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六位像

英文名

C-spine6position

概念

頸椎六位,即頸椎的正位像、側位像、雙斜位像及過伸過屈狀態下的側位像。

頸椎六位像頸椎六位像

觀測方法

1.1 正位片 一般能觀察到C3~7椎體。椎體的序數應由下向上數,觀察的主要內容是椎體骨質改變,椎弓根寬度改變,椎間隙是否等寬,鉤椎關節有無增生。

1.2 側位片像 中立位片應能清晰顯示出C1~7椎體的全部結構。正常頸椎應有一向前凸的生理弧度,該前凸消失或減輕可使椎間孔稍擴大,相對減輕對神經根的壓迫,故稱為“減痛位”,它是頸椎退變的最基本表現。在側位片上要注意頸椎“四條線”(即椎體前緣連線,椎體後緣連線,椎板後緣連線及椎板聯合皮質線最凸點連線)是否光滑、中斷、成角。若後兩線重疊應初步診斷為發育性椎管狹窄症。確診的依據是測量椎管矢徑和椎體矢徑之比。如附圖Ⅰ所示,若b/a<0.75則為陽性。也有作者認為c/a的比值更有意義。此測量方法排除了由於靶片距離不一,X線片放大率不一致以及椎體大小等因素的干擾,優於CTMRI的測量。在頸椎側位片上觀測的第3個內容是椎間隙的變化。正常人的椎間隙前緣高度大於後緣高度,間盤退變引起前緣高度變小最顯著,為了避免個體間身高差異對椎間隙高度測量的影響,薛慶雲等設計了椎間隙高度指數法(如附圖Ⅱ)。他們共觀測245例,得出30歲年齡組index(index=A+B/C+D)平均為0.213。30歲以上組為0.188。在C5~6狹窄間隙平均為0.124。第4個內容是觀察椎體前後緣骨贅。椎體前緣骨贅一般不是引起疼痛的直接原因,但骨贅過大是導致食道型頸椎病的病因。後緣骨唇形成對脊髓神經的損傷比較大,另一種情況是後縱韌帶骨化(ossificationoftheposteriorlongitudinalligament簡稱OPLL)兩者可以在CT片上加以明確區分。OPLL在頸椎側位片上可分為連續型、間斷型、混合型和孤立型。其在椎管內占位可造成椎管狹窄。如附圖Ⅲ所示,椎管矢狀面狹窄率=[骨化組織的厚度(最厚處為準)/椎體後下緣與椎板聯合皮質線連線距離]×100%。若大於40%則表示脊髓受壓明顯,為手術指征。另外在側位片中還應觀察注意項韌帶和黃韌帶的鈣化影,這些鈣化表現在年齡上與其退行性改變相平行。目前,頸椎黃韌帶鈣化已被公認為一種獨立的疾病。

1.3 過伸過屈側位片 可顯示頸椎運動是否有半脫位,如附圖Ⅳ所示,過伸位片上椎體後緣超過下位椎體後緣2mm以上(A>2mm)或/和上位椎體下后角至下位椎板聯合線最凸點的距離在11mm以下(B≤11mm),即提示椎體不穩定。我們還認為椎間隙前緣高度過屈位時小於或等於後緣高度,而過伸位時前緣高度又較相鄰椎間隙前緣高度大者,則提示椎體不穩定和椎間盤變性。本組有4例經MRI印證有椎間盤突出壓迫頸脊髓。

1.4 雙斜位片 主要是觀察椎間孔的變化。鉤椎關節構成椎間孔的前壁,關節突關節構成其後壁。這兩個關節增生、脫位是造成椎間孔狹窄的主要原因。雙斜位片是觀察鉤椎關節的最佳位置。往往鉤椎關節增生在側位片上被誤認為是椎體後緣骨刺。有人將椎間孔分為Ⅲ型。Ⅰ型:橢圓形;Ⅱ型:近似圓形;Ⅲ型:細長型〔7〕。但無論何種類型,神經根多位於孔的底部〔1、8〕,能占滿其前後徑而不能占滿上下徑,所以椎間孔前後徑的變化臨床意義較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