蠅屬Musca及其它屬中。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