響洪甸水庫

響洪甸水庫

響洪甸水庫,國家水利風景區,位於安徽省六安市金寨縣,坐落在西淠河上游,齊雲山畔,占地面積為1431平方千米,著名景點有青山湖、仙女湖、齊山擁霧。

基本信息

簡介

響洪甸水庫響洪甸水庫
響洪甸水庫是淮河支流西淠河上的一座大型水庫,20世紀50年代新中國治理淮河水患的樞紐工程之一,毛澤東曾在一年中四次批示"治淮",並於1951年題​詞:"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是以防洪灌溉為主,結合發電、城市供水、航運、水產養殖等綜合利用的大型水利水電工程。位於東經115º31¹~116º30¹,北緯30º~31º31¹,安徽省六安市金寨縣境內,距六安市58.0千米,合肥市137.0千米。水庫大壩建在響洪甸鎮,水庫依地命名。

流域

響洪甸水庫響洪甸水庫
1.1自然環境

響洪甸水庫位於西淠河上游段,水庫大壩以上控制流域面積1431平方千米,占西淠河流域面積的21.36%。壩址以上有燕子河、青龍河(姜家河)、宋家河、烏雞河、蓮花河、三灣河、石家河7條支流以及數條溪流匯入。其中,燕子河、青龍河、宋家河較長。燕子河全長71千米,流域面積498平方千米,平均坡降7.1‰;青龍河長40千米,主河道長30千米,流域面積194平方千米,平均坡降12.9‰;宋家河長28千米,流域面積128平方千米,平均坡降18.9‰。

水庫流域地處江淮分水嶺,地勢南高北低,全屬山區,屬大別山系,平均海拔500米,植被率90%,森林復蓋率64%。壩址區岩石性質複雜,種類繁多,主要為岩漿岩作南北向分布,以及凝灰岩、凝灰角礫岩、粗面岩和火山角礫岩,各種岩石接觸緊密良好,節理雖較發育,但漏水率一般較小,抗壓強度大。庫區土壤主要為水稻土、黃棕壤,分別占57.8%、35.0%,還有少量潮土和紫色土。

1.2氣候水文

水庫流域屬亞熱帶氣候區,響洪甸鎮年平均氣溫15.5攝氏度,年平均日照時數小時,無霜期 天。雨量充沛,但年際分布不均。降雨主要集中在汛期(5~9月),5月份以前的降雨系長江流域降雨過程邊緣,6月下旬~7月上旬為梅雨期,降雨量大且頻繁,易造成洪水,7月降雨量占年平均降雨量的17 %。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1472毫米,多年平均蒸發量1197毫米,多年平均徑流量11.42億立方米。最大年降雨量2220.4 毫米,最大年徑流量21.90億立方米,出現在1991年。最小年降雨量876.8毫米,最小年徑流量3.46億立方米,出現在1978年。

1.3樞紐工程

響洪甸水庫樞紐工程由水庫大壩泄洪隧洞、引水隧洞、發電廠四部分組成。

水庫大壩是我國自行設計和施工的第一座等半徑同圓心混凝土重力拱壩,1956年4月開工建設,1958年7月竣工,同期開始蓄水。壩頂高程為143.4米,防浪牆頂高程為144.5米,最大壩高87.5米,壩頂弧長367.5米,弦長307米,壩頂寬5米,另加挑出部分共為6米;大壩上游面垂直,下游面自頂向下逐漸加寬,最大底寬39米,包括擴大部分為43米;壩體從右向左分為24個壩段,壩體內建一條寬2.25米、高2.75米的灌漿廊道,底部高程73.5米,供排水和觀測檢查用。響洪甸水庫大壩以五百年一遇洪水標準設計、五千年一遇洪水標準校核,為一級水工建築物,可抗八級烈度地震。2003年,安徽省水利廳主持對響洪甸水庫大壩進行安全鑑定,水庫大壩被評定為三類壩,2004年開始對大壩進行除險加固。

