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山梆子

靠山梆子

靠山梆子也即萊蕪梆子(建國前的稱呼),又名“萊蕪謳”,音樂唱腔高亢激昂,豪邁奔放,風格獨特,歷史悠久,是中國地方戲曲劇種寶庫中的奇葩。流行在山東萊蕪、新汶、泰安、蒙陰一帶,所以最早也叫“靠山梆”或“泰山梆”,清初已有演出。

基本信息

文化遺產名稱:靠山梆
所屬地區:山東·臨沂·費縣
遺產編號:Ⅴ-37
遺產類別:曲藝
申報日期:2006
申報人/申報單位:費縣
遺產級別:市

曲藝概述

 
靠山梆子靠山梆子

1850年前後,徽班“老陽春”經運河入山東,定居在泰安縣夏張鎮。此後,流行於汶上一帶的梆子(汶上梆子),經常與徽調同台演出,逐漸結合,演變成了獨具特色的萊蕪梆子。1874年成立科班“小陽春”班,1895年在萊蕪北勺山成立“長順”班,繼而成立了“吉慶”等十幾個科班。1954年1月成立萊蕪縣民藝劇團,1956年改名萊蕪梆子劇團。

《送豬記》《三定樁》《紅柳綠柳》《借閨女》晉京演出,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讚揚和接見。1977年《三定樁》赴廣交會為130個國家和地區的友人演出。《三定樁》《紅柳綠柳》分別被搬上銀幕。

《推媳婦》2000年12月參加全國部分省市農村題材小戲調演在長安大戲院演出,2002年參加文化部在北京舉辦的“全國群星獎”優秀劇目展演,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前往觀看,給予高度評價。

現代戲《正月十五雪打燈》獲1995年度山東省精品工程獎,1996年參加文化部在西安舉辦的全國梆子戲優秀劇目交流演出,榮獲七項獎。1997年,現代戲《雪野風情》獲山東省第四屆精品工程獎。

現代戲《好兒好女》《大山魂》《釣魚人》先後獲山東省精品工程獎。

歷史記載

《費縣簡志》中記載:“流行於費縣境內的劇種有溜山梆、豫劇柳琴、京劇、呂劇等,以溜山梆最為著名,溜山梆又名靠山梆、主要流行費蒙山區。”

《山東地方戲曲音樂》中記載:“清乾隆之前,《靠山梆》已成立劇社演出,到清乾隆年間(1785年左右)有自稱老道人的曹合泰(1785年左右)到沂蒙的中西蔣傳授,並經常傳唱一些民間曲調,梆子腔、柳子腔,演出揉進民間吹打、說唱、音樂等。這就是費縣靠山梆(溜山梆)劇團的前身。”

曲藝特色

靠山梆主要腔調稱為聲腔基本調,它由聲腔的旋律、節奏、調式特點與曲調式邏輯的提升精華而業,具有獨特的風格和濃郁的地方特色,是該劇種創造唱腔,塑造人物、音樂形象的曲調基礎。

傳承意義

解放前長期的戰亂和災荒,解放後社會生活的巨大變化,梆子演唱者日趨減少,曲牌、曲目亦已失傳很多。

2007年初在上級政府和地方政府支持關心下成立了由多年組織演唱《溜山梆子》藝人王英義為團長的“鄉音劇團”,該團以組織、演唱《溜山梆子》為主,兼顧其它文化藝術表演,使之這份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發掘和整理機會。

如今,汪溝鎮“鄉音劇團”《溜山梆子》已列入汪溝閔子文化之中,成為汪溝鎮歷史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