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信息
作者:張雲著
出版日期:2007
頁數:239
分類: 經濟管理 >總論及其他
內容簡介
河北經貿大學學術著作出版基金資助:本書以陝北地區為案例,從產權安排、管理政策方面深入挖掘了陝北地區非再生資源價值損失的制度根源,以第三方的身份提出公正的使用者成本補償模式。
章節目錄
第1章 導論
1.1 非再生資源價值補償的內涵
1.2 非再生資源價值補償模式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1.2.1 使用者成本(所有權價值)補償
1.2.2 礦業權價值補償
1.2.3 外部環境成本補償
1.3 本研究的現實背景與意義
1.3.1 非再生資源價值補償模式的研究是對經濟學基本理論的重要套用
1.3.2 價值補償模式的研究是我國非再生能源可持續利用政策設計的有益參考
1.3.3 對能源富集區價值補償模式的研究是重塑我國東西部區際關係的重要方面
1.4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全書結構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全書結構
1.5 本研究創新之處
第2章 非再生資源開發中價值補償的研究綜述
2.1 對非再生資源價值構成的研究
2.2 對非再生資源開發中使用者成本補償的研究
2.2.1 霍特林法則:使用者成本補償的理論淵源
2.2.2 使用者成本補償對代際公平的意義
2.2.3 使用者成本的補償渠道
2.2.4 使用者成本的補償對象
2.3 對非再生資源開發中礦業權價值補償的研究
2.4 對非再生資源開發中外部環境成本補償的研究
2.4.1 庇古稅及綠色稅制改革
2.4.2 談判型補償交易
2.4.3 居民環境權的法律保障
2.4.4 對“污染者付費”原則的探討與質疑
2.5 對陝北地區非再生資源開發中價值補償的專題研究
2.6 小結
第3章 非再生資源價值補償的理論基礎
3.1 非再生資源的價值構成與產權權益
3.1.1 非再生資源的所有權價值
3.1.2 非再生資源的礦業權價值
3.1.3 非再生資源開發中居民環境權的價值
3.2 非再生資源開發中價值損失的制度根源及改進
3.2.1 市場失靈導致價值損失
3.2.2 政府失靈導致價值損失
3.2.3 價值補償的制度設計
3.3 非再生資源使用者成本補償的理論分析
3.3.1 非再生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關鍵是使用者成本補償
3.3.2 使用者成本補償的關鍵變數
3.3.3 使用者成本的補償渠道
3.3.4 使用者成本的補償對象: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與礦區居民的利益分配
3.4 非再生資源勘探開採成本補償的理論模式
3.4.1 礦業權交易市場
3.4.2 礦產品市場
3.5 非再生資源開發中外部環境成本的補償
3.5.1 採礦企業對環境成本的事後補償方式
3.5.2 事前的損害補償方式――庇古稅
3.5.3 社會補償:超越“污染者付費”原則
3.5.4 各級政府對環境成本的補償
3.6 小結
第4章 非再生資源價值補償的國際經驗
4.1 國外非再生資源的產權安排
4.1.1 國外非再生資源所有權安排
4.1.2 國外礦業權設定及其補償體系
4.2 礦租的徵收方式及分配
4.2.1 以規範的礦租形式實現使用者成本補償
4.2.2 能源富集區政府與居民對礦業租金的分享
4.3 礦業權價值補償的國際經驗
4.4 對資源型產品的市場化定價
4.5 國外非再生資源開發中環境成本的補償
4.5.1 通過綜合環境管理措施,督促礦山企業履行環境治理義務
4.5.2 事後的損害賠償制度
4.5.3 社會補償的各種形式
4.5�小結
第5章 陝北地區非再生資源開發現狀及價值損失
5.1 陝北地區非再生資源開發現狀
5.1.1 石油
5.1.2 天然氣
5.1.3 煤炭
5.2 陝北地區煤、油、氣資源開發中的使用者成本損失
5.2.1 採收率低,“采富棄貧”現象嚴重
5.2.2 資源耗竭速度過快
5.2.3 陝北地區非再生資源開發中的使用者成本測算
5.3 陝北地區非再生資源開發中的環境成本評估
5.3.1 水資源的占用與污染
5.3.2 大氣污染
5.3.3 土地被占用和破壞的成本
5.3.4 地質災害、荒漠化、污染事故
5.3.5 用條件估值法估算外部環境成本
5.4 小結
第6章 陝北地區非再生資源產權界定與價值補償
6.1 陝北地區非再生資源產權制度的歷史沿革
6.1.1 中央企業壟斷開發的傳統制度
6.1.2 多元化開採主體的形成
6.1.3 資源開採主體的上收趨勢與產權紛爭
6.2 不同類型開採企業的經濟效率與生態補償績效比較
6.2.1 不同類型企業生產效率的比較
6.2.2 不同類型企業制度效率的比較
6.2.3 不同類型企業環境破壞及補償的比較
6.3 非再生資源產權制度的效率與公平評判
6.3.1 產權界定有待清晰
6.3.2 中央企業壟斷礦業權,可執行性差
6.3.3 產權的不安全、不穩定
6.4 非再生資源的產權安排――模式選擇
6.4.1 非再生資源產權安排與所有權價值補償的理想模式
6.4.2 非再生資源產權安排與所有權價值補償的現實模式
6.5 小結
第7章 陝北非再生資源價值損失的制度根源:管理體制及政策因素
7.1 資源有償使用制度不完善,使用者成本補償不足
7.1.1 礦業權價款的收取與使用有待規範
7.1.2 現行資源稅的設計缺陷
7.1.3 現行礦產資源補償費的設計缺陷
7.2 現行礦業權價值補償模式的缺陷
7.2.1 稅制與成本核算的缺陷
7.2.2 礦業權合法交易的萎縮與非法交易的並存
7.2.3 資源價格管制
7.3 現行環境成本補償模式及其缺陷
7.3.1 談判型補償交易效果不佳
7.3.2 環境損害賠償的法律制度不完善
7.3.3 環境稅、復墾保證金等未能充分體現“污染者付費”原則
7.3.4 禁制原則的執行率低
7.3.5 社會補償缺位
7.3.6 國家補償缺位
7.4 資源價值補償的外部監管體制不完善
7.4.1 行政管理體制有待協調
7.4.2 環境執法不力
7.5�小結
第8章 我國非再生資源價值補償的模式構建
8.1 非再生資源使用者成本補償的模式構建
8.1.1 礦業權的有償取得
8.1.2 進一步完善資源稅稅制
8.1.3 資源補償費改革
8.1.4 石油特別收益金的徵收
8.1.5 礦區居民對礦業租金的分享機制
8.2 非再生資源勘探開採成本的補償模式
8.2.1 對勘查投入的經濟激勵政策
8.2.2 發展完善礦業權交易
8.2.3 礦產品價格的市場化
8.2.4 資源的就地轉化
8.3 非再生資源開發中環境成本的補償模式構建
8.3.1 貫徹“污染者付費”原則,落實企業的出資義務和賠償責任
8.3.2 探索社會化的損害補償模式
8.3.3 以政府為主體的環境成本補償
8.4 非再生資源價值補償的總體模式與實施
8.5 營造資源價值補償的良好外部環境
8.5.1 完善法制,統一規劃
8.5.2 強化行政監管
8.6 小結
後記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