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青瓷茶具](/img/6/7c7/nBnauM3X1EzNzUjNwcTM0gDO3QTM5YDMwIjMxADMwAzMxAzL3EzL4I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青瓷
青瓷是漢族傳統瓷器的一種。在坯體上施以青釉(以鐵為著色劑的青綠色釉),在還原焰中燒制而成。我國歷代所稱的縹瓷、千峰翠色、艾色、翠青、粉青等瓷,都是指這種瓷器。唐代越窯、宋代龍泉窯、官窯、汝窯、耀州窯等,都屬於青瓷系統。美譽
青瓷以瓷質細膩,線條明快流暢、造型端莊渾樸、色澤純潔而斑斕著稱於世。唐代制瓷業已經成為獨立的部門,唐代詩人陸龜蒙曾以“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的名句讚美青瓷。青瓷“青如玉,明如鏡,聲如磬”,被稱為“瓷器之花”,珍奇名貴。發展
![青瓷茶具](/img/b/47e/nBnauM3X3UzM0gzM0cTM0gDO3QTM5YDMwIjMxADMwAzMxAzL3EzLyM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六朝以後,許多青瓷茶具擁有蓮花紋飾。唐代的茶壺又稱“茶注”,壺嘴稱“流子”,形式短小,取代了晉時的雞頭流子。相傳唐時西川節度使崔寧的女兒發明了一種茶碗的碗托,她以蠟做成圈,以固定茶碗在盤中的位置。以後演變為瓷質茶托,這就是後來常見的茶托子,現代稱為“茶船子”,其實早在《周禮》中就把盛放杯樽之類的碟子叫做“舟”,可見“舟船”之稱遠古已有。
宋代飲茶,盛行茶盞,使用盞托也更為普遍。茶盞又稱茶盅,實際上是一種小型茶碗,它有利發揮和保持茶葉的香氣滋味,這一點很符合科學道理。茶杯過大,不僅香味易散,且注入開水多,載熱量大,容易燙熟茶葉,使茶湯失去鮮爽味。由於宋代瓷窯的競爭,技術的提高,使得茶具種類增加,出產的茶盞、茶壺、茶杯等品種繁多,式樣各異,色彩雅麗,風格大不相同。浙江龍泉縣哥窯生產的青瓷茶具,於16世紀首次遠銷歐洲市場,立即引起人們的極大興趣。唐代顧況《茶賦》云:“舒鐵如金之鼎,越泥似玉之瓶”;皮日休《茶甌》詩有“邢客與超人,皆能造瓷器,圓似月魂墮,輕如雲魄起”之說;韓偓《橫塘詩》則雲“越甌犀液發茶香”。這些詩都讚揚了翠玉般的越窯青瓷茶具的優美。宋時,五大名窯之一的浙江龍泉哥窯達到鼎盛時期,生產各類青瓷器,包括茶壺、茶碗、茶盞、茶杯、茶盤等,甌江兩岸盛況空前,群窯林立,煙火相望,運輸船舶往返如梭.一派繁榮景象。
工藝
![青瓷茶具](/img/1/50a/nBnauM3XxQjMyETN2ITM3UDN2MTM4UTOzUDMxQTNwAzMxAzLyEzLzA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皇家具有專業的窯爐,加之設備先進,青瓷器物無論幾次入火煅燒,都能保持成色完美,並且不龜裂破損,燒制出來的青瓷器具受熱均勻,色澤清韻,釉色青碧,釉層厚潤,可與翠玉媲美。
皇家精典的每件青瓷作品都是智慧的結晶,更是中華民族千年文化精神的延續。它們類玉似水,秀潤清遠,感性而空靈。其間蘊含著中華民族的優良品格,傳承千載,不衰不滅,跨過歷史的長河,代代相傳。透過這些青瓷茶具,我們可以看到火的剛烈、水的優雅、土的敦厚,闡釋著生活的真諦,它們不單單是一件工藝品,更是中華上下五千年精神與民族文化的歷史見證者、跟隨者。皇家精典的青瓷作為瓷中佼佼者,同樣受到了國際國內文人雅士喜愛,它隨其他陶瓷一起被廣泛傳播到日本、朝鮮、東南亞、非洲和歐洲等地。不論在工藝技術、造型技術還是視覺審美上,其藝術成就都將我國的陶瓷燒制技術推向了頂峰,並為中西文化交流添上了濃重的一筆,也給世人帶來一種更健康、更有品位的茶境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