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沿革
風雨廊橋位於歙縣北岸鄉。建於清中葉,石質,三孔,長33米,寬4.7米,高6米。橋上建廊,磚木結構,高5米。橋南北端各有門額,南門額為“鄉賢里”,北門額為“謙庵舊址”。廊東西兩側各闢8個漏窗,分別為龜紋、梅筆紋和花瓶、桂葉葫蘆等式樣。北間西側第二間廊房置一敞窗,外裝“美人靠”。
文物遺存
風雨廊橋位於北岸鎮北岸村棉溪河上,明代始建,清中葉大修。石質三拱,長33米,寬4.7米,高6米。橋上建廊,磚木結構,高約5米。北門額為“謙庵舊址 ”,南門額為“鄉賢里”。廊內十一間,沿牆置凳。東側牆上開3個大方窗,磚砌花格紋,其東側廊牆上辟有8個大型方窗,窗花均以磚砌成龜紋或梅花紋圖案;其西側廊牆則辟8個花窗,窗孔鏤空造型為滿月為古瓶為樹葉為葫蘆。
文物價值
廊橋在中國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漢朝已有關於“廊橋”的記載。虹橋盛行於北宋時中原地區,以汴水虹橋為代表。但汴水虹橋只留在了北宋畫家張擇端所畫的《清明上河圖》中。但有專家認為這種虹橋技術依然存於閩浙邊界的木拱廊橋,並未失傳。
一座石橋,橋上蓋成房子模樣,可遮風擋雨,可休憩閒聊。還可閉目聽流水聲,搗衣聲。枕流、聽濤,的確素雅得緊。這樣的石橋,叫做廊橋。在我看來,廊橋最實際的功用,就在於讓經過這裡的人,有一個落腳喘息的所在。這樣的功效類似於路亭。彰顯其中的是,那一抹烙入徽州人骨髓里的人文情懷。歙縣境內有兩座著名的廊橋,許村的高陽廊橋如此,北岸的風雨廊橋亦如此。風雨廊橋是徽州廊橋中造型最為別致也最為壯觀的一座,是黃山市百佳攝影點之一。
文物保護
1998年5月4日,風雨廊橋被公布為安徽省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