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頹敗線的顫動
我夢見自己在做夢。自身不知所在,眼前卻有一間在深夜中禁閉的小屋的內部,但也看見屋上瓦松 的茂密的森林。
板桌上的燈罩是新拭的,照得屋子裡分外明亮。在光明中,在破榻 上,在初不相識的披毛的強悍的肉塊底下,有瘦弱渺小的身軀,為飢餓,苦痛,驚異,羞辱,歡欣而顫動。弛緩 ,然而尚且豐腴 的皮膚光潤了;青白的兩頰泛出輕紅,如鉛上塗了胭脂水。
燈火也因驚懼而縮小了,東方已經發白。
然而空中還瀰漫地搖動著飢餓,苦痛,驚異,羞辱,歡欣的波濤……。
“媽!”約略兩歲的女孩被門的開闔聲驚醒,在草蓆圍著的屋角的地上叫起來了。
“還早哩,再睡一會罷!”她驚惶地說。
“媽!我餓,肚子痛。我們今天能有什麼吃的?”
“我們今天有吃的了。等一會有賣燒餅的來,媽就買給你。”她欣慰地更加緊捏著掌中的小銀片,低微的聲音悲涼地發抖,走近屋角去一看她的女兒,移開草蓆,抱起來放在破榻上。
“還早哩,再睡一會罷。”她說著,同時抬起眼睛,無可告訴地一看破舊的屋頂以上的天空。
空中突然另起了一個很大的波濤,和先前的相撞擊,迴旋而成旋渦,將一切並我盡行淹沒,口鼻都不能呼吸。
我呻吟著醒來,窗外滿是如銀的月色,離天明還很遼遠似的。
我自身不知所在,眼前卻有一間在深夜中禁閉的小屋的內部,我自己知道是在續著殘夢。可是夢的年代隔了許多年了。屋的內外已經這樣整齊;裡面是青年的夫妻,一群小孩子,都怨恨鄙夷 地對著一個垂老的女人。
“我們沒有臉見人,就只因為你,”男人氣忿地說。“你還以為養大了她,其實正是害苦了她,倒不如小時候餓死的好!”
“使我委屈一世的就是你!”女的說。
“還要帶累了我!”男的說。
“還要帶累他們哩!”女的說,指著孩子們。
最小的一個正玩著一片乾蘆葉,這時便向空中一揮,仿佛一柄鋼刀,大聲說道:
“殺!”
那垂老的女人口角正在痙攣 ,登時一怔 ,接著便都平靜,不多時候,她冷靜地,骨立 的石像似的站起來了。她開開板門,邁步在深夜中走出,遺棄了背後一切的冷罵和毒笑。
她在深夜中盡走,一直走到無邊的荒野;四面都是荒野,頭上只有高天,並無一個蟲鳥飛過。她赤身露體地,石像似的站在荒野的中央,於一剎那 間照見過往的一切:飢餓,苦痛,驚異,羞辱,歡欣,於是發抖;害苦,委屈,帶累,於是痙攣;殺,於是平靜。……又於一剎那間將一切併合:眷念與決絕,愛撫與復仇,養育與殲除,祝福與咒詛……。她於是舉兩手儘量向天,口唇間漏出人與獸的,非人間所有,所以無詞的言語。
當她說出無詞的言語時,她那偉大如石像,然而已經荒廢的,頹敗的身軀的全面都顫動了。這顫動點點如魚鱗,每一鱗都起伏如沸水在烈火上;空中也即刻一同振顫,仿佛暴風雨中的荒海 的波濤。
她於是抬起眼睛向著天空,並無詞的言語也沉默盡絕,惟有顫動,輻射 若太陽光,使空中的波濤立刻迴旋,如遭颶風,洶湧奔騰於無邊的荒野。
我夢魘 了,自己卻知道是因為將手擱在胸脯上了的緣故;我夢中還用盡平生之力,要將這十分沉重的手移開。
詞語注釋
⑴瓦松:又名“向天草’或“昨葉荷草”。叢生在瓦縫中,葉針狀,初生時密集短莖上,遠望如松樹,故名。
⑵榻(tà):床。
⑶弛緩:這裡形容皮膚鬆弛,不緊湊。
⑷豐腴(yú):豐滿。腴,肥胖。
⑸鄙夷:鄙薄,輕視。
⑹痙攣:肌肉緊張,不自然地收縮,俗稱抽筋。這裡是顫慄,即發抖,哆嗦的意思。
⑺一怔:因受驚而一時愣住。
⑻骨立:原意是形容人瘦,只剩下一副骨頭架子,這裡有傲然挺立的意思。
⑼一剎那:形容極短的時間。
⑽荒海:荒涼寂寥的大海。荒,空,大。
⑾輻射:沿著直線直接向四周發射的熱或光,均叫輻射。輻,車輪中的直木。
⑿魘(yǎn):夢中驚叫,或覺得有什麼東西壓住不能動彈。
寫作背景
作者魯迅熱心用自己的心血和生命,培養青年一代作家,想多造就一些對於社會不平的新反抗者。但是,這些人中間,有的等他們成長為自立者並有了一定的名氣之後,就由於某一些原因,反過來譏諷,嘲罵,攻擊起作者魯迅來,故作者魯迅作此文以表達自己痛苦的感情。
