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街

青街,村名,也是鄉名,地在浙江省溫州市平陽縣西南部山區。作為村,是青街畲族鄉政府駐地;作為鄉,是我國少數民族鄉。是溫州市政府公布的首批歷史文化村鎮(街區)中惟一的少數民族鄉鎮。

地理位置

位於平陽縣西南部山區的青街畲族鄉,是本次市政府公布的首批歷史文化村鎮(街區)名單中惟一的少數民族鄉鎮。

基本介紹

 與此前見報的同批次幾個歷史文化村鎮相比,青街的名氣似乎並不大,她沒有泰順庫村那樣有著顯赫的為官背景,也沒有像坡南街區那樣有著濃厚的商業背景,她是由幾位平民出身的人士正常遷居或是因避戰亂徙居於此而形成聚居的村落,一句話,青街自成一色。
靛青布鋪路50丈
青街,原名睦源。據民國《平陽縣誌·建置志》記載,清時稱崇政鄉。民國後期稱睦源鄉。1935年命名為青街鄉,轄如今鬧村鄉的聯山、蒼南縣騰土羊鄉的楊半嶺、北山村,南雁鎮的前山、朱寮、堂基村等總計18個村及現在的青街鄉所轄區域。1992年撤併擴時,將原睦鄉併入,再次改名為青街畲族鄉
崇政鄉的來歷已無法可考,但關於睦源的來歷還是有說法的。地處山谷地帶的青街,四面環山(前有筆架山,後有月落山,左有金鐘山,右有睦山),有來自附近的三條溪水在此匯聚,於是得名。三水匯聚處,如今還有一條始建於宋、重建於清道光十一年的古廊橋,名字就叫睦源橋。
那青街一名又從何而來呢?坊間流傳的一個關於浪子回頭的傳說與此有著聯繫。
據熟悉當地掌故的池雲亮先生稱,在南宋時期,當地有一個叫周八的人,其七位兄長均在朝中為官,唯有他不思上進。於是,七位嫂子嘲諷他,說如果有朝一日,你周八也像兄長們一樣青袍加身,嫂子們一定用青石鋪路50丈,迎他榮歸故里。
受了刺激的周八於是奮發圖強,終於金榜題名,中了榜眼。不好食言的兄嫂們於是用靛青布鋪路50丈迎接。據說如今南雁鎮的五十丈村一名,就來源於此。後來嫂子們兌現諾言,改用青石鋪路,於是就有了青街。
關於這個傳說,池先生還有自己的看法。他稱,南宋時期,鄰村的周姓族人中,曾有一位叫周仁勇的,中了榜眼。這兩件事有張冠李戴之嫌。
他還說,一門八兄弟同期為官,顯赫至極,可是好景不長,這周家遭到了與滅門無異的慘境。周家兄弟為獻殷勤,將老家旖旎的風光、不凡的風水、豐富的物產等,畫了一張地圖。據稱這張地圖中的圖案如一頂官帽之狀,而周宅正處在這頂官帽之下。出乎意料的是,此圖引起了皇上的恐慌,於是皇帝老子編了個理由,御筆一揮,周宅所在之處瞬間山崩地陷,周宅也就煙消雲散。據傳這是宋孝宗時期的事。
不過,池先生稱據史料考證所得,南宋時期,青街是曾有過地震的記載。他認為,那可能是一次山體滑坡。不過,在20餘年前,睦山一帶曾有巨型的青石板、青磚、銅勺、大石磨等物出土,有一塊石頭上還有“渭叟”字樣。
“渭叟”何解?池先生認為,渭即渭水,即陝西一帶的泛稱,叟是老翁的意思。合併起來,那就是陝西老朽之意,這肯定是某人以此自嘲。按此說來,它與青街又有何淵源呢?
不遠千里來安家
據考證,青街周家始祖周欲納就是在唐天寶年間為避安史之亂而不遠千里,從陝西經江西平樂遷居橫陽睦源,即現在的青街墾荒安家繁衍。算起來也有1250餘年光景了。
平民出身的周家,憑著耕讀傳家的傳統,在南宋慶元年間開始發跡。1196年,周茂良及其侄子周勵、周勉、周勁等四人同科及第,中了進士。據稱,同時期的著名學者葉適先生與他們均有往來,還曾撰寫過睦山堂銘序。此外,元末明初,周家的周嗣德曾任平陽知州、浙南道宣尉司同知副元帥,後因平寇有功升任浙江樞密院判官,與劉基有過應和之作。周誠德曾任浙東道全都元帥。對此,池先生認為,因為平寇獲得官祿的周家也因此結下了宿怨,後來境況也並不好。至此,將前面那個故事相聯繫,我們難免感嘆兩者相似得驚人。
現實的是,池先生認為,青街也因為這些戰事遭遇了發展歷史上的一個低谷。此後,才陸續有了池氏、雷氏及李氏等姓氏族人遷居於此,於是開始了又一輪的墾荒、繁衍、發展。
青街大屋也風流
如今遺存的幾幢大屋,為青街博得了名聲在外的機會。
李氏大房、二房,池氏大屋、水尾池氏二房等6處古宅,連同古廊橋、古碇步、古河埠等遺存,為這裡的青山綠水平添了濃濃人文氣息。
池氏先人在明萬曆年間由福建徙居於此,從平民出身的始祖開始發展,直到第九世祖才出現發跡。
