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況
青雲路街道位於上海市閘北區東部。轄區範圍東起西寶興路,西迄和田路,南至天通庵路折寶昌路、中華新路、公興路、中興路,北瀕中山北路。面積0.72平方公里。辦事處在青雲路600號。1993年,有20個居民委員會,居民17633戶,49195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68326人。 1993年,有道路14條,周邊4條道路通公共汽車,內環高架路橫貫北端。4層以上住宅178幢,新村11個。工廠55家,商店226家,銀行3家,信用社2家,證券所4家,郵電所1家。市級綜合性中醫醫院、街道醫院各1所,中學4所,少體校1所,國小6所,幼稚園2所,託兒所9所。街道企事業單位142個,從業人員1041人。1988年,建閘北區城市建設開發總公司青雲分公司,運用“聯建公助”和級差地租辦法改造舊區,至1991年,批准改建基地18塊,參建單位39個,投資9738萬元,居民集資917萬元,建房45幢,面積171784平方米,動遷居民1605戶、6354人。1993年,竣工基地17塊,完成建築面積154784平方米,安置動遷居民1456戶,面積63701.02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積從原來8.1平方米增加到11.1平方米。經過近10年努力,棚戶簡屋減少81.3%,芷江中路聯建成片,周圍環境改善。《文匯報》專題報導。
歷史人文
境域原屬寶山縣江灣鄉。民國15年(1926年),入閘北自治區域。民國36年,為上海市北站區第四十五保(部分),四十六保、四十七保、五十保(部分)。解放後,1949年7月~1952年,先後屬北站區接管會、人民政府派出人員第四辦事處。幾經調整,1955年,建青雲路辦事處。1956年,改為閘北區青雲路辦事處。1958年11月,青雲路、止園路和北郊區柳營路辦事處4個居委會合併建閘北區青雲路街道辦事處。1963、1985年,分別劃出6個居委會給鄰近街道。50年代,先後建郵電新村、五金新村、止園新村、會文新村和一批簡易住房。配建衛生聯合診所、中國小校、和田路商業網點。中山北路改建為水泥路面。華東電子儀器廠,電子管四廠等8家工廠遷境內。六七十年代南通新村,青雲路435弄,中山北路230弄和280弄、天盛里、華德里等棚戶危房相繼改建成3~5層樓房。80年代起,街道用“聯建公助”形式,在芷江中路等地成片開發舊區,加快棚戶簡屋改造。期間新增一批工廠、商店,又辟芷江中路綜合市場,新建閘北少體校。上海市中醫醫院遷至原市傳染病醫院舊址。歷史遺址有:民國11年創辦的上海大學,中共地下組織為迎接上海解放建立的上海市第二兒童福利站 。境內曾有指江廟、報德庵、閘北聖保羅堂、永志堂。
社會事業
1984年,各里弄開展“為您服務活動”。1987年,郵電新村里弄共產黨員倡議開展“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為民服務活動,解決居民生活中急需解決的困難。居委會發動民眾,按居民專長,組織電器諮詢維修組、文化學習諮詢組、家庭生活服務組,志願者10餘人,每月定期為民服務。1988年開始,街道每年集中搞2~3次社區大型綜合服務活動,並推廣郵電新村經驗,各里弄因地制宜,成立為民服務隊。1990年,各居委會相繼成立業余為民服務隊20支,發動能工巧匠160多人,參加服務隊255人,有10大類39個服務項目,為民服務9610人次。通過“我為人人,人人為我”服務,促進鄰里團結互助,增強居委會凝聚力,推動地區精神文明建設。1992年,建立街道社區服務中心,里弄設分中心21個,社區服務向網路化、多方位發展,實行有償服務和無償服務結合。服務隊21支,志願者425人,服務項目48項,受益居民36178人次。1993年7月,建立青華實業公司,擴大服務項目,市婦聯、區有關部門兩次召開現場會,《新民晚報》作報導。寶華里居民委員會首先舉辦“寶華之春”文藝活動,以演出為主,兼有書畫、攝影、盆景展覽。參加者上至70高齡老人,下至5歲幼童。居民自我娛樂、自我欣賞、自我教育,豐富庭院文化生活。通過活動,加深鄰里感情交流,增進友誼,受到居民歡迎。是年,有7個居民委員會相繼開展這項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