泄洪隧洞在水庫大壩右岸,鋼筋混凝土襯砌,洞長303.90米,直徑7米,進口是喇叭形斜井,進口底高程93米,最大泄洪流量618立方米每秒。

引水隧洞位於大壩和泄洪隧洞之間,基本與泄洪隧洞平行,全長216.5米,未襯砌,主洞直徑8.7米,進口底高程97米,末端成四條平行支洞,直徑由3.6米漸變到2.8米,接鋼管進入發電廠房。

發電廠建於1958年4月,治淮委員會自行設計建造的壩後地面式電站,總裝機容量4萬千瓦(4台1萬千瓦機組),1959年9月一號機組運行發電,1961年4月四台機組全部發電,其中四號機組是我國自行設計和製造的第一台“定、轉子雙水內冷水輪發電機組”。

1.4水面庫容

響洪甸水庫是多年調節水庫,總庫容26.32億立方米,水庫五百年設計洪水位141.30米,五千年校核洪水位143.37米。防洪高水位132.60米時,對應蓄水17.25億立方米。死水位為100.00米,對應蓄水2.34億立方米。水庫水位達汛限水位125.00米高程時,蓄水12.27億立方米,水庫水面面積達59.21平方千米。水庫正常蓄水位為128.00米,蓄水14.13億立方米。水質優良,為Ⅱ類水質,來水靠降雨補給。

入庫水含沙主要在洪水期,枯水期含沙量接近於零,1954年8月6日實測含沙量為2.07千克每立方米。1959年和1964年兩次測量比較,五年間水庫共淤積1000萬立方米,淤積地段都在上游各支流河口,距大壩17千米範圍內基本上沒有淤積。1972年11月對庫區進行全面地形測量,1964~1972年8年間水庫淤積了388.45萬立方米。2005年大壩除險加固前期測量,淤積立方米。

1.5庫區經濟

水庫建成以後,庫區利用獨特的自然環境全面發展經濟。山區以林業為主,產竹、木、茶葉、板栗油桐等。西淠河兩岸的河灘改造成田地,可種植水旱作物。開闊的湖面、優良的水質提供了優秀的水產養殖基地,庫區漁業有天然放養、庫灣養魚和網箱養魚多種方式,取得了很大的經濟效益。集鎮經濟以工商業為主,集鎮成為山區物資集散地。

流域紀實

響洪甸水庫響洪甸水庫
2.1水旱災害

水庫建成之前,流域降雨極易造成淠河及淮河旱澇災害,有雨即澇,無雨即旱,水來成河,水去成灘。據1949年以前500年統計記載,淠河流域發生澇災185起,旱災190起,發生水澇災害的年景占五分之四。1950年7月淠水泛濫,僅豫皖兩省淹地4000多萬畝,受災人口1300多萬。

2.2水庫移民

響洪甸水庫的移民高程是132.7米,淹沒了麻埠鎮、流波鎮等,淹沒面積71平方千米,淹沒區總人口52272人。根據省委“就近遷移”的原則,庫區移民基本安置在庫區周圍以及金寨縣內各地,庫區周圍形成響洪甸鮮花嶺青山等新的集鎮。

水庫蓄水後,部分移民遷至蓄水線以上的庫區周邊,開山種糧,1958年大煉鋼鐵,庫區周圍生態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1973年金寨縣成立兩庫(響洪甸水庫、梅山水庫)周圍治理指揮部,實行庫區綜合治理;1984年按照縣政府有關水土保持、退耕還林的規定,庫區正常蓄水線以上1千米範圍內15º以上山坡立即停耕,實行封山育林,生態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復。19年,地方政府在庫區流域(距壩址水上距離 千米)開發金礦,19 年(距壩址0.5千米)開發長石粉礦(年停產),礦區內植被破壞。

