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靈宮

顯靈宮

顯靈宮位於石橫鎮石橫四村內,俗稱“西行宮”或“行宮廟”。創建於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三月。正殿為“碧霞元君殿”。

泰山顯靈宮

泰山顯靈宮位於石橫鎮石橫四村內,俗稱“西行宮”或“行宮廟”。創建於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三月。現正殿、東西配殿、前過殿保存完整。行宮占地面積2815.2平方米,是我市境內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建築。
前殿為大門過殿,穿堂式,面闊三間,硬山頂,重梁起架,頂部為黃色硫璃瓦,大脊和垂脊為黃釉陶塑,通體彩塑龍紋,門上有石條橫額,上刻“泰山顯靈宮”五字,落款為“明萬曆肆拾貳年叄月創建”。正殿為“碧霞元君殿”。坐北朝南,前廊式,硬山頂,頂部為黃色硫璃瓦,大脊和垂脊為黃釉陶塑,通體雕滿龍紋。另外,東西兩山牆外側上部均鑲有彩色陶塑,西山牆上彩塑內容有“十八羅漢斗悟空”、“八仙過海”等;東山牆上為“八仙過海”、“鷺鶿戲荷花”、“鯉魚跳龍門”等。
正殿後門有穿廊與後樓相通,穿廊東西牆上均有門,門兩側有窗,東西兩牆底部各鑲有圓首石碑三通。東牆最北邊一通為清康熙二十六年重修碑。後樓為石砌雙層建築,頂部和二層已坍塌。正殿南兩側為東西配殿,是對稱式建築,前廊式,硬山頂。頂部為黃色硫璃瓦,大脊垂脊為黃釉彩塑。大脊兩端有鴟吻,四條垂脊背均有戧脊和脊獸各四。東配殿南是靈官殿,面闊兩間,坐東朝西,硬山頂,頂部為黃色硫璃瓦,四條垂脊上均有脊獸各四。西牆窗戶北側有刻石一塊,落款“明天啟三年六月”。
為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保護文物古蹟,發展文物旅遊事業,1998年在文物部門的指導下,石橫鎮政府對顯靈宮進行了維修,使之煥然一新,每年參觀遊玩者絡繹不絕。2006年12月,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命名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德顯靈宮

顯靈宮,在兵馬司胡同。( 《宛平縣誌》

永樂中,有杭州道士周思得者,以靈官之法顯於京師,附體降神,禱之有應,乃于禁城之西建天將廟及祖師殿。(《青×漫稿》)其大致的師承關係是:薩真人之法因王靈官而行,王靈官之法因周思得而顯,其法之所自皆宋徽宗時林靈素輩之所傳(《春明夢余錄》)。

宣德中改廟為火德觀,封薩真人為崇恩真君,王靈官為隆恩真君,又建一殿崇奉二真君,左曰崇恩殿,右曰隆恩殿。成化初年,改觀曰宮,加顯靈二字。(《春明夢余錄》)

嘉靖三年二月,營龍虎殿於顯靈宮,以奉真武。(《大政記》)

世傳靈官藤像,文皇獲之東海,崇禮朝夕如對賓客。所征必載,及金河川,舁不可動,問之,曰:上帝有界,止此也(《帝京景物略》)。靈官藤像無考。

每歲萬壽節、正旦、冬至及二真君示現日,皆遣官致祭,崇奉可謂至矣(《宸垣識略》)。雷聲普化天尊者,道家以為總司五雷,又以六月二十四日為天尊示現之日,故歲以是日遣官詣顯靈宮致祭。(《明史》)但《明史》中又履有記載:近今祈禱無應,亦當罷免。
《陔餘叢考》載:近來附體降神者,乃充軍顧珏、顧倫之父子,其為鄙褻尤甚,怪誕可知。但經累朝創建,難便廢毀,所有前項祭祀俱應罷免,其四時袍服宜令本宮主持信依更期換,如法收貯,不必禁化,永為定例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