碇步

碇步

"碇步",是橋樑的原始形態,學術上稱堤梁橋,因其形狀酷似琴鍵,故人名為“琴橋”,在浙江泰順、永嘉,福建壽寧等地區廣泛分布。

概述

"碇步",是橋樑的原始形態,學術上稱堤梁橋,因其形狀酷似琴鍵,故人名為“琴橋”,在浙江泰順、永嘉,福建壽寧等地區廣泛分布。山裡的溪水處處可見,流量較小,只有夏季才偶發山洪。勤勞聰明的山裡人發明了"碇步"這種堅固實用、省時省力的簡易橋樑,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許多便利。現在見到的"碇步",不少已經經歷了幾百年的滄桑。
在浙江南部的群山峽谷里,逶迤著一條條清澈平緩的溪流,溪流之上,經常會見到一種在當地被稱為"碇步"的堤橋,它是山民過渡的主要依靠。

歷史

據說,最早的"碇步"出現在唐代,坐落在泰順縣城以北的百丈鎮。此後,"碇

步"的建築形式被廣泛使用。而“千橋之鄉”泰順,全縣共有碇步200多條,短的10多齒,長的200多齒
名氣最大的"碇步"當數修建於清代嘉慶年間的仕水"碇步"。仕水"碇步"架設於仕陽鎮溪東村一段寬闊平緩的水面上,全長133米,計223齒,一字型凌波延伸,蔚為壯觀。"碇步"石齒平整,每齒分高低兩凳,其高凳可供肩挑者或漲水季節踏用,為主行道;低凳可容二人並肩同行,相對行人亦可從容會讓,為次行道。建設者在選擇碇石時也頗費苦心,高的用白花崗岩,低的則用青方石,兩種不同石質和色彩,構成了"碇步"優雅亮麗的外形,遠遠望去,似一排碩長的鋼琴鍵盤,充滿了節奏感。遙望整齊協調的碇齒,聆聽潺潺溪流聲,猶似徜徉於美妙的音樂境界。夜晚,碇石的參差錯落和分明色澤,也可使渡河人借微光而暢行。即使河水初漲,行人也能摸著碇齒安然過河。不僅如此,仕水"碇步"的設計意圖里還蘊含著"石取其堅,計永年也;色取其白,昭利涉也"的構思。由於設計精巧,基礎紮實,180多年來經歷無數次洪水考驗,仍然安然無恙。

現狀

隨著現代文明的拓展,浙閩山區的農民也感受到外面世界的精彩,思想觀念和生活

方式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美麗古樸的"碇步"也被毫無生氣的現代水泥橋取代。在採風中我們看到,全國最大的、具有濃郁文化特色、被列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的仕水"碇步",正遭受著岸畔料石加工廠廢水和粉塵的侵蝕,加之上游溪水減少及人為破壞,溪中的碇齒已剩餘不足百米了。長此以往,浙閩山區"古鎮、古橋、古碇步"的原始風貌將蕩然無存。也許有一天,"碇步",;會從人們的視野里徹底消失,它那優雅的身軀只殘留在老人的記憶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