2.3防洪

響洪甸水庫防洪庫容4.76億立方米,調洪庫容14.05億立方米,興利庫容9.93億立方米,百年一遇的洪水,除下泄發電用水外可全部攔蓄;千年一遇洪水,可將洪峰流量由9810立方米每秒削減到1370立方米每秒;萬年一遇的洪水,可將洪峰流量由13320立方米每秒削減到1420立方米每秒。1969年7月21日,一次攔蓄洪峰10200立方米每秒,洪量8.76億立方米,削減洪峰99%。1991年,淮河流域特大洪水,響洪甸水庫流域僅6月30日~7月11日,平均降雨達894毫米,最大入庫洪峰流量4970立方米每秒,來水10.67億立方米,全部攔蓄,7月11日20時庫水位升至有史以來的最高值134.17米,超汛限水位9.17米,7月10日23時10分開啟泄洪閘,最大泄量為647立方米每秒。2003年淮河流域特大洪水,7月4號夜暴雨,最大入庫流量3140立方米每秒;7月8日7時至11日 19時,流域連降大到暴雨,最大入庫洪峰流量達5072立方米每秒;7月5日和7月8日兩次洪水過程,分別攔蓄洪水0.86億立方米和4.57億立方米,總量達5.43億立方米,兩次分別削減洪峰93.4%和83.4%。1959~2005年,響洪甸水庫為淮河錯峰蓄洪 次,確保了下遊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

2.4灌溉和城市供水

響洪甸水庫是淠史杭灌區的主要水源之一。佛子嶺水庫和響洪甸水庫共同擔負著下游660餘萬畝農田灌溉和城市供水任務。響洪甸水庫實際灌溉農田數逐年增長,年均灌溉效益超過1.0億元。1978年大旱,水庫流域年降雨量和入庫水量均是建庫以來最少的一年,4月底發電泄水已不能滿足灌溉需求,不斷開啟泄洪閘放水,計26次151小時,到庫水位降到泄洪洞進口底檻高程以下、庫水已放不出為止,共放水3.63億立方米;9月21日~11月13日淠史杭總局在泄洪洞採用虹吸法抽水,又為下游提供生活用水4700萬立方米,庫水位降至90.38米,達歷年最低水位;全年出庫水8.80億立方米,灌溉395.6萬畝。1994年安徽大旱,響洪甸水庫4~9月累計泄放灌溉用水9.35億立方米,全年入庫水量6.18億立方米,出庫水量13.53億立方米,年灌溉農田281萬畝。1997年夏秋季節,安徽再次遭受旱災,5月24日~6月15日和8月1日~16日,兩階段開啟泄洪閘放水36次,累計放水2.86億立方米,灌溉良田266.8萬畝,全年來水量6.04億立方米,出庫水10.75億立方米。1959~2005年,響洪甸水庫向下游城鄉及灌區供水 立方米,累計灌溉農田 畝。

2.5發電

響洪甸水電站自1959年9月15日第一台機組發電至2005年底,4台機組累計發電量41.90億千瓦時,其中發電量最多的是1971年,全年發電量為1.68億千瓦時;發電最少的是1979年,全年發電量為1960.49萬千瓦時。1996年至2001年間,在一號、二號、三號機組上各安裝一台500千瓦的副機,興建了容量為1000千瓦的○號機組。截至2005年底,小水電機組裝機容量2500千瓦,累計發電9714萬千瓦時。

2.6水資源開發

為提高響洪甸水庫綜合發電和防洪抗旱能力,充分開發利用水資源,1994年12月開工建設安徽省第一座抽水蓄能電站——響洪甸混合式抽水蓄能電站,安裝2台4萬千瓦的抽水蓄能機組。蓄能電站利用響洪甸水庫作為上庫,在距響洪甸水庫大壩8.8千米處建一攔河壩,利用兩壩之間的河道蓄水形成下庫。下庫流域面積為44.7平方千米,總庫容950萬立方米,其中有效庫容440萬立方米,最高洪水位71.3米,正常蓄水位70.0米,死水位67.0米。下庫攔河壩採用混凝土重力壩,由非溢流壩段、溢流壩段和放水孔等組成,壩頂高程71.5米,最大壩高16.0米,壩頂總長260米,其中溢流壩長61米,設5扇寬10米的閘門,最大泄流量1320立方米每秒。2000年6月,兩台機組併網發電。截至2005年,蓄能電站共發電6.27億千瓦時,抽水用電8.08億千瓦時。

