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街畲族鄉](/img/7/806/nBnauM3XxYDO0ATMyITM0ETMzITMzQDM3cjMwADMwAzMxAzLyEzLxA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概況
![青街畲族鄉](/img/7/16c/nBnauM3XygjN1YTN3IDM0ETMzITMzQDM3cjMwADMwAzMxAzLyAzLyE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青街由來
青街歷史悠久,早在唐天寶年間,周氏始祖周欲納為避安祿山之亂,從江西饒州樂平縣遷居平陽縣睦源(今青街畲族鄉轄內),建家立業,繁衍子孫,至今已有1250多年歷史。
青街,原名睦源。據民國《平陽縣誌?建置志》記載,清時稱崇政鄉,民國後期稱睦源鄉,1935年命名為青街鄉,1992年“撤、擴、並”時,將原睦鄉併入,再次改名為青街畲族鄉。
崇政鄉的來歷已無法可考,但關於睦源的來歷還是有說法的。地處山谷地帶的青街,四面環山(前有筆架山,後有月落山,左有金鐘山,右有睦山),有來自附近的三條溪水在此匯聚,於是得名。那青街一名是從何而來呢?民間流傳的一個關於浪子回頭的傳說與此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歷史
![青街畲族鄉](/img/b/24b/nBnauM3X3IzNyATMzQTM0ETMzITMzQDM3cjMwADMwAzMxAzL0EzLzU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發展改革開放20多年以來,全鄉人民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解放思想,開拓進取,同心同德,艱苦創業,經濟和社會發展都取得巨大成就。尤其是近幾年,在縣委、縣府及各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實現了“南拓北連,東西貫穿,發揮優勢,種養並舉,加強團結,全面促進”的工作思路。經濟實力大大增強;鄉村面貌有了較大改觀;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2001年,財政收入199.8萬元,人均收入2357元;各項事業全面進步。16個行政村的喝水、用電問題基本得到解決;青街公路全線通車,完成礬碗公路青街段柏油路面改造,基本上形成一縱兩橫的交通新格局;開通了程控電話、有線電視;新建了雲祥中學、鄉敬老院;醫療衛生事業也取得很大進展等。科教興鄉,大力發展“一優兩高”產業,全鄉共完成竹山改筍山1700多畝。
工業
工業的發展也呈現良好的趨勢,東坑輝綠岩成功的開採,洋心村境內的陶瓷廠生產的陶瓷工藝品遠銷東南亞。青街是山青水秀、風景迷人的南雁盪風景區的組成部分,具有豐富的旅遊資源。這裡滿目蔥蘢,翠竹搖空,清溪潺潺;畲音如歌,悅耳怡人。青街石上架亭尤其聞名遐邇,睦源橋位於青街村東北角,跨睦源溪而得名。“四面環山,三水匯源,白石望月,玉帶盤腰”是古人對睦源橋的寫照。另有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池、李兩座古屋,至今保存著古樸的舊貌。近年,青街的旅遊業也迅速發展起來,自2001年4月28日畲族民俗館開放以來,前來青街旅遊觀光的遊客數量逐漸上升,旅遊業前景看好。
改革開放以來,全鄉人民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解放思想,開拓進取,同心同德,艱苦創業,經濟和社會發展都取得巨大成就。尤其是2000年來,在縣委、縣府及各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實現了“南拓北連,東西貫穿,發揮優勢,種養並舉,加強團結,全面促進”的工作思路。經濟實力大大增強;鄉村面貌有了較大改觀;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2001年,財政收入199.8萬元,人均收入2357元;各項事業全面進步。16個行政村的喝水、用電問題基本得到解決;青街公路全線通車,完成礬碗公路青街段柏油路面改造,基本上形成一縱兩橫的交通新格局;開通了程控電話、有線電視。2000年建設了雲祥中學、鄉敬老院;醫療衛生事業也取得很大進展等。科教興鄉,大力發展“一優兩高”產業,全鄉共完成竹山改筍山1700多畝。工業的發展也呈現良好的趨勢,東坑輝綠岩成功的開採,洋心村境內的陶瓷廠生產的陶瓷工藝品遠銷東南亞。精神文明建設也十分喜人,黨建工作逐步上了新的台階,教學質量逐年提高;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成效明顯;計生工作上軌道、上水平;人民文明觀念、思想意識大轉變,民族團結進一步加強。
教育
