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梗概
《飛越布穀鳥巢》是作家肯·克西發表於1962年的小說,小說以瘋人院意指美國式的社會體制,反體制意味濃烈。經移
![飛越布穀鳥巢](/img/1/4cd/cGcq5CNwQzLwAzLwA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作者情況
今天的美國文學愛好者也許連肯·克西(KenKesey)這個名字都沒有聽說過。
![飛越布穀鳥巢](/img/1/4cd/cGcq5CNwQzLwAzLwA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但是在20世紀60年代初,他可是繼50年代“垮掉的一代”後震動過不少美國青年的一代小說家。據外電報導,這位作家因患肝癌已於11月10日去世。在某種意義上,這也許意味著上世紀60年代美國青年對“順從”表示“消極對抗”的時代終於塵埃落定。
克西1935年出生,幼年隨開牛奶場的祖父母在俄勒岡生活。因摔跤成績出眾,他被“保送”進俄勒岡大學並享有獎學金。但他頭腦絕非不發達。在俄大時即開始投稿發表小說。後又進有名的史丹福大學寫作班,因思想新潮、文風詭異,與較保守的導師沃萊士·斯特格納(亦一著名作家)多有牴牾。寫作班未畢業,克西的第一部長篇小說,也是他的代表作《飛越布穀鳥巢》(1962年)已由著名的維金出版社出版。此書後陸續被改編為話劇,在百老匯盛演不衰。接著又拍攝成電影,一下子囊括了1974年奧斯卡金像獎的4項大獎。這就使《飛越》一書更為走紅。但克西卻認為製片人歪曲了原作中主要人物的形象,提起訴訟,後雙方調解了事。但克西表示,他根本不想看也從未看過這部影片。
克西曾在一家醫院精神病房當夜班護理員。在觀察了一段時間後,他認為當時的那種治療方法非但於事無補,反而會加重患者的病情。於是他著手寫《飛越》這部帶有寓言色彩的小說。作品中,主要人物(其實他並沒有精神病)住院接受治療,並試圖對這套做法表示反抗,結果遭到一個綽號為“大護士”的女暴君的報復,腦白質被切斷,成了一個真正的白痴。此書的寓意,照《華盛頓郵報》的一篇評論文章的分析是:“……如約瑟夫·海勒、肯·克西與庫特·馮尼格筆下所顯示的,它宣布:瘋狂是合理的,而生活在當代社會中倒真是一種瘋狂。”
克西引起注意的另一“壯舉”是1964年一次向紐約的“進軍”。當時,他將一輛舊客車漆成五顏六色,糾合了一批志同道合者,邊吸迷幻藥邊趕路,一路上一批留大鬍子、穿奇裝異服的漢子招搖過市,好不熱鬧。此行後來被有名的“新型新聞文學”作家湯姆·沃爾夫寫成一本書,1968年出版,暢銷一時。克西因吸迷幻藥多次被控,他曾出逃墨西哥,後又回國坐牢。
美國學者認為,克西和他的朋友的所作所為,是對艾森豪時代死氣沉沉的社會風氣的一種消極反叛。儘管看來與淘氣孩子的出格行為沒有什麼區別,但是,正如一位叫查爾士·鮑登的評論家在1991年所寫的一篇文章里所說的:“任何人想對我們的時代有所認識,最好去讀讀克西。除非我們走好運情況起了變化,否則,今後一個世紀裡,人們還將不得不讀他的書。”
美國著名小說家肯·克西(Ken Kesey)於2001年11月10日在俄勒岡州尤金市患肝癌逝世,享年66歲。肯·克西的一生頗具傳奇性:1935年9月出生於科羅拉多州一個奶牛場主家庭,1934年遷移到俄勒岡州祖父家。肯·克西自幼體格強壯,喜好運動,尤擅長摔跤,為此獲獎學金進入俄勒岡大學學習新聞學。1959年,到史丹福大學攻讀創造性寫作學位,自願參加了政府在一所醫院的毒品實驗項目,嘗試過如像LSD這樣的致幻興奮毒品。1963年,基於這一體驗寫成出版了長篇小說《飛越布穀鳥巢》(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Nest)而一舉成名。由於濫用大麻他曾經在加利福尼亞州曾被監禁4個月。1965年,與高中認識的女友法耶結婚,後來在普勒真特西爾(Pleasant Hill)定居,養育了4個子女。他還在好萊塢影片中出演過次要角色。1990年攜家回到俄勒岡,任教於俄勒岡大學,直至去世。
作品相關
《飛越布穀鳥巢》出版後很快就被譯成了多國文字,幾乎每年都在重版。1963年企鵝出版社版本封面中央精神病院房頂
![飛越布穀鳥巢](/img/1/4cd/cGcq5CNwQzLwAzLwA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肯·克西後來寫過一些自傳性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