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寶函谷關

函谷關簡介

函谷關是我國歷史

靈寶函谷關靈寶函谷關
上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因關在谷中,深險如函,故稱函谷關。這裡曾是戰馬嘶鳴的古戰場,素有 “一夫當關,萬夫莫克”之稱。著名的“出谷會師”“六國伐秦”"虢公敗戎"""西原大戰"的戰鼓在這裡擂響。這裡流傳著儈炙人口的歷史典故, “紫氣東來”“雞鳴狗盜”“公孫白馬”等等,使這裡瀰漫著神奇的色彩。這裡又是我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老子著述五千言《道德經》的地方。千百年來,眾多海內外道家道教人士都到這裡朝聖祭祖。如今,集古戰場與道教聖地於一體的函谷關,已成為引人注目的旅遊熱點

相關資料

靈寶函谷關靈寶函谷關
函谷關位於靈寶市北15公里處的王垛村,國家3A級旅遊區(點),距三門峽市約75公里,地處“長安古道”,緊靠黃河岸邊。因關在峽谷中,深險如函而得名。函谷關西據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是我國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始建於春秋戰國之際,是東去洛陽,西達長安的咽喉,素有“天開函谷壯關中,萬谷驚塵向北空”、“雙峰高聳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戰場”之說,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周慎靚王三年,楚懷王舉六國之師伐秦,秦依函谷天險,使六國軍隊“伏屍百萬,流血漂櫓”。秦始皇六年,楚、趙、衛等五國軍隊犯秦,“至函谷,皆敗走”。“劉邦守關拒項羽”,“安史之亂”的唐軍與叛軍的“桃林大戰”,1944年中國軍隊與日本侵略軍的“函谷關大戰”,都是在這裡進行的。函谷關不僅是一處軍事重地,而且是古代中原腹地與西北地區文化、經濟交流的要點。

歷史背景

圍繞著這座重關名城

靈寶函谷關靈寶函谷關
流傳著“紫氣東來”、“老子過關”、“雞鳴狗盜”、“公孫白馬”、“終軍棄繻”、“唐玄宗改元” 等歷史故事和傳說,唐太宗、唐玄宗、司馬遷、李白、杜甫、白居易,司馬光等歷史名人志士臨關吟詩作賦,流傳至今的有100餘篇。

名勝古蹟

 1、關城遺址。建築無存。據考證函谷關關城為不規則長方形,用長、圓、平夯夯打而成。東城牆長1800米,西城牆長1300米,南城牆長180多米。遺址基本與史書記載相吻合。

2、函谷關東門關樓。原關樓已不存在,現在看到的是1992年開工修建的復古建築。東門關樓南北長工71.2米,高21.5米,呈凹型,坐西向東,控制入關的要道。關樓為雙門雙樓縣山頂式三層建築,樓頂各飾丹鳳一隻,所以又叫“丹鳳樓”。
 3、函谷古道。東起宏農澗西岸的函谷關東門,橫穿關城向西,由王垛村的果溝、黃河峪、狼皮溝至古桑田(今稠桑),全長15公里,是這一帶唯一的東西通道。谷深50~70米,谷底寬10米左右,窄處只有2、3米,谷岸坡度40~80度,谷底有蜿蜒道路相通,崎嶇狹窄,空谷幽深,人行其中,如入函中,關道兩側,絕壁陡起,峰岩林立,地勢險惡,地貌森然。古書上說函谷關道“車不分軌,馬不並鞍”,“一泥丸而東封函谷”。近年村內一農民在田間勞動時,曾挖掘出一具古代人遺骨,發現其身上中箭十多處。經文物部門鑑定,死者身上的箭簇為戰國時期製品,可見當時戰爭之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