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藝術與觀念

音樂、藝術與觀念

《音樂、藝術與觀念》是美國當代著名音樂學家倫納德·邁爾,秉承極其寬廣的學術視野、深刻的見解梳理和詮釋了音樂主題。

內容簡介

20世紀音樂如何發展?哪些現存的音樂潮流將具有主導地位和深遠影響?為什麼至今我們仍未抵達風格上的一致?
針對上述現象和問題,美國當代著名音樂學家倫納德·邁爾以音樂為切入點,深入考察20世紀前後受到社會歷史環境影響的意識形態變革,及其對西方世界的文化信念、審美觀念和藝術風格的深遠影響,並對現當代藝術發展格局及未來走向做出了恰當判斷。

作者簡介

倫納德·邁爾(Leonard B. Meyer, 1918.1.12-2007.12.30),美國當代著名音樂美學家、音樂文化史學家和音樂著述家。1949年在哥倫比亞大學取得音樂碩士學位,後在芝加哥大學攻讀文化史專業,並於1954年取得博士學位。曾任教於芝加哥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大學。著有《音樂的情感與意義》、《音樂的節奏結構》、《風格與音樂:理論、歷史與意識形態》等多部重要著作,是20世紀音樂哲學中心理學傾向的代表人物。
譯者簡介:
劉丹霓,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學系音樂文獻編譯碩士,現為上海音樂學院在讀博士生,師從楊燕迪教授。已出版譯著《西方音樂簡史》,並參與翻譯《西方音樂1500年》。

目錄

譯者序
新版序言(1994)
序言
第一部分 前奏:現實已然境況
第一章 音樂中的意義與信息理論
第二章 論音樂中的價值與偉大性
第三章 論音樂的重複聆聽
第四章 贗品與藝術人類學
第五章 文藝復興的終結?
第二部分 現實境況,及將來或然境況
第六章 歷史、靜態與變化
第七章 風格變化的多樣性
第八章 靜態的可能性
第九章 穩定性美學
第三部分 音樂中的形式主義:質詢與保留
第十章 對實驗音樂的論證
第十一章 對複雜音樂的感知與認知
第十二章 功能主義與結構
跋論 將來時:音樂、意識形態與文化
參考文獻
索引

精彩書摘

我長期以來非常關注音樂中價值的本質(正如每個音樂家都必然如此),甚至在衝動輕率之時詢問自己那個重大而又棘手的問題:是什麼使音樂偉大?在盡力解決這些令人困擾的難題時,我已多次改變自己的看法,檢驗不同的觀點;不斷反駁我先前認為站得住腳的立場。而我至今仍未得出任何確定的觀點或最終的結論。
實際上,我試圖理解音樂中價值的本質,本希望僅只提供限於審美領域的確定答案,結果卻是,這種努力進一步觸及到一般的價值本質問題,並最終導向形而上的高深領域。既然對於這些問題,我的觀點仍在變動,那么我既不會提出一個明確的價值理論,也不會對偉大性進行確切的描述,而是希望通過指出音樂中的價值與其他領域中的價值之間的相互關係,來提出一些觀點和方法。這樣也許會提供有益的洞見,並可能進而得出看似合理的結論。
無論面臨何種困難、不確定性和危險,“是什麼使音樂偉大?”這一問題是任何一個深切關注自己藝術的人都至少會嘗試去解答的問題。如果一些學者認為應當完全迴避這樣的問題,如實證主義者通常所做,或者將這些問題拋至文化語境的龐大網路之中,如社會科學家已然所做,或者用技術術語表面的合理性偷換基本的設問,如人文學者有時所做——對於他們來說,情況更糟。我們無法真正逃過價值的問題,上述學者亦如此(無論他們對其主張進行怎樣的理性解釋)。
這一點在兩種意義上確實如此。第一個原因也許非常明顯,但卻十分重要。事實上我們不斷地在為自己和他人做著價值判斷。作為一個普通人,我一生中只能聆聽和學習數量有限的音樂作品。我必須在諸多作品中做出選擇,進行價值判斷。而作為一名教師,我要決定選擇某部作品而非另一部作品用以教學。儘管我選出某作品是做教學之用,而不是因為該作品在我看來是部傑作,但即便如此,我仍能夠意識到偉大作品與用以說明某觀點的作品之間的區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