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全株光滑無毛。根粗線狀,單一不分枝,長8-20厘米,直徑3-6毫米。莖直立,中下部單一不分枝,上部二歧分枝,高20-30厘米。葉互生,於莖下部較小,向上漸大,常呈長方形,間有卵狀長方形,長2-3厘米,寬1-1.5厘米,先端淺波狀或具齒,基部近平截或略呈淺凹;側脈不明顯;近無葉柄;總苞葉3-5枚,長與寬均2-3厘米,近卵形;傘幅3-5條,長3.5-5.0厘米;苞葉2枚,同總苞葉,但較小。花序單生,闊鍾狀,高約3.5毫米,直徑5-6毫米,邊緣5裂,裂片長圓形,先端2裂或近淺波狀,不明顯;腺體5,橫腎形,暗褐色。雄花多枚,明顯伸出總苞外;雌花1枚,子房柄較長,長達3-5毫米,明顯伸出總苞外;子房光滑;花柱3,分離;柱頭不分裂。蒴果卵球狀,長約5毫米,直徑4-5毫米,果柄長8-10毫米;成熟時分裂為3個分果爿;花柱宿存。種子卵球狀,長約3毫米,直徑約2毫米,灰褐色,光滑無皺紋,腹面具不明顯的脊紋;種阜尖頭狀,無柄。花果期5-7月。
分布及生境
產於寧夏(鹽池)、甘肅(高台、酒泉)、青海和西藏。生於海拔2800-3900米的山坡、草叢及湖邊。模式標本采自西藏。
本種與青藏高原北部至我國華北和西北部的沙生大戟E.kozlovii在以往的文獻中常被混淆,但本種葉近長方形,葉緣常具齒,果成熟時果柄長8-10毫米,而沙生大戟葉長條形,葉緣無齒,果柄成熟時長可至5毫米,故易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