飈線

飈線的移動方向和移動速度不僅和高空氣流有關,還隨發展階段不同而異。 颮線上單體的移動方向,有時和颮線一致,有時偏向颮線移動方向的左側,但交角小於60°。 這時原颮線減弱,新颮線發展加強,以這種新陳代謝的方式不斷向前傳播,就形成了飈線的“跳躍”現象。

定義

飈線是排列成帶狀的雷暴群,是一種範圍較小、生命史較短、氣壓的不連續線。其寬度由不及一千米至幾千米,最寬至幾十千米,長度一般由幾十千米至幾百千米,維持時間由幾小時至十幾小時。颮線出現非常突然。颮線過境時,風向突變,氣壓涌升、氣溫急降,同時,狂風、雨雹交加,能造成嚴重的災害。北半球溫帶地區,颮線前多偏南風,線後轉偏西或偏北風,颮線後的風速一般為每秒十幾米,強時可超過40米/秒。颮線前天氣較好,降水區多在颮線後。颮線兩側溫差可達10℃以上。

出現地點

飈線多出現在高空槽後和冷渦的南或西南方;有時出現在高空槽前、副熱帶高壓西北邊緣的低空西南暖濕氣流里;少數飈線產生於颱風前部的倒槽或東風波里。從相應的地面形勢看,大部分颮線與鋒面活動有關,主要發生在地面冷鋒前100~500千米的暖區內。颮線產生於強烈不穩定的氣流中,與高空急流也有一定的聯繫,多發生於急流區或風的鉛直切變較大的區域。

產生條件

具有不同特徵的兩個氣團相互碰撞是颮線產生的必要條件。最常見的情況是冷氣團碰撞,但也有的時候是乾空氣與濕空氣碰撞。無論在哪種情況下,高空中都會有風切變。相鄰的兩股風方向和速度都不同時,就會產生風切變。他可以是上升的空氣離開雲頂。 這是飈線產生的必要條件。

飈線移動

飈線的移動方向和移動速度不僅和高空氣流有關,還隨發展階段不同而異。

形成階段

在形成階段,移動方向基本上和高空氣流方向一致,移動速度較慢,一般為30~40公里/小時;

發展階段

在發展旺盛階段,移動方向多偏於500百帕或700百帕等壓面上的氣流方向的右側,移速加快,一般達40~80公里/小時,快者可達80~120公里/小時;

減弱階段

在減弱階段,移動速度又相應減慢,一般為30~40公里/小時,移動方向又和高空氣流方向一致。颮線上單體的移動方向,有時和颮線一致,有時偏向颮線移動方向的左側,但交角小於60°。

跳 躍

飈線上強雷暴單體的強降水所形成的強大的下沉輻散氣流,在其行進方向上最猛烈。它促使地面切變線超越於颮線之前。這支下沉冷氣流在低層和西南暖濕氣流輻合而引起的抬升,使原颮線的前方形成新的颮線。這時原颮線減弱,新颮線發展加強,以這種新陳代謝的方式不斷向前傳播,就形成了飈線的“跳躍”現象。

飈線生命史

飈線分布通過大量氣象雷達探測發現,颮線從形成到消失,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

形成階段

雷達回波開始為多塊孤立的對流單體組成的比較離散的回波帶,回波單體明亮,輪廓清晰,有明顯的塊狀結構,水平尺度一般為10~20公里。隨著對流單體的發展和併合,尺度增大,對流單體頂高由7~8公里發展到11~12公里,回波強度通常達40~50dBz,逐步形成帶狀,雷陣雨天氣開始,地面風速加大。

發展階段

回波單體和群體顯著發展,整個雷暴帶的長度和寬度同時增加,在帶上出現擾動。有時出現與地面流場相對應的渦鏇狀、波動狀和“人”字形等回波特徵。在這些擾動中心附近,發展成結構密實的強超級單體或強單體群。此時它們的水平尺度常為幾十公里,頂高猛增到14~18公里甚至更高,回波強度增至50~60dBz,甚至可達70dBz。雷暴帶前沿的回波強度梯度很大。此時地面風速一般可超過25米/秒,每小時雨量可達40~60毫米,嚴重時可出現冰雹和龍捲。

減弱階段

隨著能量的釋放,颮線逐漸減弱,回波帶的寬度加大,結構逐漸鬆散,頂高下降,回波強度減弱,降水強度迅速減少,風速也趨於減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