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始人費直,字長翁,西漢東萊(今山東掖縣)人。長於卜筮。無《易經》章句傳注,只以彖、象、繫辭十篇文言解說上下經。費氏傳授的《易經》,是用古文字所撰定,所以稱為《古文易》。費氏《古文易》沒有被列為官學。西漢末劉向用中古文校對施、孟、梁丘各氏《易》經書,有的丟掉經文“無咎”、“悔亡”,只有費氏《易》與古文相同。
弟子琅邪人王磺(橫),傳授其說。韓歆,在東漢初上疏主張將《費氏易》列為官學,未成。東漢初,陳元、鄭眾都傳授《費氏易》。以後馬融也傳授《費氏易》,門徒四百多人,鄭玄是其一。鄭玄,宇康成,先是在太學向老師第五元先學習《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統曆》、《九章算術》,後又向東郡張恭祖學習《周官》、《禮記》、《左氏春秋》、《韓詩》和《古文尚書》。再後,又向馬融學習《費氏易》。鄭玄作有《周易》注。鄭玄的弟子有郗慮、王基、崔琰等。荀爽字慈明,一名諝,研習《費氏易》,著有《易傳》,根據爻象象徵的陰陽變化之義解釋經文,於是兗州、豫州凡是學習《易經》者都學習《荀氏易》學。《荀氏易》對某些命題有自己的見解。例如“萬物資始”,荀氏認為,意思是分為六十四封,一萬一千五百二十冊,都開始於乾卦;說“冊”開始於“乾”,就好象說萬物生長的本源是天。“大明始終”,謂“乾”起於“坎”,而止於“離”;“坤”起於“離”而止於“坎”。“離”、“坎”,分別為“乾”、“坤”的家,即陰陽之府,所以說“大明始終”。荀氏說,“龍喻王者,謂‘乾’二之‘坤’五為‘坎’也。虎喻國君,謂‘坤’五之‘乾’二為‘離’,而從三也。”請人唐宴說:“荀氏易學蓋得費氏之傳,以《翼》解《經》之法最合,固遠勝王弼之玄言,亦不同於虞翻之訊息,是為費氏巨子。”(《兩漢三國學案》卷二《周易》)《費氏易》大興,《京氏易》則衰落下去。費氏易學派的著述有, 《周易荀氏注》、《周易》鄭玄注。
相關詞條
-
費氏易學派
東漢初,陳元、鄭眾都傳授《費氏易》。 再後,又向馬融學習《費氏易》。 《周易荀氏注》、《周易》鄭玄注。
概述 -
邢州學派
邢州學派是元初眾多的學派中成就最為輝煌的一個學派。所以稱其為邢州學派,主要原因有三:其一,邢州學派的成員都在邢州學習過,並以同學和師生關係形成學派;其二...
簡介 學派起源 代表人物 -
慈湖學派
南宋楊簡所創學派。因築室慈湖(德潤湖)上,學者稱“慈湖先生”,故所創學派名“慈湖學派”。師從陸九淵“心學”學說,把“心”作為哲學最高範疇,認為,“此心即...
慈湖學派 主要著作 代表人物 -
顏李學派
顏李學派是十七世紀在中國北方形成的一個重要的思想學派,創始人為清初北方著名學者顏元與李塨。顏李學派標幟“實學”,主張“實文、實行、實體、實用”,與清初官...
代表人物 學術淵源 學術主張 思想特徵 代表著作 -
孔子[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
人物生平 主要成就 歷史評價 軼事典故 歷代追謚 -
孔子資料[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
人物生平 主要成就 歷史評價 軼事典故 歷代追謚 -
儒家
的學派。其學派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主張“德治”和“仁政”,重視倫理關係。 詳細解釋 崇奉孔子學說的重要學派 西漢以後...主要統治地位的學派。但在秦始皇“焚書坑儒”和秦末漢初的戰亂以後,直接傳承自...
概述 基本釋義 詞語來源 儒家經典 人物派別 -
儒家[信奉孔子學說的哲學學派]
的學派之一。做為華夏固有價值系統的一種表現的儒家,並非通常意義上的學術或學派。一般來說,特別是先秦時,雖然儒家是最有影響的學派,但也只是諸子百家之一...貴族所壟斷的禮儀和各種知識傳播到民間,逐漸形成儒家學派。因此,儒家是承襲...
基本信息 詳細解釋 由來 主張 儒教孔廟主祀 -
高氏易學派
高氏易學派是西漢人高相所創立的學派。高相,西漢沛地(今江蘇沛縣)人。高氏研習《易經》與費直同時,無《易經》章句傳注,專說陰陽災異,自稱師承丁寬。然而丁氏...
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