溜山梆子

溜山梆子主要腔調稱為聲腔基本調,它由聲腔的旋律、節奏、調式特點與曲調式邏輯的提升精華而成,具有獨特的風格和濃郁的地方特色,是該劇種創造唱腔、塑造人物、音樂形象等方面的基礎。 溜山梆子確有屬於自己的味,好似山中回音,令人心馳神往。 溜山梆子邊唱邊舞,長於刻劃人物,體現劇情,塑造舞台形象,增強藝術感染力,深受觀眾喜愛和歡迎。

《費縣簡志》中記載,流行於費蒙山區的劇種有溜山梆、豫劇、柳琴、京劇、呂劇等,以溜山梆最為著名。《山東地方戲曲音樂》中記載“清乾隆之前,“靠山梆”已成立劇社演出,到清乾隆年間(1785年左右)有自稱老道人的曹合泰(1785年左右)到沂蒙的中西蔣傳授,並經常傳唱一些民間曲調,梆子腔、柳子腔,演出揉進民間吹打、說唱、音樂等。這就是費縣靠山梆(溜山梆)劇團的前身。”
溜山梆子主要腔調稱為聲腔基本調,它由聲腔的旋律、節奏、調式特點與曲調式邏輯的提升精華而成,具有獨特的風格和濃郁的地方特色,是該劇種創造唱腔、塑造人物、音樂形象等方面的基礎。溜山梆子確有屬於自己的味,好似山中回音,令人心馳神往。其唱腔的顯著特點:一是高亢雄壯、氣氛熱烈。特別是男腔用假聲翻高、往裡吸氣演唱的“立嗓”,清亮高昂,餘音縈繞,不論是反映興致勃勃的情緒,還是表現氣憤難忍的心情,均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二是旋律樸實,行腔流暢,沒有大幅度的旋律變化、音符跳躍以及較長的花腔拖腔,演唱起來吐字清晰、節奏明快、如唱似說、質樸自然;三是長於體現正劇,特別是喜劇氣氛。
溜山梆子表演粗獷豪放,長於誇張。其中花臉特別是大花臉(又叫紅頭)的“推圓場”,手掌撐開,前後推動,整個身體隨之大幅度地前仰後合,靠旗前後擺動,推之見勇,動中見猛,使得舞台人物勇猛威武的形象栩栩如生,氣派很大。旦角的表演也十分優美,特別是小旦的台步小而節奏稍緩,整個身軀從頭到腳十分協調地一起扭動,上下渾成一體,酷似舊時代的農村少女,使人感到親切、樸實、生動,生活氣息濃厚,別具一番風味。溜山梆子邊唱邊舞,長於刻劃人物,體現劇情,塑造舞台形象,增強藝術感染力,深受觀眾喜愛和歡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