此文寫於1925年6月29日,最初發表於1925年7月13日《語絲》周刊第35期。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這首散文詩寫的是人生的惡夢。文中寫了兩個連續的夢境。
第一個夢境,是多年以前的一幅慘痛的生活圖景。在一間深夜緊閉的小屋內,一位年輕而貧窮的母親,為了養活飢餓無告的只有兩歲的小女兒,在極度苦痛和羞辱中出賣著自己“瘦弱渺小”的肉體。她得到一塊“小銀片”後,緊握手中,因為能為兒女買到一個燒餅,她忘記了羞辱與苦痛,感到一種“無可告訴”的莫名的欣慰與哀戚,以致她“低微的聲音悲涼地發抖”。這幅黑暗社會的不公和母親忍辱負重的慘景,使“我”從夢中窒息呻吟而驚醒。身邊依然是無邊的黑夜,“離天明還很遼遠”。於是,“我”又繼續著殘夢。
第二個夢境,是相隔多年以後的事。那間破舊的茅棚,變成整齊的小屋。那位兩歲的女兒已經長大成人,結婚,且有了一群小孩子。那位為養育女兒而犧牲了一切的母親,卻已衰頹垂老。這時,母親不僅沒有受到這對年輕夫妻應有的厚待,反而遭到了難以忍受的怨恨和鄙夷。他們以母親年輕時“不光彩”的事責罵她,認為母親使他們“沒臉見人”,“帶累”了女兒的丈夫及其孩子。甚至最小的孩子受大人的影響,也拿著一片乾蘆葉,仿佛一柄鋼刀似的,向她喊著“殺”。母親陷入了極端的悲痛之中。“她開開板門”,憤怒而冷靜地在深夜中走出,“遺棄了背後一切的冷罵與毒笑”。她赤裸的身體,“石像似的站在荒野的中央”,照見過往的一切飢餓,苦痛,驚異,羞辱;響徹著兒女子孫的“害苦”,“委屈”,“帶累”,“殺”等的詈罵聲。於是,眷念與決絕,愛撫與復仇,養育與殲除,祝福與詛咒齊集於心中,她舉手向天,發出悲憤的無詞的吶喊,用頹敗身軀的顫動向那些忘恩負義的兒女進行痛苦的復仇。她那頹敗身軀的顫動仿佛暴風雨中荒海的波濤,洶湧奔騰於無邊的荒野。這洶湧的波濤,反映了作者魯迅為文中母親悲慘的遭遇而感到的深沉的痛苦。
在此文中,作者魯迅之所以寫母親與自己養育的親人的衝突,而沒有側重表現母親同罪惡社會的矛盾,是因為作者魯迅雖受西方啟蒙主義思想的影響,但他也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特別是儒家文化中的愛國、孝親等觀念,他對自己的母親特別孝順,對那些對母親不孝的兒女非常憎惡。同時,作者原先寄希望於青年身上,熱心幫助青年,後來的許多事實使作者看清了青年中一些人的自私靈魂,常常負義於父母、師長。為此,作者對那些負義於師長、父母的人的針砭濃縮於此文之中。通過母女兩代人養育之苦與忘恩負義的矛盾,揭示了人世的慘烈,批判了庸碌子女的負義,是對病態社會中國民劣根性的撻伐,同時也是對罪惡社會的撻伐。母親為生活所迫而賣身受辱,子女因封建毒害而負義棄母,其病根在於腐敗的社會。因而,母親的“復仇”,既是對子女的;也是對社會的。此文情感憤激、凝重,深刻地表現了作者魯迅對造成文中母親悲居的社會的憤慨,以及對青年那種自私卑劣的譴責。
名家點評
日本東京大學教授丸尾常喜:這個“垂老的女人”復仇時的“頹敗線的顫動”這樣的情形,表現了魯迅內面的“進化論發生了根本動搖、破碎時的通體劇烈的創痛”。
作者簡介
魯迅(1881~1936),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者。原名周樹人,字豫山、豫亭,後改名為豫才,浙江紹興人。1918年5月,首次以“魯迅”作筆名,發表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他的著作以小說、雜文為主,代表作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散文集《朝花夕拾》;文學論著《中國小說史略》;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墳》、《熱風集》、《華蓋集》等18部。毛澤東主席評價他是偉大的無產階級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也被稱為“民族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