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韓氏易學派〗創始人韓嬰,西漢燕(今北京市)地人。
文帝時為博士,景帝時官至常山太傅。傳授《易經》於燕趙,並推求《易經》意旨作韓氏《易傳》。然而,燕趙地方的人喜好《詩經》,所以韓氏易學不盛,僅由其本人傳授。武帝時,韓嬰與董仲舒辯論於皇帝面前,其人精聰善辯,論事明晰,董仲舒無法辯服他。其孫韓商為博士。宣帝時,涿郡韓生為其後裔,研習祖傳《易傳》。司隸校尉蓋寬饒原向孟喜學《易經》,後見韓生講論《韓氏易傳》,於是改投韓生為師,學習韓氏易學。韓氏易學派對《易經》經文有自己的見解。例如“謙”,韓氏認為,德行寬容並能用謙恭的態度持守它,可以發達;土地廣大並能用節儉的辦法持守它,可以安寧;位尊祿富卻能用卑下的態度持守它,可以更富貴;兵強勢眾卻能用畏危的態度持守它,才能取勝;聰明智慧卻能以大愚的態度待守它,方是真正的聰明;博聞強記卻能以識冗淺陋的態度持守它,才是真正的有學問。這六項,都是“謙德”的表現,所以,《易經》說“謙亨,君子有終吉”。尊貴為天子,財富滿四海,但是德行卻不謙,終於因此身敗國亡的人,如桀、紂便是。所以《易經》指出一項深刻的道理,從大處說,它完全可以治理天下;從中等程度說,它完全可以安寧家國;從小處說,它完全可以潔行修身,它就是“謙德”。“列其□,危薰心”,則如孔子言,對於嘴要吃美味,心想安逸的人,要用“仁”進行教育;對於心想戰爭,身惡勞作的人,要用“恭”進行教育;對於好辯論卻感到畏懼的人,要用“勇”進行教育;對於眼好美色,耳好樂聲的人,要用“義”進行教育。所的《易經》告誠:後背肉裂開,很危險,是心中迷亂所致;須警惕顧此失彼。“小狐汔濟,孺其尾”,言作官為宦往往在有所成就時怠惰起來,疾病往往因為不小心在剛剛好轉時又加重,災禍往往因為失去警覺而發生,孝道往往由於妻兒而衰微,明了這四點,才能善始慎終。不應似小狐遇水直渡,尾長負於背,水濕其尾,全身已沒於水中:蠻幹招禍,無所利。“困”,是指行路被石絆倒,手抓在蒺藜上,回到家裡,妻被騙劫而去,這是凶兆;告誡遭遇困□時輕信小人卻不依靠賢人者。韓氏又說:“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實行“家天下”,便將政權傳給子孫,實行“官天下”,便將政權傳給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