從該鄉相關的申報材料中,記者了解到,發跡了的池氏先祖,特聘浙閩贛三省的能工巧匠總計18人為他建造此宅,前後歷時三代。據稱,專家們在參觀此宅後給予的評價是:這是一座保存得很完美的“明清民間木雕的工藝美術館”,“堪與北京四合院、徽州古民居、蘇州園林相提並論”。
這座建於1733年的老宅,布局氣勢恢宏,系二進低層四合院式建築。宅內木雕工藝相當精湛,各種傳統意蘊的雕刻隨處可見,內外甬道用紅石鋪就,青石打成八角狀作磉子。在此屋內,仰天四望時,步移景換,面向中堂時,迎面即是連雲山,站在左邊的檐廊下,抬頭是月落山,移步至右邊的檐廊下,屋外的山峰呈海豚型。如此有閒情逸緻,可見池氏當年財力的雄厚。
惟妙惟肖木雕刻
申報材料表明,此屋木雕共有218幅,分山水、花木、飛離、走獸、人物五大組。形象逼真、惟妙惟肖。像門窗、屏風、天棚、斗拱等,均不事彩繪,而是讓各種木材的肌理、質感天然顯露。如花窗中,鏤雕一些如“琴棋書畫”、“壽桃蝙蝠”、“鯉魚跳龍門”、“松鶴圖”、“東吳招親”等圖案,意蘊著主人希望自己的子孫後代出人頭地、長壽幸福等。
此宅如今成了該鄉的畲鄉民俗館,內藏各類民俗文物和資料逾兩千件,其中包括連戰、馬英九、宋楚瑜等人的題作。
在平陽說起大屋,估計人們的第一反應是順溪的陳氏大屋,這也不足為奇,畢竟“青街竹、順溪屋”是當地的俗語。
與順溪僅有一山之隔的青街,除了上述的池氏大屋,還有李氏大屋、李氏二房大屋等。
於1773年建造的李氏大屋,位於青街古老街市南端。這幢木結構的合院式老宅,有著232根柱子,每根柱下的柱礎均為鼓型。據稱,此宅夏天無蚊。原來,此屋在建造時,每根柱子與柱礎接合處,均放有硃砂。
建有四面迴廊即走馬廊的此屋,其長方形的天井占地一畝有餘,大院四周上面共有8個大廳,24間房。走馬廊上的美人靠,清一色雕花。全宅每個房間的花窗各不相同。還有六個鬥神巨像,雖歷經百年但依舊色彩鮮艷,清晰可辨……當地人這樣傳說:李家當年迎娶平陽萬全一位財主的女兒,卻不如何故與親家慪氣。於是,萬全財主為女兒做了一頂比李氏大屋的門高得多的花轎來刁難,不肯認輸的李家就命下人開倉,在圍牆內外用穀子鋪成一道坡,讓抬花轎的人踩著這道坡從圍牆上進入大院……故事真假不必較真,也無意義。但這個故事與瑞安高樓鄉的那19個牛圈真是異曲同工。
當年建造此屋時,師傅們每人還養有一頭豬,以示為建此屋而安營紮寨之意;東家也是靠清點鞋子數來統計出工人數;光那欄桿上的百花窗,4個師傅帶著徒弟整整用了一年時間……此屋工程量的浩大由此可見一斑。
綠水秀山出名人
綠水秀山的青街,也曾英才輩出。從唐代至清朝,各類中舉者達22人,其中有7人任過知州知縣等職。
遠的不說。就在民主革命時期,這裡就出了一位叫施味辛的烈士,與周恩來系早年戰友。
這裡也出了一位叫李信明的數學博士。定居美國的李,祖籍青街李氏大屋,現為波士頓大學教授。據稱他對中國數學史做了許多研究。還有一位叫池伯成的畫家,曾於1991年、1998年兩度應邀在溫舉辦畫展。他的作品集《池伯成畫集》一書,由國民黨元老陳立夫題寫書名。連戰曾為其池氏宗祠書賀“祖德昭彰”一匾,其母95華誕之時,連又書贈“福壽康寧”一匾,今藏於畲鄉民俗館內,宋楚瑜則贈字“玉峰春永”。
畲鄉風俗獨一色
再說說青街的畲族。據有關史書及相關宗譜記載,畲族始祖平番有功,官封忠勇王,並招為駙馬。但他不貪圖富貴,在高辛帝賜姓分封廣東潮州一帶後過著狩獵農耕的自由生活。
據稱,畲族自稱“山哈”或“山達”,意為居住在山裡的客人。該鄉畲族系明代時期由福建遷居而來。雷、藍、李、鍾系其四大姓氏,主要居住在山區,形成大分散、小集中的居住形態。
據稱,畲族流行的過節風俗與漢族不同,有自己的方式。最隆重莊嚴的莫過於正月初舉行的祭祖活動,最為熱鬧激情的是三月三的對歌活動。像結婚時的對歌活動,則要持續三天三夜。更為有趣的是,婚後新人回娘家,青年男女則會擋住小兩口對山歌,對得上才能放行,否則大伙兒要往他們臉上抹鍋灰。即便到了岳父家,也還是要對歌,在宴請新女婿時,新郎如果對不上,那些阿姊阿妹們便毫不客氣往新郎臉上抹上鍋灰,以示這是“我家女婿之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