![青街畲族鄉](/img/a/f39/nBnauM3X1IDNxEDOxMTM0ETMzITMzQDM3cjMwADMwAzMxAzLzEzLyU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自然風光
![青街畲族鄉](/img/a/9f3/nBnauM3X3MTOxkDMwETM0ETMzITMzQDM3cjMwADMwAzMxAzLxEzLyA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民俗風情
![青街畲族鄉](/img/e/5b3/nBnauM3XxQTM4kTN5MDM0ETMzITMzQDM3cjMwADMwAzMxAzLzAzL4g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null](/img/c/dd3/wZwpmLyATd0pWcvMXZnFWbp9Sewl3ZvQnev02bj5CduNma65yd3d3LvoDc0RHa.jpg)
民俗館創辦於2001年,極具地域特色。民俗館內共收集了竹製生產用具、竹製工藝品、竹製樂器、畲族服飾、早期畲族民間生活用品等 500多件精品,分門別類設定在各廂房內。有服飾冠戴、傳統器皿、遠古遺響、晝耕夜讀、一生習俗、臥室起居、古雕珍品、畲鄉名人、丹青妙筆、生活剪影、竹器集粹等11個展廳。竹器經過能工巧匠之手能編結出五花八門的竹製品,品種包羅萬象,形態惟妙惟肖,成為極具收藏價值的旅遊紀念品。展廳內陳列的畲族新娘服飾、繡花服裝和冠帶令人目不暇接,彩繡羅帕、護身彩帶、銀珠鳳冠、腰圍肚兜、七色掛包、繡花香囊、苧麻刺繡制服等顯得稀罕而貴重。一生習俗展廳按畲鄉風情、閩南習俗分九組設計陳列,反映了千年來的畲漢人民的民俗風情。整個展廳由塑像人偶組成。從媒婆說親、送禮訂婚、花嬌迎娶、成親拜堂到分娩、抓周、上學、做壽、殯葬儀式等,木偶形象各異,神態逼真,營造出吹吹打打、迎親喜慶的熱鬧氛圍。
鄉土建築
![青街畲族鄉](/img/8/568/nBnauM3X4cTM0QjN2cDM0ETMzITMzQDM3cjMwADMwAzMxAzL3AzL1g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青街本地先祖大部份由福建遷徒而來,民居建築形式受福建影響較深。一般為三合院、四合院,以穿斗式梁架為主,規模較大,聚族而居,雕刻精美,出檐深遠。四合院中的二樓走馬廊頗具福建民居特色,沿街門面使用可拆卸門板,二樓木板做拼封或欄桿,有的以竹廉做裝飾。大戶人家院落一般由較高大的石牆包圍。
“四面環山,三水匯源,白石望月,玉帶盤腰”,是古人對睦源橋的生動寫照。睦源橋系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因跨睦源溪而得名,在世界廊橋名錄上占有一席之地。屬典型的古廊橋,於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重建。橋長12米、高4.6米、寬4.4米。橋為拱形,石結構,建有抬梁式木結構廊屋,廊屋兩側築有亭式欄桿長椅。側邊長有一棵古樟,至今約480年。奇妙的是,在樟樹主桿上長出一株梅樹,成為“樟抱梅”的奇觀。眾人贊此景為“橋架亭,坐亭乘涼;樟抱梅,望梅止渴。”
下睦源橋,便是青石街道,青街因此而得名。街道總長200米左右,寬約3米。路面由青石鋪設,呈弧線型,時而連續,時而開敞,空間變化豐富。古時,村民進出往往步行於石板小道,或沿溪竹筏漂流,青街則是聯繫山內外的主要交通要道。街道兩側集中了較多的商業和大宅院,建築以木結構為主,均保留著明末清初的遺風。順著青石街道走100多米便是李氏大屋。大屋牆體由溪流石頭壘砌而成,足有3米高。始建於清代雍正十一年(1733年)。由前廳、正廳以及兩廂構成,均為樓房。重檐懸山頂,前檐均設廊道,四周貫通,二樓置拼花美人靠,工藝精細,總建築面積達1440平方米,別有氣勢。
青街畲族鄉古民居中雕刻最精緻的要數池氏大屋。據《池氏家譜》載:“池氏路基始祖在明萬曆初年自閩入浙,徒遷睦源,本房九世祖發跡後,特聘浙閩贛三省土木名師巧匠18人整營三年而成。”池氏乃是當地望族,因慕此地山清水秀,耗巨資建深宅大院,以謀丁財兩旺。大屋始建於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系二進四合院式建築。布局恢宏,技藝精湛,內外設甬道、青石八角石磉,光滑透亮。池氏大屋以木刻花雕最富特色,具有極高的觀賞和保護價值。自跨進池氏大屋,躍入眼帘的是各種木質雕飾,幾乎所有的木構件上都有雕刻,用“無木不雕”來形容絕非誇張。木雕題材廣泛,涉及歷史故事、戲曲人物、宗教神話、名勝古蹟、山水花卉、幾何紋飾等。堂壁共有218幅木雕,形象逼真、惟妙惟肖,使人眼花繚亂。雕刻中的《蜜蜂采蜜》、《鯉魚躍龍門》、《壽桃蝙蝠》、《松鶴圖》、《花瓶成對》、《東吳招親》等,無不體現了畲鄉豐富多彩的文化,被專家盛讚為 “明清民間木雕工藝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