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李白墓

青山李白墓

位於馬鞍山市區東南20公里處的青山腳下。

青山李白墓青山李白墓

區位特點

位於馬鞍山市區東南20公里處的青山腳下。青山,亦名青林山,山勢崢嶸,峰巒遙接,岩壑靈秀,蜿蜓起伏,林木蔥鬱,泉水潺潺。史載南齊詩人、宣城太守謝跳酷愛其勝,謂之“山水都”,曾築室山南。唐李白“一生低首謝宣城”,生前既愛青山風景,又謝公品格,曾有“宅近青山同謝眺”的夙願,一心想與謝眺結為異代芳鄰。

青山李白墓青山李白墓

李白簡介

李白(701~762),唐代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李白少年時代的學習範圍很廣泛,除儒家經典、古代文史名著外,還瀏覽諸子百家之書,並"好劍術"(《與韓荊州書》)。他很早就相信當時流行的道教,喜歡隱居山林,求仙學道;同時又有建功立業的政治抱負。

李白約在二十五、二十六歲時出東遊。在此後十年內,漫遊了長江黃河中下游的許多地方,並在安陸(今屬湖北)與唐高宗時任宰相的許圉師的孫女結婚,後又徙家任城(今山東濟寧)。

開元十八年 (730)左右,他曾一度抵長安,爭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歸。天寶元年(742),因受玉真公主等的推薦,被玄宗召入長安,供奉翰林,作為文學侍從之臣,參加草擬檔案等工作。李白初時心情興奮,很想有所作為,但時值玄宗後期,政治日趨腐敗黑暗,李林甫把持政權,在朝廷上逐漸形成了一個腐朽的統治集團,賢能之士屢遭排斥和迫害。李白秉性耿直,對黑暗勢力不能阿諛奉承,因而遭受讒言詆毀,在長安前後不滿兩年,即被迫辭官離京。

此後11年內,繼續在黃河、長江的中下游地區漫遊。天寶三載,李白在洛陽與杜甫認識,結成好友,同游今河南、山東的一些地方,攜手探勝,把酒論文,親密無間,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佳話。次年兩人分手,此後未再會面,但彼此都寫下了感情深摯的懷念詩篇。

天寶十四載,安史之亂爆發,李白正在宣城(今屬安徽)、廬山一帶隱居。當時,玄宗任命其第十六子永王李□為山南東路、 嶺南、 黔中、江南西路四道節度使、江陵大都督,負責保衛和經管長江中部一帶地區。李白懷著消滅叛亂、恢復國家統一的志願,參加了率師由江陵東下的永王幕府工作。不料李□不聽肅宗命令,想乘機擴張自己的勢力,結果被肅宗派兵消滅。李白也因此獲罪,被系潯陽(今江西 九江)獄,不久流放夜郎(今貴州 桐梓一帶)。幸而途中遇到大赦,得以東歸,時已59歲。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帶。61歲時,聽到太尉李光弼率大軍出鎮臨淮,討伐安史叛軍,還北上準備從軍殺敵,半路因病折回。次年在他的從叔當塗(今屬安徽)縣令李陽冰的寓所病逝。

景點由來

李白逝世後,原葬龍山東南麓。唐元和十二年(817),宣歙池觀察使范傳正根據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遺願,會同當塗縣令諸葛縱將李白墓遷至青山西南,即今太白鄉谷家村口。墓座北朝南,枕山面水,南距公路約300米。沿公路旁石板小道,過小石橋,入李白墓陵園。園內左側有“青蓮池”,柳依依,綠水泱泱,拱形“化鶴橋”橫跨池上,連著“十詠亭”。李白晚年在當塗寫過十首歌詠當塗山川風物的詩,謂之《姑孰十詠》,後人曾在姑溪畔建亭以志,後毀於“文化大革命”之中。

青山李白墓青山李白墓

景點簡介

今征建的“十詠亭”,飛檐翹角,古樸典雅,亭中央石碑上鐫刻著李白十詠亭左側為太白祠。前後兩進,素白粉牆,灰黑瓦頂。祠內青磚鋪地,飛檐聳脊,雕樑畫棟,寬敞明亮。正庭門楣上懸林散之手書“太白祠”橫匾。廳內迎面聳立一尊高2.47米、重約3噸的漢白玉李白塑像。塑像側身而立,左手按劍,右手後雙眸含慧,鬍鬚飄拂,氣度非凡。塑造背景是巨幅墨綠色微版畫,以李白在當塗遊蹤為寫意,版畫上方為書法家舒同所題“李白高蹤”匾額。廳堂下中上方懸有書法家司徒手書“詩無敵”三字匾。兩側壁上鑲嵌著6塊石碑:1塊雕刻李白全身畫像,栩栩如生;1塊刻有李白《臨路歌》;另3塊重刻唐代李華劉全白裴敬撰寫的碑文,最為珍貴的1塊為倖存的宋碑。該碑是宋淳二年(1242),兼權太平州事、節制軍馬孟點根據唐范傳正所撰之碑文“重書刻石,立於墓左”的,碑高五尺七寸,寬二尺九寸,共30行,第行63字,正書,字徑六份,額題“大唐翰林李公新墓碑”九字。此碑距今已有740多年歷史,為李白墓祠現存較早的歷史文物。

太白祠後為李白墓地。墓呈圓形,墓頂芳草萋萋,艾菊尢盛。墓前嵌立一石碑,上刻“唐名賢李太白之墓”。墓旁新植翠竹、冬青,青翠欲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