2.7養殖和航運

響洪甸水庫容量大,湖面開闊,養殖水面7.45萬畝,正常有7~8萬畝,1956年底即開始養魚。響洪甸水庫建成前,西淠河汛期通排筏至正陽關。水庫建成後,庫區長年通航,改善了山區的交通,促進城鄉物資交流。20世紀70年代以前,水庫航運是庫區主要的交通工具,隨著公路的建設發展,航運比重逐步下降。

2.8國家水利風景區

響洪甸水庫湖光山色,風景秀麗,2004年7月,響洪甸水庫被批准為國家水利風景區,響洪甸水庫、蓄能電站下庫分別命名為“青山湖”和“仙女湖”。響洪甸水庫風景區不僅有舊六安州八景之一的“齊山擁霧”等景點,還有名茶齊山翠眉、六安瓜片,青山湖鱖魚為代表的淡水魚,板栗食用菌等土特產資源,青山湖和仙女湖平靜寬闊的湖面也是優秀的水上項目運動基地。

2.9燕子河

又名毛坦河,西淠河的主要支流,金寨縣境內,三省垴山脈的月亮坳——猴子岩支脈和天堂寨山脈之間,全長71千米,流域面積498平方千米,平均坡降7.1‰,發源地之一的天堂寨主峰海拔1729.13米。燕子河有南北兩源,南源是里南河和外南河,發源於大別山脈的三省垴山脈和天堂寨山脈;北源是黃氏河,發源於三省垴山脈的馬鬃嶺——三仙山的北向支脈,兩源交匯於大石河。順流而下,燕子河依次稱為大石河、長潭河,綠竹河、麒麟河、塔兒河、毛坦河,匯入響洪甸水庫。燕子河奔流而下的途中,有數條小支流和溪流不斷匯入。

燕子河高山峽谷,河道落差大,不能通航,但蘊藏著豐富的水能資源,建有小水庫2座:大石河的上游東風水庫(1968年,庫容18萬立方米),塔兒河段的聞店水庫(1968年,庫容19.5萬立方米),兩庫的實際灌溉面積均達250畝。主要堤防工程有大石河段的塊石護岸,長5千米。建有小水電站 個,總裝機 千瓦。

燕子河生態環境保護良好,發源地有天堂寨風景區和馬鬃嶺自然保護區。天堂寨風景區集國家森林公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風景名勝區為一體,是華東地區最後一片原始森林,總面積120平方公里,天堂寨主峰是大別山主峰之一。景區內有瀑布118條,其中40米以上常年不涸的18條。景區內動、植物種類多樣,各類植物1881種,其中屬國家級保護的植物如連香木、領春木、蘭果樹、香果樹、金錢松、三尖杉等60多種;各類動物200多種,其中有國家二類保護動物大鯢(娃娃魚)。

馬鬃嶺位於大別山脈的三省垴山脈,金寨縣境內,最高峰海拔1432米。1982年6月1日安徽省人民政府(82)93號檔案批准設立馬鬃嶺自然保護區,自然保護區的核心面積為20364畝。馬鬃嶺植物既是南北方植物物種的分界,又是華東、華中、華北三大植物區系是匯集點,物種豐富,種類繁多,保存著豐富的古老孑遺植物,有高等植物(包括蕨類植物及種子植物)約1600多種,其中木本植物600~700種,代表性的有領春木、苦楮青岡櫟、連香木、紫楠、銀杏、多種杜鵑、杜仲、吳茱萸等,領春木在我國東部極為罕見。野生動物有國家級保護動物大鯢、白冠長尾雉、小靈貓、金錢豹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