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始為布衣時

韓信者,淮陰人也。 14為:是韓信,是淮陰人。 3.為德不卒:積德行善之事未能一貫做下去。

原文:

韓信者,淮陰人也。始為布衣時,貧,無行,不得推擇為吏;又不能治生商賈,常從人乞食,人多厭之者。嘗從下鄉亭長乞食,數月,亭長妻患之,乃晨炊床食。食時信往,不為具食。信怒,竟絕去。數年後,信封淮陰侯,見下鄉亭長,賜百錢,曰:“公,小人也,為德不卒。”

述評:

劉季陳平皆不得於其嫂,何亭長之妻足怪!如母厚德,未數數也。獨怪楚、漢諸豪傑,無一人知信者,雖高祖亦不知,僅一蕭相國,亦以與語故奇之,而母獨識於邂逅憔悴之中,真古今第一具眼矣!淮陰漂母祠有對云:“世間不少奇男子,千古從無此婦人。”亦佳,惜祠大隘陋,不能為母生色。
道真少時嘗漁草澤,善歌嘯,聞者莫不留連。有一老嫗識其非常人,〔邊批:具眼。〕甚樂其歌嘯,乃殺豚進之。道真食豚盡,了不謝。最非常人。嫗見不飽,又進一豚,食半而去。後為吏部郎,嫗兒時為小令史,道真超用之。不知其故,問母,母言之。此母亦何愧漂母,而道真胸次勝淮陰數倍矣!

註解:

1.布衣: 平民
2.亭長妻患之:亭長的妻子(對這件事)非常擔憂
3.推擇: 推舉挑選(推選出來去做官的意思如果要分開,那么:推:推舉,擇:挑選)
4.具: 準備(不為韓信準備飯的意思)
5.無行:沒突出的品行。
6.治生商賈:做買賣謀生。
7.下鄉亭長:下鄉地方的亭長。下鄉,淮陰縣屬相;亭長,古代十里一亭,設亭長,負責地方治安等。
8.竟絕去:於是決然離開
9.為德不卒:積德行善之事未能一貫做下去
10.始:最初
11.得:能夠
12.為;成為
13從;相當於“向”
14為:是

譯文:

韓信,是淮陰人。最初是普通百姓的時候,生活貧窮,沒有突出的品性,不能被人推舉擔任官吏;又不能作買賣為生,經常向人乞討食物,很多人都十分討厭他。曾經向亭長(官吏名稱)乞討食物好幾個月,亭長的妻子對這件事很擔心,於是每天就早早做好了飯,躲在房間裡吃,等吃飯的時間到了,韓信來了之後,也不給他吃的食物。韓信很生氣,於是決然離開。多年後 ,韓信被封為淮陰侯,見到下鄉亭長 ,賞賜百錢 ,說:“你,是一個沒有見識的人,積德行善之事未能一貫做下去。”

句子翻譯

1.亭長妻患之:亭長的妻子對這件事很擔心。
2.竟絕去:於是決然離開。
3.為德不卒:積德行善之事未能一貫做下去。

作者簡介

司馬遷(前145或前135—前87?)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一說山西河津,一說陝西韓城)人,是中國古代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他10歲開始讀古書,學習十分認真刻苦,遇到疑難問題,總是反覆思考,直到弄明白為止。20歲那年,司馬遷從長安出發,到各地遊歷。後來回到長安,做了郎中。他幾次同漢武帝出外巡遊,到過很多地方。35歲那年,漢武帝派他出使雲南四川貴州等地。他了解到那裡的一些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他父親司馬談死後,公元前108年(元封三年),司馬遷接替做了太史令。公元前104年(太初元年),與天文學家唐都等人共訂“太初曆”。同年,開始動手編《史記》。公元前99年(天漢二年),李陵出擊匈奴,兵敗投降,漢武帝大怒。司馬遷為李陵辯護,觸怒了漢武帝,獲罪被捕,受了“腐刑”。公元前96年(太始元年)獲赦出獄,做了中書令,掌握皇帝的文書機要。於是他發憤著書,全力寫作《史記》,大約在他55歲那年終於完成了全書的撰寫和修改工作。
司馬遷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成就了《史記》-----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全書130篇,52萬餘字,包括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和七十列傳,對後世的影響極為巨大,被稱為“實錄、信史”,被魯迅先生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列為前“四史”之首,與《資治通鑑》並稱為史學“雙璧”。因此司馬遷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史聖。與司馬光並稱“史界兩司馬”,與司馬相如合稱“文章西漢兩司馬”。
司馬遷的著作,除《史記》外,《漢書·藝文志》還著錄賦八篇,均已散失,唯《藝文類聚》卷30引征《悲士不遇賦》的片段和有名的《報任安書》(即《報任少卿書》)。《報任安書》表白了他為了完成自己的著述而決心忍辱含垢的痛苦心情,是研究司馬遷生平思想的重要資料,也是一篇飽含感情的傑出散文。《悲士不遇賦》也是晚年的作品,抒發了作者受腐刑後和不甘於“沒世無聞”的憤激情緒。

韓信簡介

韓信(約前231-前196),淮陰(今江蘇淮安)的人,西漢開國功臣,中國歷史上傑出的軍事家,“漢初三傑”之一。曾先後為齊王、楚王,後貶為淮陰侯。為漢朝的天下立下赫赫功勞,但後來卻遭到劉邦的疑忌,最後被安上謀反的罪名而遭處死。韓信是中國軍事思想“謀戰”派代表人物,被後人為“兵仙”、“戰神”。“王侯將相”韓信一人全任。“國士無雙”、“功高無二,略不世出”是楚漢之時人們對其的評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